生理學是研究生物體及其各組成部分正常功能活動規律的一門科學,是醫學生必修的一門基礎醫學科學。 生理學的任務是闡明機體及其各組成部分所表現的各種正常的生命現象、活動規律及其產生機制,以及機體內、外環境變化對這些功能性活動的影響和機體所進行的相應調節,并揭示各種生理功能在整體生命活動中的意義。 普遍認為生理學在臨床醫學中的地位相當重要,但是由于內容多,理論知識深奧復雜難以掌握,加之學時又少,學生負擔重,在學習中容易產生厭煩心理,這就要求教師采用一定的教學方法,改變過去教師照本宣講,學生被動接受的傳統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自學能力、思考能力以及歸納、分析和表達能力,使他們在較短的時間內牢固地掌握基礎知識。這是每一位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需認真思考和積極探索的問題,也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1備好課是前提
1.1 注重個人備課
備課過程是一種艱苦而復雜的腦力勞動過程。 知識的發展、教育對象的變化、教學效益要求的提高,使作為一種藝術創造和再創造的備課是沒有止境的,一種最佳教學方案的設計和選擇,往往是難以完全使人滿意的。 老師在上講臺之前必須對這本教材的全部內容融會貫通,最好還要搞清楚本門課程與其它課程的相互關系。 老師準備的內容就好比是一桶水, 而一堂課教給學生的只有一杯水, 這樣的備課才是充分的。 備課就是去熟悉準備講的內容,但是只熟悉內容不夠,還必須明確這堂課的內容什么是重點,什么是難點,什么是概念,什么是必須掌握的,什么是一般理解的……這一系列問題,在備課時就必須很清醒,并且要有意識地根據這些問題,引導激發學生去領會它。 對于重點、難點或比較抽象的概念,備課時就要想辦法在課堂上如何用顯見、易懂的事例或簡明的語言,使學生比較容易理解和接受。 怎樣才能引起學生對重點和難點問題的重視呢? 在備課時要提醒自己在講這些問題時,除了用抑揚頓挫的聲調外,還可利用板書引起學生對重點、難點的重視。 如果在引出這些重點、難點問題時,能有意識地帶啟發性地引導學生思考,這樣更能促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去理解難點和重點了。
1.2 注重集體備課
集體備課是提高教師教學水平, 開闊教師教學思路的極好途徑。
最終就是要讓課堂“活”起來。年輕教師主講,資深教師把關,明確授課內容的重點難點、一般知識、相應章節的最新進展等。通過集體備課不僅可以準備出一節內容豐富、教法新穎的好課,而且可以使備課人各抒己見,互相取長補短,提高教學水平。
2課堂講授是關鍵
教學過程是由教材客體、學生主體和教師主導組成的三位一體的動態結構。教師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傳授知識的內容、方式和方法上。因此教師應從多個環節來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2.1 創造愉悅的學習氣氛
要上好一堂課僅靠高度知識性和大容量性是不夠的,如果遇到說者有心,聽者無意的情形,原本預期的教學效果便會大大降低。所以課堂上盡量用生動、有趣的課堂語言來彌補教學內容本身的呆板、枯燥,使學生能從原以為無趣的課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樂趣。自己的語言盡量做到高低起伏,長短相間,快慢適宜,隨著教學內容和教學實際的需要時輕時重,時緩時急,抑揚頓挫,聲情并茂,和諧動聽,使學生聽起來舒服悅耳,精神飽滿,興趣盎然,提高教學效果。 當然愉悅的學習氛圍是需要良好的課堂紀律來做保證的。 教師應該有沉著、堅毅的性格,善于向學生提出要求。 這些要求應該是合理的、系統的,提出的方式又是很恰當的,這樣課堂教學秩序才會有條不紊的進行。
2.2 注重教學方法
2.2.1 臨床聯系法: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合理、巧妙地運用臨床聯系法授課,是一條簡便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在生理學教學過程中,注重把生理學教學與臨床醫學有機地結合起來,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有利于縮短學生參與臨床工作的心理適應過程,培養學生運用生理學理論分析、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比如說,在外傷或疾病等原因導致胸壁或肺破裂時,胸膜腔與大氣相通,空氣將立即自外界或肺泡進入負壓的胸膜腔內,形成氣胸。 這時我們可以介紹臨床上的幾種氣胸,比如創傷性氣胸:外傷(子彈或車禍)時,空氣進入胸膜腔,這樣肺出現萎縮而不能進行正常的呼吸活動;醫源性氣胸:醫生在進行胸穿時,空氣順著針眼進入胸膜腔,使得胸膜腔形成正壓。人工氣胸:在結核病治療過程中為了肺部結核空洞的盡早愈合,用人工的方法將氣體打入胸膜腔,這時肺出現萎縮,等到結核空洞愈合后將氣體抽出。 人工氣胸有一定的風險,所以目前用人工氣腹更多。
2.2.2 比喻法: 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地運用比喻,使抽象的知識形象化 ,枯燥的知識趣味化,深奧的知識淺顯化。為了區別氧容量和氧含量,我們可以做這樣的比喻:如果一個城市的主要客運工具是公共汽車以及的士,那么氧容量相當于公共汽車和的士的最大載客量,而氧含量相當于公共汽車和的士實際載客量,這樣就很容易分清氧容量和氧含量之間的不同了。 這些比喻生動有趣,知識中有興趣,興趣中有知識,比喻事物來源生活,學生易于接受,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搞活了課堂,教學效果好。
2.2.3 日常生活聯系法: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地運用日常生活實例和現象,使難理解的理論知識通俗易懂,使枯燥的知識趣味化。 比如說,融合現象是指如果用重復的閃光刺激人眼,當閃光頻率較低時,主觀上能分辨一次又一次的閃光。當閃光頻率增加到一定的程度時,重復的閃光刺激可引起主觀上的連續光感。 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比如說我們開關手電筒時,開始速度較慢,可以識別一次一次的光感,隨后開關的速度加快,主觀上產生的連續光感。再比如說小時候,我們玩火把時將火把左右搖擺,開始時速度較慢,可以識別一次一次的光感,隨后搖火把的速度加快,主觀將產生連續光感。
3教后總結是升華
教學后的總結是現代教師在研究狀態下進行課堂教學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 在教學后不斷反思提煉,從中發現問題,進行研究,這樣可以改進教學,提高教學水平。 教學后的總結包括所傳授的教學內容重點是否突出,難點是否準確,處理方法是否得當,知識、技術的傳授是否注意了系統性、規范性;教學方法的選擇是否具有啟發性(對問題作出多角度、多層次、多方位的思考),運用得有效程度如何等。 另外還包括教師駕馭控制課堂教學的情況,講解是否簡明扼要,各部分時間安排是否合理,組織教學是否符合學生的年齡及性別特征,語言和非語言刺激是否恰到好處,總結教學。
【參考文獻】
[1]朱大年,王庭槐。生理學[M].8 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
[2]王晗,許閩廣。 以臨床為導向的生理學教學方法的探討[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1,1:112-113.
[3]曾真。比喻法在病理生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2008,10(4):41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