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課程改革進入深水區來,大家積極探索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學方式。而高中物理的教學目標是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文化科學知識、審美情趣和身體心理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終身學習的能力和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開展探究式課堂教學是現代教學改革的必然要求,其核心是通過探究式教學使學生能動地獲取科學知識,掌握科學方法,養成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成為具有科學素養的公民。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的理論學習和教學實踐來談談有關探究性教學的認識。
1 改變學生學習方式,促進探究式教學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素質教育改革的進一步深入,目前教育中也確實存在著一些需要改善的問題。我國教育目前的教與學方式還存在以滿堂灌、被動式為主要特征的課堂教學現狀。教師講授多,學生通過自己的活動與實踐去探索、去研究獲得定理、公式等結論少,而只讓學生記住那些往往很有探究價值的物理命題。在學生心目中失去了物理的神秘感,從而使物理變得枯燥乏味,物理能力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依靠學生借助查資料、集體討論為主的學習活動很少;教師經常布置的作業多是書面習題與閱讀教科書,而很少布置如觀察、推理、實驗、搜集資料等實踐性作業;學生很少有根據自己的理解發表看法與意見的機會,甚至是自己不會發表見解了。課堂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以教師為中心、以講解傳授為中心和以課本為中心”的情況,忽視學生創新精神和動手動口等實踐能力的培養。如此導致在大部分學生中間,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盛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低下,創新意識不足,學習興趣不高。
2 物理探究式教學的理論依據
“探 究”就物理學科本身而言,其系統性、完備性等往往都可以通過上述活動進一步完善,科學探究在本質上是科學家來解決自然領域或科學問題的一種思維方式。它是一種過程,除了遵循一定的步驟外,還要采用一系列的方法。把科學探究引進教學,是指導學生多探究。因此,對探究教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究學習上,把探究學習作為教的出發點。物理學的知識很多,涉及的面也比較廣。首先,學好物理要識記、理解物理概念、規律及條件,要解決描述物理問題,就要會對物理問題進行研究,然后進一步研究它的原因、規律,再尋求解決的方法。在中學物理課中,我們要特別注意引導學生對一些基本概念原理的探究。如速度、質量、力、動量、能量、功等概念和萬有引力定律、動量守恒定律、動量守恒定律、機械能守恒定律等規律,以及時空觀、物理模型、數學工具等在熱學、電學、光學、原子物理學中的應用和分析、解決的方法,就會對此有所體會。同時,還要引導學生探究物理的規律。因此,教學中必須注重培養學生的求實精神,要求學生闡述任何觀點都應有一定的依據。而現代教育學中的終身教育理論和主體性教育理論深刻揭示了教育必須構建和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必須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為探究教學提供了教育學的依據。
3 探究創新課堂教學,減負增效新路
課堂教學是學生接受知識的主戰場。要打破“滿堂灌”的僵局,探索“四主”“三同步”等教改新路。四主是學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思辯為主攻,訓練為主線;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參與學習。三同步指的是知識、方法、能力一起抓、同步走。向課堂要質量,加強互動合作。從方法上、能力上、素質上解決問題,提高效益,從而減輕學生課業負擔。
高中物理教學中的基本訓練包括兩個方面:(1)運用已掌握的物理概念和規律來分析解決實際問題;(2)物理實驗技能的訓練。通過基本訓練可以深化、活化學生已掌握的物理知識,它是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手段,成敗的關鍵在于精選好例題和練習題。精選的例題和練習題,應該有代表性,能收到舉一反三的效果:有針對性,能針對知識的重點、關鍵和學生的水平;有啟發性,能激發學生思維。對學生分清正確與錯誤并靈活運用知識大有裨益。平時的教學活動中,嘗試多種教學模式,讓師生共同參與,面向全體學生,人人積極主動探究,個個動腦思維,為進一步掌握高層次科學技術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根據江蘇新高考改革的需要,改革考試模式,實行等級制,淡化分數,使每個學生主動樂學,興趣大增。三種活動指的一是章一活動,一編一競賽,一年一答辯。以此作為檢驗同學們智能的主要途徑。通過這些活動,一可增強師生競爭意識,二可充分展現自我探究能力,三可加重智能檢測比例,四可突出物理知識在實踐中的意義。
4 注重課堂探究的實效性
任何學習方法都不是萬能的。新課程教學要求我們多一點關注。關注學習的學習態度、學習過程和學習方法。自主探究學習是新課程學習的一種有效學習方法,它解決了教師教什么?怎么教?學習學什么?怎么學?因此,自主探究學習中,教師的主導地位是十分重要的,教師在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讓學生探究什么?關于這個問題,筆者認為探究應該是辯證的。 “高效的傳承”我們做了幾十年,再傳承下去,我們國家的創新意識就沒有了。探究要,但也不能全是探究。該探究的就探究,該傳承的就傳承。據此,我認為,物理學科的自主探究學習要做到以下幾點:(1)探究性。要從社會生活中抽象概括出物理問題并在探究中能使學生得到新的發現。 (2)創造性。在進行課堂物理活動時,應考慮到問題解決的多樣性、創造性等。
總之,在“新課改”的前提下,通過大力開展課改創新,優化課堂教學,使得物理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得到提高,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物理運用能力、空間想象和邏輯思維的目的,使學生能夠運用物理這個工具去工作、去學習、去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