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頒布的高中生物課程標準提出了新的課程理念:“提高生物科學素養”“面向全體學生”“倡導探究性學習”“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即要面向全體學生要以學生的綜合發展和全面提高為主要目的。 所以,合理地完善并提高生物教學的質量, 成為現在的首要任務之一。 因此,本文通過分析研究高中生物實驗教學,為提高中學實驗教學提供參考。
一、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
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教師的職責不僅是傳授知識, 更重要的是傳授學習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 在“基因突變”這一問題講解時,我們就可以首先聯系生活中的一些現象來導入所學, 從社會上現在禁止濫用抗生素的問題著手,向學生解釋為什么這樣要求,進而結合所學知識,這樣學生帶著熟知的問題著手,慢慢地投入到需要學習和探究的問題, 這樣既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 還比較容易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使生物課堂真正地成為生活化的課堂。 而且還能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既能夠收獲知識, 也能夠不斷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養。
二、尊重學生的主體,分層施教,小組討論
我認為教師可以采用“區別對待,分層施教、小組討論、人人參與”的教學策略,讓每個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努力提高他們的有效參與度, 從而逐漸縮短學生之間在認知領域方面的過大差異, 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從自己的水平線上得到較好的發展, 從而能更好地體現新課改的理念。 比如, 在習題講解中,我們可以采用小組抽簽進行答案的書寫,但只是針對選擇題的書寫, 抽取一定的組數進行板演,然后讓班級的所有學生都參與,讓他們自己對其能肯定的題的答案進行公布,如果他所公布的答案其余學生有疑問, 則可質疑,再由原來肯定答案的學生進行解釋,而計分則是對肯定答案對的組計分, 最后如果班級有學生無法肯定的習題,則由教師講解,最好再統計黑板上小組答案的準確度, 進行適當的小組計分。 這樣的習題課我一直在進行,我覺得學生參與度很高,最好的就是教師能準確地把握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 及時地發現他們的知識漏洞,并給予適當的輔導,真正地做到查漏補缺。 而且這種方法可以充分地利用學生的知識容量來自己解決問題,讓他們自己質疑、自己解決問題。
三、設置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欲望
教師設置的問題的質量對課堂教學有著很大的影響, 甚至會關系到教學的成敗。 因此,教師必須精心設置問題。 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發展特點, 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設置問題,使學生能夠通過考慮和鉆研能夠解答。
好的問題要具有以下特點: 一是要具有針對性, 要能針對學生的認知特點。 二是要情境化,設置問題要聯系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讓學生對問題有熟悉感。 三是問題設置要合適,教師問題的提出要立足于學生的 “最近發展區”,使學生能夠經過自己的努力,解決問題,或者成功。 這樣的問題既不會因為太簡單而不感興趣, 也不會因為太難而失去繼續研究下去的信心。
四、重視課外實驗讓學生走進生活
在教學中,教師如果善于把那些既源于課程內容,又能夠引起學生探究興趣的生物學問題開發成實驗,或觀察、或探究、或實踐,則對于體現生物學科的特點具有重要意義。課外活動對提高學生的素質非常有益,是進行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 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生許多技能的形成都是與此活動分不開的。以課外實驗驗證假設或猜想,不僅能為學生正確認識生命現象及其變化規律提供事實依據,而且能培養學生觀察現象、發現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方法,更能以其豐富生動的內涵在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方面發揮其獨特的功能和作用。 教師應鼓勵學生去實驗、去探索、去研究,延伸課內,充分利用課外,開展研究性學習,使課內理論性的知識、理論上的解題思路,通過實踐、探索、論證,更好地掌握。 學生一旦掌握了科學的觀察方法,對他們今后從事科學研究工作都是非常有益的。
五、聯系生活,用于實際
生物科學與人們的日常生活、醫療保健、環境保護、經濟活動等方面密切相關。 因此,教師要讓學生學以致用、 學以能用、 學以可用。 如用細胞中的化合物聯系學生的飲食結構、飲食衛生,讓學生知道怎樣吃得營養、吃得健康、 吃得放心; 用細胞的癌變聯系核污染、食品添加劑、地溝油、非法添加對人們健康的危害以及積極進取的心理與癌癥預防及治療的關系;用血糖調節聯系糖尿病,特異性免疫聯系艾滋??; 用干細胞研究聯系器官移植;用基因工程聯系食品、環保、醫療、經濟等社會熱點問題等等。
隨著生物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不斷發展給我們高中教育帶來的新要求, 對于高中生物學科教學的要求會越來越高, 只要我們潛心研究、大膽實踐,不斷完善課堂教學,發揮學生主體地位,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提高課堂效率, 我們的課堂必然會充滿蓬勃的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