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學科的教學中,應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學條件和時間,以基礎知識的傳授為載體,著力對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從而達到知識、技能雙豐收的目標。 以下幾點是就個人而言,針對培養促使生物教學成果升華的認識。
一、創造性思維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后天培養鍛煉而成的
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誘發思維動機,貫穿在教學課堂中。 教師都要撥動學生的心弦,針對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提出思考性問題,以激發學生思考。 這些思考性問題,盡管學生一時還不能全部解答,但都能激發其認識的沖動,活躍思維,誘發興趣,這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發掘學生的思維潛能,是有積極作用的。
每一個學生的智力都是正常的, 同時創新潛能也是需要我 們 開 發 和 培 養 的 ,面 向 全 體 學 生 開 展 創 新 教 育 ,是 實 施 素質教育的根本。 認真研究學生群體特點及每個學生個性心理傾 向 及 創 造 力 要 素 的 特 點 , 努 力 為 每 一 個 學 生 提 供 學 習 機會 ,熱 忱 關 注 每 一 位 學 生 的 進 步 ,為 激 發 學 生 的 創 新 精 神 奠定基礎。
教育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注重學生個性和諧發展;既要注重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更要注重完善學生的能力結構;既要注重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 又要注重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的現代教育觀念。改變高分、聽話就是好學生,成績低就是差生的傳統觀念。承認每位學生都有發展性,每位學生都有某一方面的才能。
二、設計問題環境,引發學生思考,提高開拓思維
思維總是從問題產生開始的。 根據這一特點,在生物教學中,教師可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思維層次, 有意識地設置疑難問題,引發和收集學生中的“矛盾”和問題,活化學生的思維,以利解決問題。
設計好問題。 設計的問題首先要合乎學生的實際,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否則,問題解決不了,同時還會打擊學生的積極性。 就好比:蹦、蹦、蹦,就能得到。這樣才能有效的引發學生的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還要善于誘導學生的疑問,發展求異思維。
三、鍛煉動手能力,培養求異思維,鼓勵創新方案
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是我們教學中重要的手段。 在課堂中,要求學生必須要跟老師的步驟統一,要跟書本上的一樣,才能算是符合要求,同時也保證實驗的順利完成。
如:DNA 模型制作的實驗改為家庭課外作業, 要求學生就地取材,符合科學性、直觀性、取材方便、限定在一周時間交作業,可獨立完成,也可相互合作共同完成。 學生們積極踴躍投入到模型制作過程中,收到預期效果。
英國科學教育家阿姆斯特朗說, 實驗總是以發現以探索作為追求目標的,因為實驗不僅為學生提供具體、形象和生動的感性材料,還能培養學生的實驗技能,通過實驗活動,學生可以學到探索自然的方法, 培養嚴謹的態度, 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自然現象的理解,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樹立科學的自然觀。
四、開設討論組,給學生自主性,考察學生的各種能力
西方教育的精華是教師鼓勵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 設置專門討論組,請一些有權威的人士來講解,有主題,很隨意,同時設有學生提問時間,氣氛很好。 并且演講人和學生有直接的交流,能開拓人的思維模式,激發人的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
據材料顯示, 我國在上海等地區針對高中開設的研究課堂。
2001 年沈陽第四中學生物學科開設了 研究性課程 ,主要是以社會問題為主體,讓學生們自組隊伍、自選課題、獨立調查、完成論文。
教師只是指導。 教師鼓勵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
五、分析綜合,提高學生自我總結的能力
在生物教學中應嚴格遵循“分析-綜合-再分析-再綜合”的規律,來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
例如講授“體內細胞的物質交換”時,可先引導學生觀察“體內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過程圖”,再一起分析以下幾種情況:(1)細胞與內環境之間進行物質交換的情況;(2)內環境通過消化系統吸收營養物質的情況;(3) 內環境通過呼吸系統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的情況;(4) 內環境通過泌尿系統和皮膚排出代謝終產物的情況。 最后歸納總結出結論:“高等動物的體內細胞只有通過內環境,才能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 ”
在分析、總結的過程中,能夠使學生明確生物體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過程中的能量流動方向和物質循環過程, 明確各部分知識之間的邏輯關系。 這樣就可以促使學生對各個不同的知識點進行綜合歸納,建立新的知識網,進而使相關知識和能力得到升華。
一個人的思維和理念是很重要的,如果要發展,就應保持一個正常的思維,在此基礎上,還應再“深造他的思維”,讓他的思維中強化收斂性思維和發散性思維,使他在做一件事時更專注、思路更清晰。 用一句名言---“條條大路通羅馬”,只要學生理順了各種關系,成功就在腳下,在不遠的前方。
綜上所述,營造和諧寬松的教學氛圍,可以激發學生的自我創新意識,培養創新思維能力;可以給學生充分的自主性,是學生開拓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給予學生親自動手的機會,使學生更好、更容易的理解,并可以從有疑問到無疑問;學生的自主性,是考察學生的基本素質能力,在學習中的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綜合分析自我,分析知識,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自我提高。
參考文獻:
[1] 龔發生。 淺談生物教學中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孝感教育》,2012/4/20
[2]關于創新教育的思考與實踐,《黑龍江教育》,2000/1-2/29
[3]素質教育,創新教育,潛能開發,《教育理論與實踐》,2000/3/21
[4] 瞿豪亮。 創造性思維能力在生物教學中的培養,《考試》,2014.14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