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多年的課改實踐,教師的教學觀念已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從“一言九鼎”轉變為“百家爭鳴”,這使得學生收獲頗豐。但是,教師在自然科學的課堂上忽略了自然科學知識生成的客觀性,導致學生面對“近山不見山”的窘境。自然科學知識經驗都是源于科學家的細心發現,嚴謹求索和不懈追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應注重引導學生重溫科學研究歷程的體驗,打破科學研究與社會生活之間的藩籬。這樣,學生才更容易發生我們期待發生的質變:從最初的體驗、模仿走向運用、創新。本文通過具體案例進行說明。
1 生活化的導入
案例 在《生長素的生理作用》一節的導入環節的具體處理過程: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窗外的松樹樹形;展示教室窗臺上的小型綠植(它的莖表現為背地性)師:關于這些現象,你有哪些疑問?
生1:為什么松樹上窄下寬?
生2:為什么植物的莖有彎曲?
生3:為什么植物的根也有彎曲?
生4:同一株植物的莖和根的生長素濃度大小關系?
……師:大家學習了本節課之后,就能夠解答上述問題了。
生長素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是很少見的,這也成為了學生在學習時的障礙。但是,在學生的生活中經常地出現與生長素有關的現象。所以,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可將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作為教學設計的出發點,這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他們的有意注意。
對于教師列舉的實例,學生可提問的角度是多樣的,這就有助于吸引學生通過本次學習找尋答案。即便暫時沒有獲得合理的答案,學生也會作出一些假設,積極學習相關內容,再進行有針對性的驗證,直至找出答案為止。
2 生活化的探究
案例在《細胞器——系統的分工合作》一節的第1課時處理過程:
課前準備工作:
教師設計學案,內容包括細胞器的形態特點及圖片。學生分組合作,根據學案的相關資料,預習真核細胞的主要細胞器,決定制作細胞器類型及材料;推選小組展示的成員。
課上:
各組交換本組制作的模型,觀察、評價細胞器模型的科學性。
……師:哪一組來引導大家認識內質網呢?
第一組:我們制作的是內質網(主要由廢泡沫和牙簽制成),它是由一層膜組成的,表面有核糖體。
師:其他組成員對第一組的模型有沒有其他問題?
第四組提問:內質網表面都有核糖體嗎?
第一組回答:內質網分兩類,一種表面有核糖體,另一種表面沒有核糖體。
第五組:我覺得他們的模型材料選擇不好,內質網是好多膜長在一起的,他們用牙簽把不同的膜連接在一起了,跟內質網不一樣。
師:哪組能給他們想個改進的辦法?
第五組:用牙簽連接的時候,用短的牙簽,從外面看上去,就是所有膜長在一起的。
師:還有哪組想展示內質網模型?
第三組:我們用紙做的內質網縱切模型,內質網的特征第一組說的挺全的,我們同意。
師:那么,大家對內質網的形態結構還有問題嗎?
全體:沒有。
師:現在,想必大家對內質網的印象更深了,那現在大家嘗試繪制內質網的結構示意圖。
每組選一名代表到黑板上繪圖,并注明圖中的結構名稱。繪畫完成后,其他同學可以提問,繪圖同學負責回答。全班同學一起打分。經過討論,排列各組成績。
真核細胞的細胞器的形態結構特征是本節內容的重點難點。細胞器是存在細胞內的微小結構;學生在生活中很少涉及關于細胞器的內容,因此,學生在學習時很困難。學生利用身邊的材料,親手制作細胞器模型,將細胞器的形態結構特征放大,并將之具體化,這將大大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在學生的模型構建過程中,首先要考慮選擇材料。選材則取決于細胞器的形態結構特點。其次,在制作過程中要通過材料呈現出細胞器的主要形態結構特點。在學生的實際操作過程中,他們不一定能夠注意到模型中應體現的所有方面,因此,留給學生空間進行相互評價是必要的,這將培養學生的元認知能力。
3 生活化的小結
案例 在《免疫調節》一節的小結具體處理如下:
師:展示實例,創設情境——《我是大醫生》之結核病假如你是一名醫生,請你向該病的患者簡要介紹關于結核病的有關情況,其要點大致如下:
(1)該病的病原體及其生活習性?(2)一般情況下,人體如何抵抗該病原體的入侵?(3)可從哪些角度預防該病的發生?(4)制訂結核病人的治療計劃的思路大致是?
小組討論,形成各組的回答思路。
第四組(搶答第1題):這種病是由于感染結核桿菌引起的,它是一種細菌,可從宿主細胞獲取對它有利的。
第三組(搶答第2題):人體的皮膚和黏膜消滅一部分,再通過體液中的殺菌物質和吞噬細胞消滅一部分。當它進入體液時再消滅一部分,然后通過細胞免疫把細菌暴露在體液中,之后通過體液免疫將它徹底消滅。
第二組(搶答第3題):遠離結核桿菌。(提示后改為注意個人衛生遠離病原體)第六組(補充):多運動,鍛煉身體。提高免疫系統的防衛能力降低感染的風險。
第一、五組(合作第4題):使用可以影響結核桿菌繁殖、生存的藥。
第二組(補充):給患者服用提高免疫力的藥。
……單純的知識梳理易使學生更關注記憶知識內容,而忽略了主動建構個性化的知識體系的過程,忽略了對學生健康管理的教育。教師可從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角度對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的表現進行考查。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解決一些問題,但也會發現新問題,這就成為學生今后學習的重要資源,使他們的學習成為學習-實踐-再學習-再實踐的動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