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牛頓學說在中國的早期傳播及其影響
一、從遺腹子到科學巨人
眾所周知,伊薩克。牛頓(Isaac Newton,1642~1727)是英國偉大的科學家,其研究領域包括了物理學、數學、天文學、自然哲學、煉金術和神學。牛頓發明了微積分,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創建了經典力學,設計并制造了第一架反射式望遠鏡等,被譽為人類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科學家。正如恩格斯所說:“牛頓由于發明了萬有引力定律而創立了科學的天文學;由于進行了光的分解,而創立了科學的光學;由于創立了二項式定理和無限理論而創立了科學的數學;由于認識了力的本質,而創立了科學的力學”.假如牛頓生活的時代就有諾貝爾獎的話,他無疑會多次獲得諾貝爾獎。為了紀念牛頓的杰出成就,以牛頓的姓氏命名力的單位,國際天文學聯合會還把662號小行星命名為牛頓小行星。
按照現行公歷算,牛頓生于1643年1月4日,但如果按照傳統儒略歷的算法,牛頓生于1642年12月25日,恰好是圣誕節。牛頓誕生在英國林肯郡伍爾斯索普村,父親在他出生前就去世了,是一個遺腹子。母親在他3歲時改嫁,外祖父母撫養他長大。少年時代的牛頓雙手靈巧,善于思考,很喜歡制作各種機械模型。中學期間的牛頓成績很出色,在他就讀的國王中學的窗臺上,還保留有他當時的簽名。牛頓性格孤僻、倔強,不善與人交往。據說牛頓在人前只笑過兩次,其中一次還是嘲笑:有人問他,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還有什么價值?牛頓聽后放聲大笑。
牛頓一生未婚,也沒有親近女性的記錄,可以說孤獨地走完了偉大的一生。當然,和牛頓一樣,也有其他一些物理學家可能是因為戀愛失敗或者是一直沒有遇到意中人而獨身,后來因為癡心于物理學的汪洋大海更無暇顧及婚戀了,比如英國的卡文迪許、中國的葉企孫等。對于這些為了人類共同理想而獨身奮斗的物理學家,我們不僅要尊重他們的選擇,更應該對他們充滿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