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溫室效應、白色污染、工業生產排放的廢氣、廢水及生活垃圾造成的塵埃等,嚴重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及身體健康,環境問題成為當今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重大問題。生物課程標準實驗稿也將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和行為作為生物教育教學的重要目標。因此,在中學生物教學中,教師應聯系實際,積極開展環保教育,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并落實到實際行動上。生物與環境既相互依賴、相互制約,又相互影響、相互作用。自產業革命以來,人類在改造自然和發展經濟方面取得了輝煌的業績,但在創造現代文明的同時,人口劇增、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問題已提到了議事日程,我們有必要在高中生物學教學中開展環境理論的教育和實踐活動的研究。
1 環境教育的深遠意義
1.1 環境教育是社會發展的需要
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加速了人類文明的進程。由于普遍存在的發展不足與不當,尤其是自然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利用,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及滲透破壞。國家根據我國“人口多、底子薄、耕地少、人均資源相對短缺”的基本國情,把環境保護確定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因此,在基礎教育中進行環境保護及生態環境教育,是社會發展的需要。
1.2 環境教育是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必然要求
在對造成“全球性環境問題”的現有經濟發展模式進行深刻反思后,人們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模式,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發展??沙掷m發展理論強調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追求的是人與環境之間的和諧和人與人之間的平等??沙掷m發展模式的提出在全球范圍內得到普遍認同,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已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
1.3 教育改革的需要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是當前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一項緊迫任務,是我國教育事業的一場深刻變革。素質教育的重心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以適應知識信息時代對人才的新要求。生物學科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學科教育中,要發揮自身優勢,為落實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為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為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學習方式,為更好開展研究性學習,而不斷探索新途徑,而環境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2 環境教育四原則
在實施環境教育活動中,我們遵循以下的基本要求和指導原則:
2.1 科學性原則
在實施環境教育中,以科學的態度對學生施教環境基礎知識、概念、原理。要求教師向學生傳授嚴格的環境科學知識,使學生較準確地獲取科學概念,對環境及其問題有科學的理解。
2.2 實踐性原則
環境教育從整體結構看,主要由兩部分組成,即理論知識和實踐活動。
實踐活動是讓學生通過課外實踐活動掌握觀察、分析環境問題的能力和解決環境污染、生態惡化的基本技能。因此在教育中必須堅持理論聯系實踐,引導學生具體問題具體解決,用所學知識嘗試解決具體的環境問題。
2.3 多樣性原則
在開展環境教育中,教育手段、形式、方法應盡量做到豐富多彩、生動活潑,可采用計算機、錄像、電影、投影、幻燈、圖片、實驗等教學手段組織教學,學科滲透、選修課和課外活動相結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拓寬環境教育的途徑。
2.4 道德性原則
要培養學生保護環境改善環境的道德感和責任感,形成正確的環境價值觀、生態倫理和行為規范。環境道德的培養是一切環境保護和改善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
3 積極開展課外實踐活動,增強學生參與環保的意識
環保教育僅靠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充分利用課外實踐活動來強化,提高學生參與環境保護教育的意識。例如,可配合植樹節、世界無煙日、世界環境日、愛鳥周等節日開展一些公益性活動及多種形式的宣傳活動等。也可以指導生物興趣小組對所在地的環境污染問題進行實踐調查,如深入工廠調查廢水排放、農貿市場塑料袋的使用及造成的污染、汽車尾氣排放等。還可以指導生物興趣小組調查校園環境,收集有關園林綠化設計的資料,設計校園綠化方案并開展校內的植物分類、物種掛牌等實踐活動。通過這些實踐活動,使學生直接接觸社會,主動參與到環境保護的活動之中去。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又激發了學生保護環境的愿望,同時更增加了教育效果。
4 高中生物教學中環境教育方式的闡述
4.1 課堂教學中的“滲透式”
《生物》課本中,有許多章節可滲透環境教育內容,教師要緊扣教學大綱,認真鉆研教材,深入研討課本中的環境教育因素,如環境和發展的基本概念、環境污染與防治、生態環境惡化與改善、人口問題、環境法規、環境價值與道德等,有計劃、有目的地滲透環境教育。
課堂教學應改變只重知識傳授的灌輸式的教學方式,而采用啟發式、討論式、模擬和游戲、案例研究法、自學法等教學方式,通過運用數據、圖片、錄像、計算機等手段,將環境保護中的一些知識性、趣味性內容有機地融入課堂教學中,使學生在積極、輕松、自然、探究的情境中接受環境教育。
4.2 課外活動中的“結合式”
結合“世界環境日”、“愛鳥周”、“世界水日”、“植樹節”、“地球日”等節日,舉辦相應的“我國環境污染和防治現狀”、“污染與健康”、“人口與計劃生育”等知識講座,圖片展覽,以環境為主題的黑板報評比、主題班會,演講與表演,外出植樹活動等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融環境教育于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之中,有效的增加活動的娛樂性,以增強學生參與活動的主動興趣,很容易為學生所接受,即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又進行了生物與環境科學方面知識的教育,增強了環境保護的危機感、緊迫感和責任感。
4.3 社會實踐中的“參與式”
社會實踐活動集中體現了環境教育的基本原則,它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形式,以及耳聞目睹和資料采集與分析,既豐富了課堂上的感性認識,又引導學生從實際出發。
運用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開展初步的探索環境問題、解決環境問題的途徑和方法,有利于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也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學習方式的培養。
社會實踐活動避免“走形式”,實踐之前應有實踐目的、計劃、步驟,實踐之中學生應有明確的任務,實踐之后學生要將實踐活動形成報告,以鞏固實踐的目的。
總之,環境意識是人們文化素質的組成部分。在高中生物學教學中,采用學科教學滲透、課外活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多渠道、多層次、全方位的教育方法進行環境教育,培養了學生正確的環境意識,提高了解決和預防環境問題的技能,樹立了正確對待環境的價值觀與態度,對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有重要戰略意義和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