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一詞在一般的意義上指為達到某種目的使用的手段或方法。在教學中,策略有時與方法、步驟同義,還用來指教學活動順序安排和師生連續的有實在內容的交流。從動態的角度講,教學策略是指教師根據特定的教學目標對各種教學因素進行創造性選擇的行為以及在面臨具體的教學情境時自覺地對這些行為不斷地進行監控和調整的過程。
從靜態的角度講,教學策略是指達到某種預測效果所采取的多種教學行動的綜合方案,就是在教學目標確定后,根據已定的教學任務和學生特征,有針對性地選擇有關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技術,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義的特定的教學方案。
一、思想觀念要改變
思想觀念是教學策略的核心和靈魂。不同的教學理念會導致教師采用不同的教學策略。例如在應試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很多教師采用了“灌輸式怕勺教學策略;在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盛行的今天,大多教師會選用“互動式”或“探究式”的教學策略。
二、自主性學習—我要學和要我學
我要學是基于學生對學習的一種內在需要,要我學則是基于外在的誘因和強制。學生學習的內在需要表現為學習興趣,學生有了學習興趣,學習活動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愉快的體驗。只有當學習的責任真正從教師身上轉移到學生身上,學生自覺地擔負起學習的責任時,學生的學習才是一種真正的自主學習。
三、創設良好的課堂環境
創設良好的課堂環境是促進課堂教學情境下學生自主學習的第一步,制定教學目標時給學生留有自主選擇的余地,為學生提供充裕的時間和適當的練習機會,使學生參與課堂管理。
四、創設豐富多彩的真實的活動情境,使學生在活動中探究
這樣可讓學生在活動中親歷探究自然奧秘的過程,在觀察、提問、設想、動手實驗、交流的過程中促進學生構建對自然及其規律的認識和感受,運用和體會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并在這種活動中促進學生的全面和主動的發展。這些創設的活動情境既可以是真實的課外環境,也可以是實驗室里的實驗操作活動、教室里學生的角色扮演活動、小組合作表演活動等。這些我們在不同的教學內容中,在設計導學案中均可以體現出來。
五、加強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的對話
傳統教學活動主要是教師向學生傳遞信息的單向過程,缺乏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學生很容易對教學活動產生厭倦和松懈。而新課程下的教學活動則不僅注重以活動激發興趣,還以群體間思想與經驗交流的方式讓教師和學生表現他們的個性和才能,使他們相互啟發,產生更多的探索愿望,形成自信,真正促使教學相長。
六、強調教師指導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的重要性不僅沒有被削弱,而是更為重要了,適時適當地引導是非常重要的。教師既要給活動更有效的指導,以推動學生群體的相互作用,又要控制教育程度而不包辦學生的活動.還要及時給學生提供幫助和信息。
七、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為學生營造一個生活的氛圍,激發學生的探究欲
在教學的各個環節如課堂導入、新內容學習、知識鞏固、作業練習等環節結合教學內容,調動師生生活經歷和體驗。比如用師生日常生活中的用具、包裝盒、瓶制作教學用具,教學組織形式上開展小組討論,合作學習,把學生引向社會,引向生活。
教學策略的實施中,教學前,教師首先要認真研究所授內容,弄清其在所授學科知識體系中的位置,了解學科的基本構架。教學中,教師要用適合學生特點的語言提出教學目標,喚醒他們的原有知識積累,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后,教學反饋,教師主動拓寬教學反饋渠道,多方收集學生的意見,在此基礎上,一方面對教學中的問題進行查漏補缺,另一方面反思改進自身教學。
例如在設計《細胞呼吸》一節的復習課導學案中,根據教學內容涉及的知識點比較多、散的特點,教師在實施教學策略中就可以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暢所欲言,談談呼吸作用在生產實踐與生活中的應用,如預設幾個把握方向的小問題,以免偏離中心內容,如作物栽培、糧油種子儲藏、果蔬保鮮,農業生產中選用“創可貼”等包扎傷口、有氧運動、土壤板結等。讓學生沿著這幾個方向聯系生活實際,談談這幾個方面所應用到的呼吸作用原理。這樣比起單純讓學生把細胞呼吸作用原理記在筆記本上印象要深刻得多。
再比如,在探究種子萌芽時所進行的呼吸類型時,可以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帶到實驗室讓學生分小組做實驗討論得出結論;也可以提前讓學生在課下實驗,把實驗過程帶到課堂做演示實驗,讓同學們幫助其總結結論。因為是復習課,因此得出理論知識后,應有相關的高考鏈接題和模擬練習題,最后是糾正反思。在生動活潑的學習氣氛中,學生當然就感到很新鮮、很刺激,從而就會以良好的心態主動的去學習。學習主動性有了,學習的自覺性就高,那么學生主動探索真理的能量就將最大限度地釋放出來,從而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以上是我對新課程下教學策略的實施的理解以及在教學中的運用??傊?不論是教師設計的各類教學問題,還是教師鼓勵學生提出質疑并解決問題,目的都在于為學生創設情境,從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