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預科學生多來自邊遠貧困的民族地區。
地方師范院校民族預科教育的方向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民族政策,發揮民族教育在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作用。在培養目標上注重強化學生文化基礎和基本技能教學。
生物學是民族預科教育必修課程。預科教育開設《生物學》課程一般以高中教材為主,承接普通高中生物學知識,為預科學生提供更深入、更全面、更新的生物學常識。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生物學中各學科間的交叉、滲透,極大地促進了學科的飛速發展,因而與目前落后的課程教學現狀形成強烈的反差。怎樣使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適應學科的發展,目前國內有許多學者在進行探討和研究,成為同行學者們討論的熱點 問題。本文試對此進行思考。
1 民族預科生物課程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民族預科生物課程存在的主要問題是:\\(1\\)課程體系不合理,基本上按高中統一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設置課程;\\(2\\)教學內容強調系統性,聯系生活、農業生產實際較少;\\(3\\)實踐環節薄弱,對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培養不夠;\\(4\\)教學手段落后,缺乏行之有效的多媒體教學軟件;\\(5\\)考試形式單一,多數采用統一命題的試題庫,產生許多弊端;\\(6\\)教學主體不當,缺乏師生交流與互動,不能適應“素質教育、能力培養”的要求。
2 民族預科生物課程改革實踐
民族預科生物學課程培養創新型人才需通過教學設計來實現。模式單一及不合理的課程體系遠遠跟不上新時代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要求,不利于學生更快地適應今后的學習。要探索調整課程設置,優化課程結構,建立新型的生物學課程體系的改革思路。
2. 1 課堂教學改革
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的中心,是學生獲得系統理論知識的主要途徑。根據預科生的特點,在課堂教學改革中,著重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2. 1. 1 更新教材內容
預科生物學教學多年來一直沿用高中教材,教學內容相差無幾,缺少針對性,充分暴露出教學內容的不合理。更新教材內容是指教師除了按“生物學教學大綱”傳授基本理論知識外,需把學科的前沿性知識、邊緣學科知識列入教學內容,讓學生及時了解學科發展新動向,特別是與農業生產相關的植物生理學的學科發展前沿信息,這對完善課程內容體系的設計尤為重要。
2. 1. 2 更新教學方法
傳統教學過程偏重于教的一面,采用的方法主要是“注入式”、“滿堂灌”,學生作為客體,被動地學習,容易讓學生產生枯燥乏味和厭學情緒。積極改革教學方法與手段,運用啟發式教學使學生在活躍的氣氛中掌握知識,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教師可在每一章擬出幾個相關題目,講解組成細胞的化學元素,啟發學生通過植物營養研究,了解植物生長必需礦質元素,無土栽培新方法,合理施肥對提高農作物產量的貢獻等;講解物質跨膜運輸實例,通過系統組成分析及應用啟發學生了解生物體對無機鹽的吸收,細胞吸水和失水的生產生活中的應用等。
2. 1. 3 組織課堂討論
為提高課堂討論效果,教師在討論前兩周給學生布置討論題,學生圍繞討論題進行課前預習,按期完成需要自學的內容,及時復習教師課堂講授相關章節的理論知識,查閱文獻,寫好發言提綱。在課堂討論中采取自由發言形式,培養少數民族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教師與學生都要認真傾聽他人發言,對發言中存在的問題可提出質疑或要求答辯,引導討論的深入。課堂討論實踐,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對生物課的興趣方面有良好效果。例如,從 CO2+ H2O→C\\(H2O\\)+ 02討論影響光合作用的環境因素分析及其應用。
引導學生思考問題:\\(1\\)光照強度作物的光能利用和產量形成;\\(2\\)CO2濃度大氣污染與植物;\\(3\\)溫度倒春寒對秧苗的影響;\\(4\\)必需元素供應合理施肥和經濟施肥;\\(5\\)水分合理用水和經濟用水;\\(6\\)光合作用研究如何為改進間作套種,輪作換茬,多熟栽培,矮桿化、合理密植等提供理論依據,對提高產量起了很大作用。例如,從 C\\(H2O\\) + O2=CO2+ H2O 討論影響細胞呼吸的環境因素及其實踐中應用,讓學生思考:\\(1\\)呼吸速率與溫度的關系溫度與呼吸酶關系在農業生產的應用;\\(2\\)呼吸速率與 O2的關系氧與呼吸的關系在農業生產上應用;\\(3\\)呼吸速率與含水量的關系與糧食儲藏的關系;\\(4\\)當地窯藏生姜、紅薯呼吸產生 CO2,下窯注意通風,蔬菜、果品和花卉的保鮮。讓學生講一些本民族農諺、世代相傳的經驗,如“肥田出批稻”,“禾興草亡”,“干長根、濕長芽”。課后讓學生去圖書館或網絡參閱和收集與之相關的資料和信息,訓練和提高學生檢索文獻資料、思維綜合以及運用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
2. 1. 4 利用先進的教育手段
利用多媒體教學軟件來演示一些前沿的生物教學和實踐實例,將教學內容制成課件,豐富教學信息量,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教師以講座形式向學生講授生物相關基本理論和知識,帶動學生學習生物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例如,組織培養成功,實現“全能性”預言,為發展花藥育株、原生質體培養、細胞雜交融合、基因導入等育種新方法提供了基礎。如創造高效的農業生態系統,依靠生物科學技術,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少投入多產出,實行科學的作物布局,通過改變土壤、氣候、生物、栽培措施和化學調控等手段,使作物高產優質,抵抗病蟲害和抗逆境能力強。
2. 3 注重調研與實踐
大學預科階段是學生學習科學知識、提高素質的重要階段,是個人能力提升最快的時期。實踐教學致力于培養學生扎實深厚的基礎理論知識和訓練有素的專業技能。生物學與農業生產的關系密不可分,與農學、茶學、園藝、農產品加工及貯藏工程等領域的科研實踐密切相關,與發展地方特色作物品種產業有關,組織學生參加科普小組,利用社會實踐成立花卉組、果樹組、茶葉組、植物資源調查組、環境污染調查組等,把學生帶入苗圃、果園、溫室和生態農業基地,去發現實際生產中的一些問題。每個科普小組 5 ~ 7 人,師生一起討論制訂活動計劃,定期召開會議,教師對科普小組的學生進行指導??破招〗M是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的第二課堂,深受學生們的歡迎。學生把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在生產實踐與科學研究中加以檢驗和擴充,可以加深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同時也讓學生懂得學有所用,從而增加他們對理論知識學習的動力,讓學生對將來的就業之路多一些思考和準備。
2. 4 完善作業方法
教師不斷進行作業方案改革。實行多種作業方式,建立一套完整的試題庫,以生活與生產實際相關內容以小組知識競賽的方式回答問題。寒暑假參加社會實踐調查,要求學生提交調研報告并計入學習成績,從而使這類活動不僅形成制度,且具有規范性,改變了以往學生死記硬背的局面。
3 結語
民族預科生源來自當地農村比例大,預科生的素質偏低,學習目標不夠明確,主動獲得知識的能力較差。地方師范院校預科生物學課程的教學不僅是高中生物理論課教學的重要補充,而且是培養學生操作能力、觀察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主要途徑。
預科生物課教學改革涉及多個方面,圍繞預科生培養目標不斷摸索出學生滿意和符合生物學科發展要求的課程內容,以學生能力培養為中心,積極改進教學方法、優化教學內容。
這種教學方式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為主的學習方式,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課改前,生物課只是單純按照教材進行教學,學生常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興趣得不到激發和調動,學生失去了上課的興趣。課改后,學生的學習由被動變為主動,由自己參與設計和完成實踐,于是參與意識增強,興趣提高。學生能根據自己所搜集掌握的資料進行分析、歸納,相互切磋和討論。課改前,有些學生作業也只是三言兩語,敷衍了事。課改后,學生在作業中對選擇結果分析、收獲和感受等明顯增多。生物課程實踐性環節是極其重要的一環,是貫徹理論聯系實際教學原則的重要而有效的手段和教學方法,也是理論學習的繼續、補充和擴展重要途徑,具有課堂教學所不及、課堂教學所不能代替的獨特作用。結合多年來的教學實踐,我們作了一系列有益的嘗試與探索,得到了學生的積極響應,使教學質量和學生綜合素質均有明顯提高。
參考文獻
[1]楊建偉,王小立,劉宗才等. 植物生理學課程體系及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 農業與技術,2004\\(5\\).
[2]韋美玉. 植物生理學實驗教學改革初探[J]. 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