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課程改革的實施,生物學科教學在不斷發展,這其中既有可以上升到國家戰略級別的高遠目標,也有關于眼下教學成績提高的近期追求,二者似乎是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但隨著教學經驗與教研思考的不斷積累與深入,我發現這二者在實質上其實是一致的。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無論課程目標的設計還是教師角色的重新定位,其長遠目標和近期目標在實質上都是一致的、統一的。這也就解決了令許多教師倍感困惑的問題,那就是如何在應試教學環境下開展素質教育。下面,我談幾點關于高中生物教學的認識。
一、目標設定是長遠目標與近期目標的統一
古語道,“十年樹木,百年樹人?!?/p>
這不僅僅是說教育是一項長期工程,而且也告訴我們教育要立足長遠,要為學生的長遠發展做出基本的設計。我國的《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就明確界定了高中生物教學的課程總目標,即進一步提高生物學的科學素養。這句話看似簡短,卻是對生物教學的高度概括?!翱茖W素養”看似簡單,其實是一個極具內涵的概念,是把教學從基礎能力培養到科學訓練的有意引導和對之前完全應試性教育的撥正。
這一目標的設計,改變了以傳授知識為目的的傳統教學模式,以科學習慣的養成、培養基本的科學精神、建立和掌握科學的分析方法以及開發學生智力、發掘其研究潛力為目標。這個目標不重結果,而重過程,注重中學生思維的延伸與智力的開掘。這一看似遠大而不可及的目標其實并不是空中樓閣,而是路盡頭觸手可及的龐大建筑。長遠目標的設定并不意味著對知識積累與解題技巧等這些細小技能培養的忽視,而是在說明,這些細節都是在這一高遠目標的追求中自然獲得的,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在這一長遠目標的關照下,教師應著重培養學生搜集加工以及處理信息的能力,還要讓他們養成獨自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且能夠做出科學總結的能力。新課程理念的目標設定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它所面對的是全體學生,讓他們具備最基本的科學素養,可為他們以后進一步進行科學研究訓練提供基本的能力和方法。新課程體系在課程結構、功能、實施、評價和管理等各個方面,都有重大的創新和突破。從新課程教學目標設計的結構框架來看,縱向是情感態度價值觀、過程和方法、知識和能力這三個維度,橫向是指學習、探究和練習。
二、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參與、同行
在傳統教學中,師生關系是一種不平等的關系,教師是整個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管理者,同時也是所有教學效果的權威評定者。在這樣的關系中,學生往往沒有自主權,只能跟著教師的步伐走。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要充分發揚民主,從知識的權威者向與學生平等的參與者轉變,從知識的傳遞者、組織者、指導者向幫助學生學習的同行者轉變,以學生為本,促進學生個性的和諧、健康發展。
教學中,生物教師必須及時做好角色轉變,要有意識地擔當起引導和參謀的角色,為學生提供自主發現問題、探討問題、解決問題的舞臺,激勵和幫助學生學會自主學習。
三、放手發動學生
在多年的教學中,我發現,很多時候我們忽視了學生的智慧和創造力,因為長期對學生實施支配性的管理和教學,往往忽視了他們所具有的獨立思想和獨立意識。無論我們怎樣深入地了解學生,無論我們有多少年的教學經驗,也不可能完全了解學生的思維習慣和想法,從而也就不能及時地對教學內容做出調整。而且,更重要的一點是,教師的教學指導和計劃往往針對的是全體學生,而大多數學生往往是處于中游水平的學生,那些中游以上的優秀生“吃不飽”,而中游以下的學困生又達不到要求。所以,教師必須要充分了解各層次的學生,只有如此,才可以根據學生的特點與能力水平對教學做出適當的調整。
新課程倡導“主動、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探究性學習旨在讓學生掌握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發展科學技能、培養科學精神和養成科學的思維習慣等,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程目標得以實現。因此科學探究的學習方式應該成為生物教學的重要方式。
四、采用靈活的教法
在教學方法上,我們不能滿足于傳統的“教—學”模式,而應該開闊思路,從立足長遠、抓緊實效的考量出發,采用靈活多變的、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學生的思考能力的教學方法。那么,什么樣的教學方法才是有效的呢?從教學實踐來看,首先,教師要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其次,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再次,多肯定、鼓勵學生,讓他們感受到成功帶給他們的榮耀感和自我滿足感。教師要促進學生的發展,就必須盡可能地創設出能夠讓學生自主參與到學習中來的情境與氛圍,提供充分的條件促使學生不斷地嘗試、探索、觀察、實踐,讓他們動口、動手、動腦,從而切實提高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劉恩山,汪忠.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解讀[M].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152.
[2]裘有桃.談如何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J].教育教學論壇,20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