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重大項目和改革試點”部分明確提出了“提升高等教育質量,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和卓越工程師、醫師等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可見,“卓越人才培養計劃”是我國為培養拔尖創新型人才而確定的改革項目,旨在培養和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人才。其具體培養方案是對卓越人才培養路徑的體現。目前,不僅國內與國外的卓越人才培養模式有所不同,而且國內各高等院校的卓越人才培養模式也存在很大的差別,有的是培養應用型卓越人才,有的是培養復合型卓越人才,有的是培養拔尖創新型卓越人才,培養的具體路徑、采取的學制各有不同?!白吭饺瞬排囵B計劃”是我國為了培養各行業杰出人才而制定的,對高等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提出了挑戰。
一、我國“卓越人才培養計劃”的實施目標。
胡錦濤總書記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4個必須”,即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必須大力提升人才培養水平,必須大力增強科學研究能力,必須大力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大力推進文化傳承創新。根據“4個必須”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要求,我國“卓越人才培養計劃”明確了實施目標,即高等院校要注重培養拔尖創新型人才,積極營造鼓勵獨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創新的良好環境,不斷培育學生崇尚科學、追求真理的思想觀念,使學生創新智慧競相迸發,在掌握前人積累的文化成果基礎上,能夠揚棄舊義、創立新知并傳播到社會、延續至后代,從而為培養和造就更多的新知識創造者、新技術發明者、新學科創建者做出積極的貢獻。
二、國外卓越人才的培養模式。
國外的卓越人才培養模式大多建立在校企合作的基礎上,根據合作過程中企業與學校所承擔的角色不同,基本可以分為2大類。
(一)在校企合作教育中企業起主導作用、學校起輔助作用的人才培養模式。
德國的雙元培訓制屬于這一模式。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的“雙元”特征主要表現為在合作企業與職業學校2個地點實施職業教育和開展培訓活動,其目的是“通過為學徒(學生)提供寬厚的職業基礎培訓,使年輕人具備在不斷變化的職業環境中完成工作任務所必需的技術和能力”.通常,學校采取分散教學的形式,所開展的教學活動是與企業的培訓活動相配合的,學徒(學生)每周用1~2天的時間在職業學校學習普通文化知識和專業知識,用3~4天的時間在合作企業接受職業培訓。
英國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也大體屬于這一模式,主要有長期教育和短期培訓2種形式。長期教育有“2+1+1”和“1+3+1”2種不同的學制。采取“2+1+1”學制的長期教育規定,學生前2年在學校學習,第3年在企業工作,第4年再回到學校學習,最終完成學業。采取“1+3+1”學制的長期教育規定,學生第1年在企業工作,第2~4年在學校學習,第5年再回到企業工作。而短期培訓通常只有6個月的學習時間??傊?,英國企業在校企合作培養人才的過程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學校不僅要按照企業的要求設置專業,而且學校領導班子的組成以及各種評估體系和職業資格標準的制定等都必須有相關企業的參與才能最終確定,特別是學生在企業工作期間的酬金也是由相關企業支付的。
(二)在校企合作教育中學校起主導作用、企業處于從屬地位的人才培養模式。
美國的合作教育屬于這一模式。美國合作教育的特點是強調將學生的課堂理論學習與生產工作經驗的學習結合起來,主要有2種形式:一種是交互式的,學生的課堂學習與實際工作是交替進行的,在單設的工作學期學生要全職工作;另一種是平行式的,學生的課堂學習與實際工作是平行進行的,沒有單設工作學期,學生要在在校學習習期間從事兼職工作。
三、我國高校卓越人才培養的路徑。
為了落實國家的“卓越人才培養計劃”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我國高等院校紛紛對卓越人才培養路徑進行了積極探索,通過調整相關專業本科階段的人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和課程教學內容的結構等,對卓越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一)本科階段應用型專業人才培養路徑。
本科階段應用型專業人才培養路徑以培養具有扎實的學科基礎、良好的業務素質、較強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以及探索精神的專業技術人員為目標[1],注重學生應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強調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中心組織教學活動,從而激勵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充分發揮;注重引導學生從繼承性學習走向探究發現性學習,為學生提供理論聯系實際的機會,以培養學生提出新問題、發現新知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2].本科階段應用型專業人才培養路徑采取的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有以下4種。
1.“3+1”人才培養模式:規定本科階段的前3年學生在校內學習,人才培養以學校為主;最后1年學生到相關企業進行生產實習和完成畢業設計(論文),人才培養以學校與企業合作為主。
2.“4+1”人才培養模式:規定本科階段的學制為5年,學生除了在校內學習4年之外,還要用1年的時間到人才培養合作企業進行生產實踐。
3.“1.5+2.5”人才培養模式:規定本科按大類招生,學生在接受1.5年的通識教育之后再確定所學的專業,然后用2.5年的時間完成專業學習以及在合作企業的實習。
4.“2+2”人才培養模式:規定本科按大類招生,學生在接受2年的通識教育之后再確定所學的專業,然后用2年的時間完成專業學習以及在合作企業的實習。
只有所培養的專業人才動手能力強,在實際工作中上手快、任務完成得好,高等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才算成功。上述4種人才培養模式的最主要特點是都明確規定學生必須到合作企業進行實習和實踐,都強調通過教育與行業、高校與企業的密切合作,以實際工作為背景,以實際工作所需要的技術為主線,著力提高學生的實際工作意識、業務素質和實踐能力,進而促進了大批各專業類型工程師和技師的培養。
(二)本碩博連讀的拔尖創新型專業人才培養路徑。
本碩博連讀的拔尖創新型專業人才培養路徑以培養拔尖創新型學術人才為目標,注重選拔優秀學生進行創新能力的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包括自學能力、研究能力、思維能力、表達能力、組織管理能力以及意志品格等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質[3].本碩博連讀的拔尖創新型專業人才培養路徑采取的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有以下6種。
1.“3+1+2”本碩連讀人才培養模式:選拔優秀本科生用6年時間攻讀學士、碩士學位,其中3年學習本科課程,1年學習碩士研究生課程,2年完成碩士研究生階段的實驗和畢業論文。
2.“3+3”本碩連讀人才培養模式:選拔優秀本科生用6年時間攻讀學士、碩士學位,其中3年學習本科課程,3年學習碩士研究生課程并完成碩士研究生階段的實驗和畢業論文。
3.“3+1+1+3”(或“3+2+3”)本碩博連讀人才培養模式:選拔優秀本科生用8年時間攻讀學士、碩士、博士學位,其中3年學習本科課程,1年學習碩士研究生課程,1年完成碩士研究生階段的實驗,3年完成博士研究生階段的實驗和畢業論文。
4.“4+2+3”本碩博連讀人才培養模式:選拔優秀本科生用9年時間攻讀學士、碩士、博士學位,其中4年學習本科課程并完成畢業論文,2年學習碩士研究生課程并完成實驗和畢業論文,3年完成博士研究生階段的實驗和畢業論文。
5.“4+4”學士直接攻讀博士學位人才培養模式:選拔優秀本科生用8年時間完成本科階段和博士研究生階段的學習,其中4年學習本科課程并完成畢業論文,4年學習博士研究生課程并完成博士研究生階段的實驗和畢業論文。
6.“4+M+3”本碩博連讀人才培養模式:選拔優秀本科生用7+M年時間攻讀學士、碩士、博士學位,其中“4”為本科階段學習年限,“M”為碩士研究生階段學習年限,不同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學習年限可為2年或2.5年,“3”為博士研究生階段學習年限。
上述6種人才培養模式的最主要特點是都把培養研究客觀規律、專注學術探討、發現科學理論的拔尖創新型學術人才作為目標,通過積極營造鼓勵獨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創新的良好環境,激勵學生的創新智慧競相迸發,從而培養和造就更多的新知識創造者、新技術發明者和新學科創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