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地處福建省東南部,土地總面積11 015km2,丘陵及中低山占陸地面積的 79%,多年平均降雨量1 700mm,土壤以紅壤、磚紅壤性紅壤為主[1].根據2012 年全國第一次水利普查成果,全市 2011 年水土流失面積為1 609. 11km2,占土地總面積14. 45%.近年來,由于開發建設項目數量多分布廣,人為水土流失問題比較突出,據統計,每年新增人為水土流失面積在 20km2左右。2014 年,全市共審批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 143 份,大部分項目將產生新的挖填邊坡。從已建和在建工程看,由于對邊坡水土流失治理不夠及時,以及治理方法不夠合理,造成邊坡水土流失現象比較普遍。邊坡治理已成為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的重點。
1 泉州市常見邊坡治理措施
1. 1 噴播植草
適用于高度在 6m 以下的邊坡。邊坡高度小于3m 時,采用普通植草防護如噴播植草、鋪草皮、直播草籽等,草種一般選擇狗牙根等; 邊坡高度大于等于3m 且小于 6m 時采用三維網植草防護。
1. 2 骨架綜合護坡
適用于高度在6m 及以上的邊坡。邊坡高度大于等于 6m 且小于等于 8m 時,采用漿砌片石拱形骨架護坡,骨架內采用客土噴播植草防護; 邊坡高度大于8m 時,應進行分級設計,每級邊坡間設置 2. 0m 的平臺。
1. 3 錨桿框架梁防護適用于高度在 30m 以上的開挖邊坡。
2 存在的主要問題
2. 1 防護措施未能同步實施
項目業主及施工單位對邊坡防護重視不夠,如部分道路工程,將邊坡防護安排在路面掃尾階段實施,由于侵蝕時間歷經數年,導致邊坡出現侵蝕溝; 許多道路工程缺少防護措施設計,防護工程資金未納入概算; 一些項目如工業園區未將紅線外開挖邊坡納入防治責任范圍。
2. 2 坡比不符合規范要求
大部分項目邊坡坡比過大,有的無截水溝,導致崩塌時有發生。
2. 3 治理方法不合理
未能因地制宜地布置防治措施,如大部分采石礦區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設計在終了邊坡的安全( 清掃) 平臺上修筑漿 砌 片 石 擋 土 墻 ( 高 0. 6m、上 寬 0. 2m、下 寬0. 3m) 、回填地表熟土、種植灌木等治理措施,但由于投資大、施工難度高、管護任務重等因素,導致方案難以實施,開采者放棄申請返還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
3 開發建設項目邊坡治理技術要點
3. 1 治理模式應因地制宜
重要公路、城鎮建設、工業區等邊坡治理應按規范設計,落實資金,與主體工程同步施工。鄉村道路邊坡應控制坡比,減少陡坡,修筑邊溝。地處偏僻山區的礦區開采終了石質邊坡,治理重點應放在邊坡穩定上,防止崩塌發生。一般土質邊坡植物措施可直接種植五節芒、豬屎豆等。
3. 2 坡比應控制在合適的范圍
坡比取值與土壤、地質條件有關,開挖土質邊坡應根據土壤質地設計坡比,一般取 1∶ 1 ~ 1∶ 1. 75 之間; 石質邊坡應注意清除危石、孤石,坡比一般取1∶ 0. 5 ~ 1∶ 1. 25之間。填方邊坡高度小于等于 8m 時,一般采用 1∶ 1. 5 坡比; 大于 8m 時,每 8m 高度設一個臺階,第一階邊坡采用 1∶ 1. 5 的坡比,第二階邊坡采用 1∶ 1. 75 的坡比,第三階及以上邊坡采用 1∶ 2 的坡比[2].
3. 3 修筑截水溝
減少坡面徑流沖刷是確保坡面穩定的重要因素。開挖邊坡較陡時,塹頂設截水溝,截水溝內邊緣到塹頂距離不小于 5m,一般采用漿砌塊石梯形溝,溝深、溝底寬分別為 0. 6m、0. 4m,溝壁坡比為 1∶ 0. 5.
3. 4 加強臨時防護措施
許多生產建設項目在建設過程中會產生臨時邊坡,如道路的施工便道,分期開發的工業園區等均存在臨時邊坡,應采取臨時防護措施。對坡面覆蓋薄膜,在開挖邊坡坡腳修筑排水溝、沉沙池,排水溝一般采用土質梯形溝,底寬 0. 3,深 0. 4m,坡比 1∶ 1; 沉沙池一般采用漿砌水泥磚結構,長 2m,寬 1m,深 1. 5m.在填方邊坡坡腳砌筑袋裝土擋墻,高 0. 5m,頂寬0. 5m,內外坡比 1∶ 0. 3.
4 結語
挖填邊坡極易造成水土流失,應高度重視其治理。做好邊坡治理可以減少崩塌、滑坡的發生,還可以重塑景觀和生態。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的邊坡治理模式、技術也不同,應在防治過程中不斷總結和探索。
參考文獻
[1]泉州市水利局。 泉州市水利志( 1991 ~2008 年) [M]. 福州:海風出版社,2011: 1
[2]湯康民。 巖土工程[M]. 武漢: 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2001:97 ~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