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西藏農業屬于典型的高原農業,其農作物分高原和低地農作物兩種。高原農作物主要有青稞、小麥、油菜及馬鈴薯等,特別是青稞只適宜該地帶種植。西藏畜牧業獨具特色,擁有遼闊的牧場和豐富的水源,是我國傳統的五大牧區之一。西藏農業目前最主要的增產方式是施用化肥,但化肥用量的不斷增加和不合理施用在促進農作物增產的同時,也給農業生產和土壤的可持續利用帶來新的挑戰。西藏畜牧業以牦牛和白山羊養殖為主,每年都會產生大量的牛糞、羊糞等畜牧業廢棄物,如果處理不當,就會造成環境污染。長期施用化肥會對土壤理化性狀、營養元素、有機物質、生物學活性和重金屬含量產生很大的影響,并且會污染周邊環境,減少作物產量,阻礙農牧業可持續發展.長期使用化肥的土壤,化肥有效利用率降低,一般小于 10% .通過改善傳統的以施用化肥實現增產種植模式,即減少化肥施用量,增施有機肥和提高化肥使用率、促進農作物增產的同時,將使農牧業生態系統達到良性循環,最終確保農牧業的可持續發展.
清潔生產是指從源頭削減污染,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或者避免生產、服務和產品使用過程中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以減輕或者消除對人類健康和環境的危害.農牧業清潔生產是解決農牧業面源污染的有效途徑,是農牧業可持續發展的保證。西藏太陽能資源十分豐富,但開發利用程度較低,農牧民長期以來依賴牛羊糞、薪柴等作為生活燃料和取暖燃料,對脆弱的高原生態環境造成了破壞.建立以沼氣為紐帶的沼肥綜合利用為主的農牧業清潔生產模式,大力推廣“畜( 禽) ―沼氣―青稞/蔬菜/牧草”生態循環農業模式,對西藏種殖業和養殖業發展、太陽能利用、肥料生產、土壤改良和生態環境保護都具有重要意義。
1 農牧業清潔生產的內涵和目標
農牧業清潔生產是按可持續發展的觀點,把清潔生產的觀點引入農牧業生產中,通過生產和使用對環境友好的生物有機肥、農藥、地膜等,改善農牧業生產技術,減少農牧業污染的產生,達到生產綠色、無公害的產品( 食品) 和環境污染治理的目的.農牧業清潔生產改變以往農牧業發展過度依賴大量外部物質投入的生產方式,用循環經濟的理念發展農牧業生產,以農牧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為切入點,通過農牧業生產投入品的減量、生產過程管理和污染物減排技術,以及農業廢棄物的循環利用技術研究,實現資源利用節約化、生產過程清潔化和廢物循環再生化,有利于緩解我國農牧業經濟發展資源環境約束,也是推進我國現代農牧業建設的重要途徑.
農牧業清潔生產目標: 一是合理利用和保護自然資源,減輕農牧業資源的消耗; 二是在農牧業生產過程中,減少污染物的生成和排放,同時防止有毒化學物質污染農產品,促進農業產品在生產、消費過程中與環境相容,降低整個農牧業活動對人類和環境的風險。農牧業清潔生產的實現能促進生態系統物質與1有深遠意義.
2 西藏發展農牧業清潔生產的條件
2. 1 西藏基本概況
西藏自治區位于我國西南邊陲,青藏高原的西南部,平均海拔 4 000m 以上,年平均氣溫為 8℃左右,年日照時間 3 000h 以上,形成了獨特的高原氣候。全區土地面積為122 萬 km2多,約占全國總面積的12. 8% .西藏擁有宜農耕地 45. 37 萬 hm2,農作物包括以青稞、小麥、油菜為主的 30 多個品種。全區擁有牧草地6 462. 92萬 hm2,約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 56. 72 % ,畜牧業經濟有其不可替代的戰略地位,是我國傳統的五大牧區之一。
2. 2 西藏發展農牧業清潔生產的條件
2. 2. 1 農牧業發展條件
西藏的農區是西藏綜合條件較好的地區,其地勢平坦,海拔較低,水資源豐富,既有利于農作物的種植生產,也有利于種樹種草,這就為農業清潔生產的實現奠定了基礎。因此,采取節肥、節藥、節地、節能以及資源綜合利用等農業生產技術,有利于西藏目前的傳統農業向高產、優質、高效現代農業的轉變.西藏發展畜牧業的優勢是擁有遼闊的牧場、豐富的水源和適宜的氣溫。經過近 50 年的努力,目前畜牧業由傳統牧業向現代牧業轉變,即畜牧業正經歷著由依靠經驗向依靠科技轉變,牧民的生產和生活由游牧向定居、半定居轉變,這將為實現牧業清潔生產提供良好的契機[9].農牧業清潔生產的實現有利于維持農牧區的生態平衡及確保農牧區良好的生態環境,這不僅對西藏高原,乃至于對整個青藏高原及周邊地區的生態環境都將產生重要影響。
2. 2. 2 自然環境條件
西藏高原復雜多樣的地形地貌,形成了獨特的高原氣候。除呈現西北嚴寒干燥,東南溫暖濕潤的總趨向外,還有多種多樣的區域氣候和明顯的垂直氣候帶。西藏氣溫偏低,年溫差小,晝夜溫差大,這就需要在建設沼氣池時采取一些保溫、增溫措施。但是西藏又是國內平均日照時間最長、日照強度最強的地區之一,這是西藏在利用太陽能方面所占有的得天獨厚的優勢。所以,利用太陽能日光溫室為沼氣池保溫,有條件的區域可以安裝太陽能熱水器為沼氣池增溫,完全可以保證厭氧發酵的正常進行。
2. 2. 3 政府政策支撐
西藏“十二五”時期農牧業發展規劃提出,西藏將力爭農牧民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改善,農牧業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大幅推進; “十二五”時期,西藏糧食產量穩定在 90 萬 t 以上,控制牲畜存欄總量在 2 100 萬頭( 只、匹) 左右,牲畜出欄率達到32% 以上; 全面開展建立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工作,推廣農村沼氣 5 萬戶。因此,加強對農作物生產的技術支持,有助于改善傳統的以施用化肥實現增產種植模式,大力發展農村戶用沼氣,有助于實現牲畜糞便和秸稈資源化、無害化利用,倡導施用有機肥,有助于提高作物單產和品質,這些均符合西藏社會發展規劃,為西藏農業的清潔生產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3 西藏發展農牧業清潔生產的模式
以沼氣為紐帶的西藏農牧業清潔生產模式是通過對生態系統內部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合理調控,達到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生態平衡,實現產品的綠色生產和綠色消費,保證農業、牧業的可持續發展。根據清潔生產對象的不同,其主要有3 種模式,如圖1 所示。
3. 1 西藏河谷農區“畜禽 - 沼氣 - 青稞”模式西藏河谷農區“畜禽 - 沼氣 - 青稞”清潔生產模式是以農戶庭院為單元,以農田、太陽能、地熱、河流等資源為依托,將沼氣池、溫室畜禽舍、廁所、糧食生產結合起來,同時進行“一池三改”配套建設,形成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農作物綠色食品生產、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格局。一般按戶建 1 口 8m3沼氣池,常年存欄 1 ~2 頭?;?3 ~5 頭豬,種植 0. 4 ~0. 53hm2的農作物進行組合配套。該模式是實現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的最佳模式,具有廣適性,易于大規模推廣,且效益顯著,對以青稞為主的高原作物品質改良和西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積極作用。
3. 2 西藏河谷農區“畜禽 - 沼氣 - 蔬菜”模式西藏河谷農區“畜禽 - 沼氣 - 蔬菜”清潔生產模式是“四位一體”生態家園模式,是廢棄物利用、沼氣發酵、沼肥生產、溫室綠色蔬菜種植技術體系。溫室大棚面積、畜禽養殖規模和沼氣池容積要合理組合。畜禽養殖規模和沼氣池容積要根據溫室大棚面積確定。該模式以太陽能為動力,以沼氣為紐帶,以種植業促進養殖業的發展,形成生態良性循環。通過大量施用沼肥,減少化肥和農藥的用量,生產無污染、安全、優質、營養的綠色蔬菜。蔬菜作為人們日常飲食中不可少的一部分,確保蔬菜安全生產,能夠預防疾病的發生,有利于西藏人民的身體健康。
3. 3 西藏高寒牧區“牲畜 - 沼氣 - 牧草”模式西藏高寒牧區“畜禽 - 沼氣 - 牧草”清潔生產模式是集沼氣、生態、養殖( 牛、羊) 及牧草生產為一體的綜合性沼氣生態技術生產模式。該模式是為了在寒冷的牧區( 海拔 4 000 ~4 600m) 提高牧草的產量和品質,在保證牛、羊基本食物供給的情況下,改善牛、羊肉品質。沼液作為厭氧發酵后的產物,含有豐富的氮( 0. 03% ~ 0. 08% ) 、磷 ( 0. 02% ~ 0. 07% ) 、鉀( 0. 05% ~1. 40% ) 等營養元素,沼液的速效營養能力強,養分可利用率高,能迅速被牧草吸收利用,不但能提高牧草的產量和品質,而且具有防病抗逆作用,能夠促進牧草的生長發育。該模式可以改善西藏高寒牧區脆弱的生態環境,有利于高原植被的恢復再生,使畜牧業向綠色畜牧業發展。該模式對西藏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
4 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
4. 1 傳統觀念滯后,接受新事物能力較差
西藏經過 50 年多的發展變化,人民生活明顯提高; 但藏區人民的思想觀念還不能與當今社會發展的水平同步,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相對較差。盡管沼氣是一種清潔、可再生的生物質能源,但因農村戶用沼氣池一般用人畜糞便作為發酵原料,發酵后產生的沼氣作為炊事燃料,在西藏還不能完全被藏族農牧民群眾接受。因此,應該優先在思想比較開放的少數農牧民中推廣使用沼氣、沼肥,起到帶頭示范作用。如果農牧民發現沼氣池運轉良好,施沼肥后青稞等作物生長旺盛、病蟲害減少、產量提高,經濟效益比較顯著,就會效仿接受,從而有利于下一步大范圍的推廣。
4. 2 科技創新能力不足
沼氣發酵溫度范圍一般在 10 ~ 60℃ 之間。溫度是影響沼氣發酵的重要因素,溫度升高沼氣發酵的產氣率也隨之提高.西藏年平均氣溫只有 8℃ 左右,如果在常溫下進行厭氧發酵,發酵細菌的正常生理活動會受到嚴重抑制,產氣量很低。目前,西藏主要是采用日光溫室為沼氣池保溫,還遠遠不能達到高效產氣的條件.所以,需要利用西藏豐富的太陽能資源開發經濟有效的保溫工藝技術,開發經濟實用的戶用沼氣池增溫工藝與配套設備,開展低溫產甲烷的優勢菌種資源,優化低溫沼氣微生物菌群的生物調控和沼氣池保溫、增溫、結構優化的工藝調控技術體系,以提高低溫沼氣產量,促進西藏戶用沼氣池的發展,從而保證清潔生產的生物肥料供給。
4. 3 農牧民對沼氣池的運行管理技術缺乏
農村戶用沼氣池能否常年正常運行,以確保持續不斷地供應沼氣和無公害的沼肥,其關鍵是要對它進行科學的日常管理。加強沼氣系統的科學日常管理,控制好發酵過程,才能保證沼氣池穩定產氣.近幾年,西藏農村沼氣池發展訊速,但農牧民對沼氣池的管理及認識還欠缺一些必要的知識。因此,首先應該通過多種形式深入農牧區廣泛地宣傳和普及農村能源知識。其次,應該加強農牧民沼氣管理人員的專業培訓,以提高其專業技術水平和綜合管理素質,適應農村沼氣又好又快發展的需要。再次,重點推廣沼渣、沼液在青稞等農作物上的綜合利用技術,發揮沼氣的綜合效益,以沼肥利用促進沼氣發展,形成養殖、沼氣、種植為一體的農業清潔生產格局。
4. 4 后續服務保障能力不足
雖然已在曲水縣、洛隆縣等鄉鎮建立了村級沼氣服務網點,但服務網點只是在重點區域覆蓋,且由于技術人員不足、服務車輛缺乏等原因,難以對偏遠地區的沼氣用戶進行及時、有效的服務。所以,要在重視縣級服務網點建設的基礎之上,加強鄉鎮服務網點建設,配備專業技術人員,同時也要為其配備必要的交通、維修等工具,并對鄉鎮服務人員進行業務培訓,提高其服務水平,保證服務質量。
5 結論
加強農業資源綜合利用與污染防治,實現農業清潔生產,已成為我國生態農業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生態農業建設是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農業資源高效利用的必由之路.建設節約型農業、牧業,大力發展農牧業清潔生產,合理施肥施藥,加強牲畜糞便、秸稈等生物質資源綜合利用,開發風能、太陽能、水能等農村可再生能源,對于改善農牧區生態環境,促進農牧區循環經濟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推進農牧業清潔生產,轉變農牧業增長方式,不僅是防治農業環境污染和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需要,也是降低農牧業生產成本、保障農牧民收入持續增長的迫切任務。
需要指出的是,西藏沼氣建設必須與太陽能加熱設施建設結合起來才能保證沼氣池正常運行,進而保證沼肥供給。沼肥的綜合利用,延長了沼氣產業鏈條,推進了西藏無公害農產品、綠色有機食品的發展,提升了農業發展水平和農產品競爭力,實現了農業增效,農牧民增收; 實現了種 - 養結合、生產與生活相結合、廢棄物再利用與環境保護相結合。以沼肥綜合利用促進沼氣持續健康發展不僅會方便西藏農牧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更重要的是實現了農牧區能源替代和節能減排,保護了農牧區生態環境,為西藏農牧業發展提供更好的環境條件。
參考文獻:
[1] 郭勝利,周印東,張文菊,等。 長期施用化肥對糧食生產和土壤質量性狀的影響[J]. 水土保持研究,2003,10( 1) : 16 -22.
[2] 甄珍,博文靜,吳光磊,等。 有機肥對土壤地力和作物產量的影響及應用示例[J]. 工程研究-跨學科視野中的工程,2012,4( 1) : 19 -25.
[3] 邢光東。 城鎮污水處理廠清潔生產實施與評價研究[D].中山: 中山大學,2007: 1 -2.
[4] 楊躍晶,次仁羅布,李金祥,等。 淺談西藏牛羊糞、薪柴等傳統生活能源替代[J]. 西藏科技,2008,184( 7) : 32 -35.
[5] 孫守琴,王定勇,陳玉成。 畜牧業清潔生產工程技術體系[J]. 內蒙古農業科技,2004( 3) : 24 -26.
[6]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 農業部關于加快推進農業清潔生產的意見[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