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梯田旅游業的興起,引起了眾多學者對龍脊梯田的研究,人們開始關注梯田景觀的可持續性,成官文[ 1 ]等對龍脊生態旅游資源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對策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討.吳忠軍[ 2 ]等研究了旅游業發展對山地少數民族村寨文化遺產保護的影響.王林[ 3 ]等探討了龍脊梯田旅游業發展的不和諧問題.付廣華[ 4 ]在對龍脊壯族進行調研的基礎上分析了外來生態知識的破壞和維持的雙重影響.趙冶[ 5 ]等研究了龍脊村壯族傳統民居的現代演變.唐曉云等[ 6 ]從居民居民感知視角探討了旅游對龍脊社會文化的影響.申扶民[ 7 ]等探討了龍脊稻作文化與梯田景觀的關系.賀劍武[ 8 ]研究了龍脊文化遺產的旅游保護性開發研究.徐贛麗[ 9 ]研究了龍脊旅游真實性問題.
龍脊壯族先民選擇梯田農業為自己的生計方式,在此基礎上發展出梯田農業文化,使該生計方式最大限度地滿足本民族的生存與發展,而正是這種文化在維護梯田農業生計方式的同時,無意中創造了梯田景觀,并使其不斷得到維護和發展.龍脊梯田景觀不是自然的,而是人造的,人們對梯田的開墾、維護是為了獲得好的收成,但人們在追求自己的目的過程中,無意中塑造了梯田的美.
二、龍脊梯田農業文化保護梯田景觀的內在機制
龍脊梯田是優美的,它的美就在于人與自然的和諧,而這種和諧來源于人的目的性與自然規律的統一,當地村民的先人們,為了生存和發展,不斷吸取教訓,總結經驗,從而發現自然規律,并自覺地運用自然規律,并創造一定的文化形式把這些規律傳承下去,實現了人的目的性與自然規律的統一.
\\( 一\\) 森林、村寨、梯田分布的和諧統一
龍脊地區山體被分成三部分,山頂是森林,山腰是村寨,山腰以下是梯田,這種布局,使村民的生產與生活協調一致.山頂由各種喬木、灌木所覆蓋,各種樹木和地上腐殖物攔截雨水,減緩水流速度,增強雨水向地下的滲透,由此才能形成汩汩的泉水和涓涓的山間細流,成為梯田灌溉的重要源頭.村寨位于山腰,留下山腰下較為平整的土地以開墾成梯田,能夠增加梯田的面積.村民生活用水取自山間泉水,這些水來自于山頂森林涵養的水分,經過層層滲透和土層的過慮,形成甘甜純凈的泉水,因為山頂沒有人的生產及其它活動,所以這些水沒有遭受任何的污染,人畜飲用水是安全的,從而保證了村民身體的健康.村民生活廢水順著山勢向下排放,既減少了村寨周邊環境的污染,又成為梯田灌溉用水的重要來源.山頂郁郁蔥蔥的灌木叢,是天然的能源寶庫,能夠滿足村民取暖做飯對能源的需求.有人認為砍伐灌木叢會導致生態系統的失衡,實際上,適度砍伐利用灌木叢并不會破壞環境,反而有利于森林生態系統的維護,這是因為龍脊地處亞熱帶,氣候溫暖潮濕,非常適合灌木的生長,灌木叢被砍伐之后,只要不是連根拔起,在根部周圍很快就會抽出更多枝條,在短時間內就會長的密不透風,因此,山頂的灌木叢是天然的取之不盡的可再生能源.灌木叢為各種昆蟲生長、繁殖營造了極好的條件,如果昆蟲過度繁殖,則會使整個森林遭受蟲災,嚴重的話甚至會使整片森林消失,村民砍伐灌木叢,用來取暖做飯,能夠殺死大量的蟲卵,從而抑制了昆蟲的過度繁殖,維護了森林的生態平衡.山頂森林中還生長著各種蘑菇、野菜、中藥材、野生動物等,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村民的飲食結構,保持營養的均衡.人畜糞便等農家肥,順著山勢能夠較容易地運到梯田以增加梯田的肥力,還能減少對村寨周邊環境的污染.因此,山頂森林、山腰村寨、山腰下梯田的布局,使得人與周圍環境和諧統一,融為一體,共生互補,形成一個穩定的均衡系統.
\\( 二\\) 人的生產活動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龍脊當地村民為了生存和發展,充分利用周圍資源,以生產出更多的糧食等農產品,在這一過程中,村民的生產活動對周圍環境產生影響,但這并沒有破壞自然環境,而是改造了自然環境,使自然環境滿足了人的需要,實現人的目的性與自然環境的協調統一.
開墾大塊梯田似乎更便于農業生產,但當地村民并沒有開墾大的梯田,為什么呢? 因為要開墾大的梯田,必然要挖掉梯田上面山體的泥土,這一方面會造成山體的陡峭,另一方面會使梯田之間的落差擴大,當雨季來臨時,急速的水流順著陡峭的山體一瀉而下,既可能沖走下層梯田作物宜于生長的松軟肥沃的泥土,又可能沖垮山體,造成上層梯田的垮塌,引發泥石流等災害,這就破壞了自然環境,反而不利于農業生產,因此,當地村民根據山體輪廓和走勢,層層開墾,開墾出只能種一二行禾的"帶子丘"和"青蛙一跳三塊田"的碎田塊,這更能充分利用山地以開墾出更多的梯田,而且還保持了水土,不僅如此,村民的生產活動,無意中使得生產的目的性與美的完美統一,從橫向看,梯田田埂所形成的曲線,完美勾勒出山體橫截面曲線,使山體曲線更為突出,從縱向看,層層梯田之間所形成的角度與山體自然角度完全吻合,這就使得梯田與山體融為一體.
水是梯田稻作農業的關鍵生產要素,肥是水稻生長的重要條件,因此,村民為了生產更多水稻,必然要保持水和肥料.為使梯田保持一定的水量,村民用泥土或石頭做成田埂,梯田田埂一般高出田面 20 - 30 厘米,較小的雨水常常被攔截在梯田里,即使水量較滿,村民也不會立即排水,因為剛剛下過雨,雨水沖擊使得肥沃松軟的泥土溶于水中,如果排水,就會帶走大量肥料,使土壤失肥,土壤因此板結而變得十分貧瘠,因此,村民常常等到水變得較清時才排水,這就保持了水土,這樣,村民的目的性活動,無意中保護了環境,使得人的目的性與環境的和諧統一.即使較大的雨水,由于梯田的緩沖和田埂的攔截,水流速度也大為減緩.梯田灌溉和多余水的排泄,一般也不是直接在田埂上挖開缺口放水,而是通過水槽,水槽由當地產的毛竹制成,即把毛竹沿縱向剖開,打通關節就制成了,近年來,部分村民也開始使用塑料管,這樣就大大減輕了雨水對土壤的沖刷,保持了水土.
梯田的水不能太少,尤其不能使梯田失去水分,否則不利于水稻的生長,梯田的水也不能太多,否則影響水稻的產量,因此,梯田的水必須保持合適的量,但是,螞蟻、老鼠、黃鱔等動物的活動,常常使得梯田田埂形成各種各樣的孔隙,梯田的水順著孔隙流走,使得上層梯田缺乏水分,而下層梯田則因此水量過多.不僅如此,如果發現不及時,孔隙會越來越大,達到一定程度就容易導致田埂垮塌.由于上層梯田的滲漏和垮塌,使得下層梯田的水量過多,甚至漫埂,這就會使下層梯田的田埂很容易垮塌,這無疑會減少水稻的收成,為了避免出現這種結果,村民常常巡視,發現孔隙,立即用泥土堵上,發現水太滿,立即排水.這樣,村民的生產性活動就保持了梯田生態環境的平衡.
當地村民還制造出適合本地生產條件的獨特的生產工具,比如犁,它比一般的犁要小一些,重量要輕一些,因為梯田很小,而且很窄,大多是"帶子丘"和碎田塊,最大的不超過一畝,牛轉不過身,所以只能用人力耕種,只有地勢較低,面積較大的田塊,人們才使用牛耕種.傳統的犁大而且重,適合耕牛等牲畜拉犁耕種,人的力氣顯然比牛等牲畜要小的多,所以不能采用傳統的犁,只能采用較小且輕的犁.這種犁犁地淺,不會破壞深層土壤層,從而保證水分不至于通過石頭之間的縫隙流走.
因此,正是人的生產性活動,才使得梯田的水土得以保持,生態平衡得以維系,使得人與自然協調一致,由此才產生梯田的美,人在梯田之間勞動,與梯田美景渾然天成,從而使得梯田的美是動態的,是活的,由此才給人以強烈的震撼.
\\( 三\\)騀崇拜文化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統一
壯族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中形成了獨特的生態文化,文化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在長期的日常生產和生活中不斷總結經驗、吸取教訓逐漸形成的,并通過一定的形式傳承有益的經驗、通過禁忌的形式警示后人,因此,文化是有功能的,這種功能有效地保證了壯族人們的更好地生存和發展.
壯族有古訓"有山才有水,有水才有糧",因此,壯族人常常依山傍水而居,旁邊環繞樹林,他們視林中大樹為村寨的保護神,稱之為"騀樹","騀樹"所在的森林為"騀林","騀林"覆蓋的山坡被叫做"騀山",他們認為"騀"的圣潔能免除疾病、瘟疫、預防自然災害,有"騀"環抱的村寨,人能健康長壽,百姓衣食無憂.他們把"騀"的萌發榮枯視為春夏秋冬的信息,從而進行農事并制作自己的農歷."騀山"是神圣的,壯族人們禁止本村寨以外的人進入"騀山",更不允許任何人砍伐林木,對于膽大包天的外族人來偷伐,族人發覺后就會組織人馬到偷伐者家,有錢罰錢,無錢拖牛、拉馬、抬豬,重新祭"騀",所以一般沒人膽敢妄為.為了保證"騀山"的圣潔,壯族人禁止在"騀山"里大小便、丟穢物和置葬.
壯族供奉"騀"類型很多,每到祭"騀"時,以附近村寨大家族為單位,每個小家族里推出一戶代表,一般是輪流一戶負責一年,負責收取費用購買供奉用品.供奉那天,各家的戶主和族長一起早早來樹林里,族長負責祭"騀"儀式,祭畢,各家的戶主不約而同來樹林里吃飯,邊吃邊議家族大事,總結過去一年,部署未來一年族人重大工作.
壯族人的這一信仰,過去有人認為是迷信,是科學的對立面,現在有些人認為是原始信仰,是對自然力量的無知而產生的對自然的敬畏,但實際上,這一信仰有豐富的科學道理,有效地保證了壯族人的生存和繁衍.
森林中含有豐富的負氧離子,能夠殺死大量病菌,抑制有害菌的繁殖,從而能夠減少疾病,降低瘟疫發生的頻率,從而有效地保證壯族人們的生存和繁衍,因此,壯族人認為"騀"的圣潔能免除疾病、瘟疫是有科學道理的,并非簡單的對自然物的崇拜.
森林涵養的水源是壯族人生活用水和灌溉梯田的重要來源,從而保證了糧食的生產和人們的健康.不讓外人進入"騀山",禁止在"騀山"里大小便、丟穢物和置葬,有效地防止了人們的活動對環境的污染,從而保證了人畜飲用水的安全潔凈,保證了人們的身體健康,減少了疾病的發生,因此,壯族認為有"騀"環抱的村寨,人能健康長壽,百姓衣食無憂也是有科學道理的,并非像以前有些人認為的是人們的愚昧無知導致的對自然的迷信.
農業生產對時令要求的很嚴格,如果種植時間過早,寒冷的天氣常常將秧苗凍死,糧食減產甚至絕收,如果種植過晚,則霜凍將未成熟的莊稼凍死,減產不可避免.因此,農業生產必須按照農作物的要求,不早不晚,適時播種,但在古代,尤其是在群山環抱的壯族村寨,人們幾乎沒有計時工具,即使有農歷,很多人因為不識字而看不懂,因此,按時令要求科學種植談何容易,壯族人把"騀"的萌發榮枯視為春夏秋冬的信息,因為樹是植物,適時發芽、生長、開花、結果,有效地反映了時令的變化,因此,壯族人通過觀察"騀"樹的變化,就能合理地安排農時,組織農業生產,因此,"騀"是壯族人天然的農歷,更能反映時令和氣候的變化,甚至比任何農歷都更為準確.
由此可見,"騀"確實是壯族村寨的保護神,是壯族人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和把握,壯族人每年通過祭"騀"等儀式,不斷教育后代,要愛護森林,從而把這自然知識和規律一代代傳遞,因此祭"騀"儀式是有效的教育活動,似乎比如今的教育活動更能有效地傳承先輩所總結的自然規律.壯族人的這種信仰使得山林蔥蘢,泉水長流,不僅讓壯族人豐衣足食,人畜興旺,而且使得壯族居住的地區山清水秀,減少了水土流失,使得所有人都從中受益.
\\( 四\\) 板鞋舞、互惠文化與環境保護的和諧統一
龍脊壯族地區盛行板鞋競技和板鞋舞,板鞋是由長木板做成的鞋,板鞋競技時,先由幾個人組成一隊,每隊人員共同穿一雙長板鞋進行賽跑,最先到達終點的隊勝出.由于每隊人員共同穿著一雙長板鞋,腳抬起時所有隊員同時抬起,腳放下時所有隊員同時放下,這樣整個隊伍才可能跑的快,這就要求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齊心協力,步調一致,共同向目標前進,如果有某個隊員不小心,不僅拖慢整個隊伍行進的速度,甚至會使全隊人仰馬翻.板鞋舞由板鞋競技演化而來,一般由九人分成三組,每組三人,每組共同穿著一雙長達近兩米的板鞋,踏著優美的旋律,翩翩起舞.
板鞋舞時刻告訴大家要時刻為大家著想,團結一致,齊心協力,這對于維持梯田生態文化有著重要的意義.由于暴雨等因素影響,梯田經常塌方,如果不加以修復,則塌方梯田由于沒有田梗的阻擋,雨水很容易沖走地梯田的土壤,使巖石裸露,這樣,不僅裸露的巖石破壞了梯田景觀,而且梯田分布的角度與山體自然角度之間就會出現偏差,梯田就不再和諧,而其它梯田也可能因為水流沖擊過大導致塌方.但如果對塌方的梯田進行維修,這不僅需要相應的技術,其工作量也是非常大的,僅僅依靠單個村民或其家人根本無力修復,那么,幾百年來壯族人們是如何維護梯田的呢? 這就是通過"互惠交換"完成的,若哪家梯田塌方了,只需要向他人說出自己的困難,所有人都會伸出援手,大家齊心協力,很快就能把梯田修復,而且不需要報酬,這種行為是互惠的,因為今天你幫助別人了,似乎沒有報酬,但當你自己遇到困難時,同樣也能獲得他人的無償幫助,這就有點類似于保險,現在付出一些保費,當遇到困難時能夠獲得補償,但這種互惠是通過什么方式維護而保存下來的呢? 這就是通過文化,試想,若某人的梯田塌方了,要尋求其他村民的幫助,如果某位村民不去幫忙,后果會怎樣? 首先,梯田塌方的這家人肯定不滿意,雖然他不會責怪該村民什么,但當該村民自己遇到困難時,這家人肯定不會向該村民提供無償幫助.其次,這是一種集體活動,等于是在眾人面前表演,如果該村民不參加,眾人都會看在眼里,該村民的行為在這時實際上表達了一種挑釁和污辱,意在表明主人過去做了一些錯事,主人會因此而十分難堪,主人當然十分不滿,同時,眾人在心中會對該村民重新進行評價,當該村民遇到困難需要眾人幫助時,眾人肯定會在心中掂量掂量,甚至不會向該村民提供幫助,因為他們知道,向該村民提供幫助不會得到任何回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塌方的梯田不能得到及時修復,不僅梯田喪失了,而且沒有得到修復的梯田也變成了該村民道德低下的象征物,成為人們街頭巷尾的談資,該村民無形中就被眾人孤立,喪失了這個群體共有的社會資本,該村民就會在生產、生活、婚姻等各個方面面臨困難,甚至無法在這個群體中立足,這個損失是很大的,所以該村民不會因為小的付出而遭受這么大的損失,正是通過這種途徑,互惠行動得以保存.同時,"板鞋舞"的表演實際上時刻都在告誡人們要齊心協力,否則就會摔跤,因此,正是這種文化因素,使得塌方的梯田得到及時修復,梯田才得以維持幾百年,在現在仍然表現出其獨特的魅力.
三、旅游對梯田農業文化的威脅
目前,龍脊梯田正在進行大規模旅游開發,這對龍脊梯田農業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威脅.首先,旅游開發破壞了森林、村寨、梯田的和諧分布.過去,梯田農業是唯一的生計方式,壯族村民按梯田農業的要求對梯田、村寨、森林進行合理布局,形成獨特的梯田景觀,但旅游開發后,生計方式多樣化.旅游業的收益顯然高于梯田農業,為了拉動當地經濟增長,當地政府當然鼓勵旅游業的發展,于是按旅游業而不是按梯田農業的要求進行規劃,這就容易與梯田農業的要求相沖突,造成梯田景觀整體的不和諧.外地客商以梯田旅游為生,基于對利潤最大化的追求,他會選擇游客最為集中的位置,采用最能吸引游客的建筑樣式和裝飾,為了容納更多游客,人們采用大型機器設備開挖山體,建造高樓,這就會造成這種建筑與傳統建筑、建筑與山體、梯田景觀的不和諧.建造建筑物也消耗了大量木材,于是大量森林被砍伐.當地村民收入來源多元化,他們合理分配所擁有的資源,以使收入最大化,因為梯田農業非常辛苦、收入又低,因此有能力的村民放棄了經營梯田,這反過來又使梯田農業變成了能力低下的象征物,經營梯田的村民從外地客商、游客、政府、甚至當地村民的語言、神態、拍照行為中感受到了無形的鄙視,于是更多村民放棄了經營梯田,更不會向其子女傳授經營梯田的技術,其子女也沒有動力學習這種技術,這樣經營梯田的技術就面臨失傳的危險,沒有經營梯田的技術,梯田農業就無從談起,梯田就會因沒能得到及時維護而塌方,塌方的梯田因缺乏維修的技術和人員而不能修復,這樣梯田景觀就會消失.為了發展旅游業,人們會把更多的水用于梯田旅游業,梯田農業就會因缺水而改為旱地,這不僅使傳統的梯田景觀消失,而且導致梯田更容易塌方.眾多游客的涌入產生了大量的污水等廢棄物,污水順著山勢排泄,整個生態平衡遭到破壞.
騀的神秘性反而激發了游客到騀林旅游的興趣,過去不讓外人進入的騀林因此成為游客必到的景點,同時旅游建筑的需要也推高了木材的價格,騀林也開始成為被砍伐的對象,這樣,騀崇拜文化就慢慢消失了.旅游開發破壞了板鞋舞的功能.旅游開發后,板鞋舞已經根據游客的需要重新打造成了旅游節目,即他們被變成了旅游商品,被重新包裝后銷售給游客,其神圣性,連同其之前所承擔的功能一并消失了,現在唯一的功能就是賺錢.
總之,梯田農業文化遭到破壞,其生產、維護和延續梯田景觀的功能也會隨之消失,梯田景觀就會因此而逐漸遭到破壞,這樣,梯田旅游業的發展也不能保持可持續性,因此,需要對此加以重視.
四、梯田農業文化保護的對策
\\( 一\\) 理順旅游收入分配機制
梯田農業是最重要的旅游資源,不僅梯田本身,而且梯田的作物、灌溉活動、在梯田勞作的人和牲畜以及勞動工具等一起構成了梯田動態的場景,從而使得梯田景觀是活的,這才讓游客為此而驚嘆,而這正是龍脊梯田旅游業發展的基礎,而現在龍脊旅游收入的分配方式基本上按照固定的比例進行分配,一是村民所獲分配的比例偏低,更重要的是,只要是該村的村民,不管是否從事梯田農業,其獲得的收入是相同的,那么,從事梯田農業活動,雖然維護了梯田景觀,經濟上并沒有獲得任何補償,因為人們潛意識中認為有能力的都去賺大錢了,只有無能力的人才從事梯田農業,所以從事梯田農業在精神上還受人鄙視,既然這樣,只要有機會,人們都會放棄梯田農業,因此,為了維護梯田景觀,需要改變分配制度,應該按對梯田景觀維護貢獻的大小進行分配,同時,從事梯田農業的村民已經不再僅僅是一個農民,而是維護梯田景觀的高級技師,理應給予補償并獲得人們的尊重,只有這樣,人們才會自覺學習掌握梯田農業知識,維護梯田農業文化,梯田景觀才能延續下去.
\\( 二\\)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發展旅游業,游客的涌入必然消耗大量的資源,并產生大量的廢棄物,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傳統梯田農業的生態平衡必然遭到破壞,因此,需要根據旅游業的發展,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保證旅游業對資源的需求,減輕旅游業對傳統農業資源的爭奪,弱化旅游業的發展對當地生態平衡的沖擊.
\\( 三\\) 限制游客數量
旅游業的過快發展,可能導致基礎設施建設跟不上旅游發展的速度,資源就不能及時供應,污染不能合理處理,就會出現旅游業與梯田傳統農業爭奪資源,旅游業破壞生態平衡的后果,同時,大量游客的涌入對當地傳統梯田農業文化造成沖擊,會導致傳統文化的破壞,因此,應當根據需要,合理限制游客數量,而不能為了眼前利益而損害當地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 參考文獻 ]
[1 ] 成官文,王敦球,秦立功,孔運鐸,嚴啟坤,秦國輝.廣西龍脊梯田景區生態旅游開發的生態環境保護[J] . 桂林工學院學報,2002,\\(1 \\).
[ 2 ] 吳忠軍,張瑾. 旅游業發展對山地少數民族村寨文化遺產保護的影響--- 以廣西龍脊梯田景區為例[J ] .經濟地理,2008,\\(5 \\) .
[ 3 ] 張林,覃峭. 補償機制與旅游社區和諧發展研究--- 以龍脊梯田為例[J ] . 經濟問題探索,2008,\\( 3 \\) .
[ 4 ] 付廣華. 外來生態知識的雙重效用--- 來自廣西龍勝縣龍脊壯族的田野經驗 [J ] .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 \\) ,2010,\\(3 \\) .
[ 5 ] 趙冶,熊偉,謝小英. 壯族傳統民居的現代演變--- 以龍勝龍脊村為例[J ] . 華中建筑,2012,\\( 1 \\) .
[ 6 ] 唐曉云,于曉輝,章東明. 居民感知視角的農業遺產地旅游社會文化影響研究--- 以桂林龍脊平安寨為例\\( 英文\\) [J ] .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2013,\\( 3 \\) .
[ 7 ] 申扶民,李玉玲. 稻作文化與梯田景觀生態探析--- 以廣西龍脊梯田為例[J ] . 廣西民族研究,2012,\\( 2 \\) .
[ 8 ] 賀劍武. 桂林龍勝龍脊梯田農業文化遺產保護性旅游開發研究[J ] . 農業考古,2010,\\( 4 \\) .
[ 9 ] 徐贛麗. 民俗旅游與"傳統的發明"--- 桂林龍脊景區的個案[J ] . 文化遺產,2009,\\(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