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馬瑤族自治縣是世界著名長壽之鄉,位于廣西西北部,是傳統農業縣,全縣糧食作物種植每年穩定在 1.67 萬 hm2左右,以水稻和玉米為主,常年種植水稻 5 333.33 hm2、 玉米7 333.33 hm2;經 濟作物以甘蔗 、 蔬菜 、 火麻等為主 ,2013年全縣種植糖蔗 7 733.33 hm2、 火麻 3 333.33 hm2、 龍骨花3 333.33 hm2、蔬 菜 5 333.33 hm2、桑 園 866.67 hm2。林 業以種植油茶、八角為主;畜牧水產業主要以養殖香豬、山羊、麻雞、銀魚為主。巴馬縣山青水秀生態美,土壤有機質含量高,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自然條件、生態環境被譽為“上天遺落人間的一塊凈土”,農業生產以傳統方式為主,多數農林產品生產多施用農家肥和有機肥,較少使用化肥、農藥、除草劑等,田間農藥、化肥殘留少,十分適宜發展生態特色農業。
1 巴馬縣生態特色農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巴馬縣委政府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提出打造生態特色農業“一園六基地”(華昱有機農業示范園和油茶、糖蔗、香豬、龍骨花、火麻、五谷雜糧原料基地)的格局,并取得初步成效。
1.1 農業(種植業)結構調整取得新成效
以生態有機農業示范園、甘蔗、龍骨花、火麻、五谷雜糧基地等為重點的農業產業項目建設工作取得良好成效。一是全力打造生態有機農業示范園。全縣建設生態有機農業示范基地 133.33 hm2,其中 ,巴馬華昱生態有機農業示范園取得歐盟有機認證證書,2014 年順利通過德米特有機認證,成為巴馬有機農業、循環農業、休閑農業的典范和最閃亮的“名片”。二是致力推動甘蔗產業發展升級 。糖蔗業是巴馬農業的支柱產業,2013 年全縣糖蔗種植總面積達 7 733.33 hm2。
榨季進廠原料蔗逾 30 萬 t,農民種蔗收入 1.5 億元,人均種蔗收入 1 000 元以上。三是大力發展龍骨花種植。龍骨花是巴馬縣大石山區終年生長的綠色植物,因其形似龍骨而得名,屬多年生肉質草本,無葉,與蓮藕一樣結節而生,花可入藥,也可食用,是上等的佳肴。當地群眾把它加工成特色的長壽食品,遠銷粵、澳、港。目前,全縣龍骨花種植面積逾2 000 hm2,年 產量 1.8 萬 t,實 現產值近 3 000 萬 元 ,是石山區群眾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四是推進火麻生產開發?;鹇槭前婉R縣特有的長壽綠色農產品,2013 年巴馬火麻產品被國家質監總局列為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其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亞麻酸等,是唯一能夠溶解于水的油料,是巴馬長壽老人經常食用的農產品。目前,巴馬縣年種植火麻 3 333.33 hm2以上,年產量 1 000 t 以上。五是積極發展特色雜糧生產。巴馬縣雜糧品種主要有飯豆、粳米、珍珠黃玉米、芭蕉芋、高粱、芋頭等,是縣內長壽食品加工企業的重要原料,其中加工產品在全國享有較高知名度。目前,全縣雜糧種植面積 1 000 hm2,滿足縣內長壽食品加工企業生產原料需要。
1.2 特色林果業穩步發展
巴馬縣把特色林果業列為黨委政府農村工作重中之重來抓,結合國家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制定一系列優惠扶持政策,重點抓油茶種植及油茶低產林改造工作,建立“百里油茶開發長廊”。目前,全縣建設有連片 66.67 hm2以上的優質油茶示范基地 28 個,縣內每條公路沿線都建設有連片66.67 hm2以上的油茶基地,每個鄉鎮都建設有連片 33.33 hm2以上的油茶基地,適合油茶種植的每個村也建設有連片13.33 hm2以上的油茶基地。其中“百里油茶開發長廊”總面積達 8 640 hm2,成為巴馬縣最大的油茶生產基地 。2013 年 ,全縣油茶種植面積達 2.03 萬 hm2,投 產面積 1.61 萬 hm2,年產山茶籽 1.36 萬 t 左右,產值近 1 億元。
1.3 特色畜牧業發展較快
依托“世界長壽之鄉”和“中國香豬之鄉”2 塊品牌,重點抓以巴馬香豬飼養為重點的特色畜牧業,通過扶持巴馬原種香豬農牧實業有限公司等一批漁牧業企業,加強龍頭與農民的合作,形成利益連接機制。目前,全縣在巴馬鎮、燕洞鄉、那桃鄉、百林鄉、鳳凰鄉、西山鄉、東山鄉等 7 個鄉鎮公路沿線村屯建立巴馬香豬生產基地,養殖戶發展到1.7 萬戶,全縣 2013 年香豬出欄 37 萬頭,農民銷售收入 1.7億元。
2 巴馬縣生態特色農業發展面臨的困難
生態特色農業的發展為推動巴馬縣農民群眾持續增收作出了積極貢獻,但因整體水平仍處在初級階段,故尚存在一些問題,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投入相對不足??h財政困難,對生態特色農業發展的投入十分有限;農業招商引資工作力度不夠,造成發展生態特色農業的項目、資金、技術普遍缺乏,制約全縣特色種植業的發展步伐。二是農民群眾參與特色種植業發展的積極性不高。部分群眾只顧眼前利益,看不到長遠利益。如實施龍骨花項目開發,由于其生長周期長,短期之內看不到效益,群眾生產積極性不高;火麻由于單產低,效益較低,部分群眾不愿意種植生產等。
三是農民科技培訓工作不夠系統科學。在培訓中,只單一地培訓一些相關的種植、管理技術,而關于如何參與市場競爭、抵御市場風險等方面的知識培訓甚少,造成特色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抵御市場風險能力低。四是龍頭企業發展滯后,帶動能力不足。生產基地規模小、產量低,農產品原料不能滿足企業生產需求;政府對農業龍頭企業扶持力度不夠,其精深加工能力不強,帶動力較弱。
3 巴馬縣發展生態特色農業的有利條件
當前,巴馬縣生態特色農業的發展盡管存在一些問題,但從發展的角度看又具有獨特的發展條件,發展生態特色農業潛力巨大。一是土地資源豐富。全縣國土總面積 1 971 km2,耕地面積為 1.87 萬 hm2。豐厚的土地 資源為生態特色農業發展提供了較好的條件。二是交通便捷。巴馬縣東臨大化瑤族自治縣,西鄰百色市凌云縣、右江區,南與平果、田東、田陽縣接壤,北與東蘭、鳳山兩縣交界,交通便利,境內有巴馬—鳳山、巴馬—東蘭、巴馬—田陽等二級公路,距全國南菜北調基地———田陽農副產品綜合批發市場僅 70 km,縣內實現村村通公路,便利、快速的交通條件為巴馬縣農產品銷售提供了良好的流通平臺。三是氣候條件適宜。巴馬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 20.5 ℃,日照時數達 1 605 h,年平均降雨量為 1 500~1 800 mm,無霜期為 337~358 d,春秋季溫暖,夏季濕熱,冬不甚寒,晝夜均小有溫差,氣候條件十分宜人,非常適合發展生態特色農業。四是發展潛力較大。
巴馬縣生態特色農業開發較晚,開發程度較低,這決定了農業生產仍是以傳統農業為主,現代化程度較低,化學要素投入較少,從而農業生產及工業生產的環境污染較輕,加之地域遼闊,大氣環境、水環境、土壤環境等狀況要明顯優于開發較早、開發程度較高的地區。
4 推動巴馬縣生態特色農業發展的對策
通過分析巴馬縣生態特色農業發展目前面臨的困難和問題,結合全縣農業生產實際及發展需要,突出科技投入、組織經營、項目招商、企業帶動、品牌發展等措施,下大力氣發展生態特色農業優勢產業,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增加農民收入。
4.1 堅持科技興農,健全服務網絡
按照農業產業化的要求,巴馬縣發展生態特色農業要在提高科技含量上狠下功夫,從良種、良法到加工、包裝、運貯、營銷等整套系列化的新技術,把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配套到產前、產中、產后的每個生產經營環節,積極發展“高產、優質、高效、安全、生態”農業。一是加強良種繁育體系建設。全面推廣優質農產品品種,使全縣主要農產品優質率達 95%以上。二是加強農技推廣體系建設。采取激勵政策,使全縣科技人員的服務深入生產第一線,搞好農作物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的試驗示范,建立健全縣、鄉、村三級科技服務網絡。三是加強農民科技培訓建設。重點培訓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生產技術等,全面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使巴馬縣生態特色農業發展走上依靠科技進步的軌道。
4.2 加大土地流轉,突出基地創建
按照巴馬縣委政府發展思路,結合實際,進一步擴大主導產業如甘蔗、油茶、龍骨花、火麻等生產基地建設,以基地建設擴大規模生產;通過招商引資,把茶油、香豬、龍骨花、火麻等深加工項目引進到縣工業園內落戶生產,打造成為巴馬縣的生態特色農業加工示范園區。同時,一手抓新基地創建,一手抓現有基地管護。突出東山、西山、所略、燕洞等重點鄉鎮為主的火麻、龍骨花、雜糧基地創建及管理,著力打造一批火麻、龍骨花專業村和重點村;繼續抓好管護技術措施的推廣,努力提高火麻、龍骨花、雜糧等的單產,增強生態特色農業開發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加強生態有機農業示范基地建設, 積極引進國內外先進生產技術,聘請國際國內相關機構到巴馬縣開展技術培訓,指導巴馬縣有機生態特色農業開發;按照“公司化生產,市場化運作,集約化經營”的要求,開展無公害農產品產地申報及認證工作,為通過 GAP 基地認證和國家“有機產品”認證打好基礎;以年產 20 萬頭原種香豬生產基地項目建設為契機,大力宣傳引導農民群眾發展香豬生產,擴大種群規模,滿足企業生產需求。
4.3 加大農業招商,增強發展勁頭
以農業招商為抓手,大力發展無公害蔬菜生產示范、生態特色農業開發示范及興建農業科技示范園等,培育農業經濟新亮點,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助推農業產業發展。加大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如加強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等的招商力度,利用社會資金優勢,實行基地種植、規?;l展,使生態特色農業種植上規模、上水平。同時,加強對開工在建、列入上級計劃項目的發展,如年產 20 萬頭原種香豬生產基地項目、農業有害生物預警與控制區域站項目等的跟進服務工作,力爭早日發揮項目的示范帶動作用;繼續組織力量搞好農業項目申報、爭取工作,力求早上項目,多上項目,增強全縣農業發展勁頭。
4.4 培植龍頭企業,完善運行機制
農產品加工企業擔負著連接群眾生產的責任,也擔負著支持農戶發展生產的重要責任。在引導和培植過程中,將本著“企業壯大產業發展,企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理念,下大力氣抓好農產品基地建設,使基地建設上規模,滿足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原料生產需要,促進龍頭企業發展壯大,促使其產品上檔次、經營上規模、效益上水平;同時,積極引導和規范“龍頭企業+基地+農戶”“龍頭企業+中介組織+農戶”等多種企業與農戶利益聯接模式。一是處理好龍頭企業與基地農戶之間的經濟利益關系。通過合同契約、股份合作、建立風險基金等方式,規范產加銷三方責權利,解決“同體不同心”的問題。二是處理好龍頭企業之間的關系,突出強調“誰建設基地 ,誰提供服務 ,誰收購產品 ,誰獲得利益 ”。三是處理好龍頭企業與為生態特色農業發展提供服務單位的經濟利益關系。實行“分工協調,有償服務”,由龍頭企業向提供服務的單位和個人支付服務費用,使一個產業從生產、加工到銷售形成一體化管理體系。四是處理好農民自愿組織起來的專業協會與農產品產銷的關系。按 照行業分工和“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加快建設專業合作社等多種形式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增強抵御和防范市場風險的能力,引導農民群眾進入市場,使農民群眾最大限度地分享農產品加工、流通等環節的利益。
4.5 抓好品牌創建,促進質量提升
以龍骨花、火麻、雜糧、無公害蔬菜、粳米等巴馬特有農產品為著重點,以商標注冊、加工包裝為手段,突出抓好農產品品牌創建,提升巴馬縣農產品知名度,促進銷售暢通,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增加農民群眾收入。進一步抓好農業綜合執法、動物檢疫防疫、獸醫衛生和漁政管理等行政執法力度,維護農資、獸藥、飼料等市場秩序和農民群眾合法權益,確保農業生產安全,為農業發展營造良好的生產和經營環境;以取得巴馬香豬、火麻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為契機,開展巴馬香豬、火麻及其系列產品打假專項整治行動,規范生產加工及供銷市場,維護巴馬特色農產品聲譽。
5 結語
巴馬縣生態特色農業因為其鮮明的巴馬長壽特色,產品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具備較強的市場競爭能力。
若能夠因勢力導,找對癥結強化項目建設和產業開發,將成為推動巴馬農業增效、農民持續增收的有效途徑。通過筆者不斷深入調研,提出科技投入、組織經營、項目招商、企業帶動、品牌發展等應對措施,切合巴馬縣生態特色農業發展實際,具有很強的指導性和實踐性,切實可行。
參考文獻
[1] 廖 靜 ,劉振東 ,廖倩.我 國生態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現 代農業科技,2010(9):319-321.
[2] 余德鴻,余德貴,白銀鳳,等.“六位一體”高效生態農業產業發展模式與實施途徑研究[J].江西農業學報,2009(12):122-126.
[3] 張 冬梅 .生 態農業的發展趨勢及存在的障礙 [J].內 蒙古農業科技 ,2005(S2):203-206.
[4] 徐東瑞 ,馬禮.壩上生態農業工程生態效益監測與評價研究[J].華 北農學報,2003(2):114-117.
[5] 肖忠東,周密,孫林巖.中國生態農業模式研究與實證分析[J].科學學研究,2005(2):65-69.
[6] 周小萍,陳百明,盧燕霞,等.中國幾種生態農業產業化模式及其實施途徑探討[J].農業工程學報,2004(3):303-307.
[7] 王繼軍 ,謝永生 ,盧宗凡 ,等.退 耕還林還草下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初探[J].水土保持學報,2004(1):134-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