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太倉市十分重視現代農業的發展,在農業結構調整和保障農業可持續發展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財力和物力.但由于農村經營管理體制、作物品種、種植結構、產量水平、肥料結構與品種、農藥使用等均發生了較大變化,不可避免地對耕地質量和土壤肥力水平造成較大影響,因此很有必要對全市土壤進行普查.通過分析檢測土壤各項指標,全面摸清太倉市耕地地力和質量現狀,從而為提高耕地綜合生產能力、加快農產品質量建設、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提供全新的數據支撐.
1 太倉市土壤環境質量現狀
根據以往耕地地力調查結果,將全市34 129.83 hm2耕地劃分為5 個等級,其中一級地739.80 hm2,占耕地總面積的2.17%;二級地8 175.85 hm2,占耕地總面積的23.96% ;三級地16 552.30 hm2,占耕地總面積的 48.50%;四級地7 285.87 hm2,占耕地總面積的21.35%;五級地1 376.01hm2,占耕地總面積的 4.03%.
在面源污染方面,對照《無公害食品產地的環境條件》,太倉市土壤重金屬污染因子主要是鎘、汞、鉛、銅,全市僅個別村存在土壤重金屬超標現象,說明太倉市耕地環境質量整體較好.在點源污染方面,太倉市工業點源污染以DDT 為主要污染因子,不同重金屬元素的含量與企業類型存在一定的關系,但不是致污的主要原因,表明太倉市工業企業在環境污染控制上所采取的措施具有顯著的效果.
2 農田土壤環境質量監測情況
太倉市農委土肥站每年兩季在全市15 個耕地質量監測點和2個土壤肥力監測點采集土樣、植株樣和灌溉水樣200多個,分析測試了大量長期定位監測數據,同時做好省級4個耕地質量監測點的建設工作及其試驗、示范、觀察、記載、分析等工作.同時,土肥站重點監測了重金屬、六六六、DDT 等致污因子,依照相關標準對農田土壤環境進行質量分等定級,并提出農業生產合理布局、環境質量建設與污染土壤修復建議.
3 土壤生態改良與修復情況
3.1 連作障礙土壤修復
在設施栽培中,連續種植同一種或近緣作物后,土壤容易產生各種病害.因此,自2012 年開始,太倉市農委加強了與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技術攻關合作,旨在解決連作障礙中的土壤酸化和次生鹽漬化問題,主要包括土壤消毒、種植玉米等耗氧多的植物及輪作倒茬、翻耕土地、合理施肥等.
3.2 提升耕地地力水平
為進一步提升太倉市耕地地力水平,太倉市土肥站積極實施省部級"商品有機肥推廣、有機質提升、綠肥種植以獎代補、有機無機復混肥推廣"等項目,全年推廣有機肥1 萬t,使用面積達0.33 萬hm2;綠肥種植面積0.1 萬hm2.以項目為載體,實現培肥地力之目的.
3.3 宅基地復墾土壤修復
近年來,太倉市因現代農業發展需要,原先分散的農村居住村落通過拆遷、復墾整合成為集體農場,但復墾后的土地土壤結構遭到嚴重破壞,土壤肥力降低,不能適應現代高效農業的發展需求.自2011 年開始土肥站對城廂鎮東林村、萬豐村、電站村合作農場的高標準農田建設中的復墾土地進行了培肥改良技術指導.首先對平整好的復墾地高密度取土樣化驗分析\\(每0.67 hm2土地選1 塊田"S"型取10 個點混合成1個土樣\\),然后根據復墾土地耕作層的土壤質地、結構、養分狀況分類施用不同數量的商品有機肥、種植綠肥,從而培肥地力,為建設高標準農田打下良好的基礎.
4 防止土壤污染的主要技術與管理措施
4.1 推廣配方施肥技術
推廣配方施肥技術可確定施肥量、施肥種類、施肥時期,有利于土壤養分平衡供應,減少化肥浪費,減輕化肥對土壤環境的污染.
4.2 加強土壤肥料監測和管理
嚴格監測化肥中的污染物質,防止化肥帶給土壤過量的有害物質.制定有關有害物質的允許量標準,用法律法規來防止土壤污染.
4.3 施用化肥增施劑
施用化肥增施劑,可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從而減輕化肥對土壤的污染.
4.4 改進施肥方法
根據化肥的性質確定施肥方法,如氮、鉀肥應深施,磷肥宜集中施用或與有機肥摻混后施用.
4.5 合理推廣水旱輪作、節水灌溉
太倉市推廣的"稻麥"水旱輪作模式,不僅有利于抑制雜草和病蟲害、改善養分供給,而且節約了水稻灌溉用水,降低了灌溉水污染土壤的風險.
4.6 加強耕地質量動態監測
耕地質量動態監測的目的是及時掌握耕地土壤的狀況,確保農產品安全.可結合地力監測同時進行,并監測周圍灌溉水的污染狀況.同時,對重點污染企業周圍進行布點,對耕地土壤、灌溉水、農產品進行采樣監測.
4.7 政府管理與資金投入
4.7.1 強化組織管理.無論是太倉市土壤環境質量普查,還是土壤生態改良與污染修復,領導的重視與支持都是做好這些工作的關鍵,應成立專門的太倉市土壤環境質量保護領導小組,強化對太倉市土壤環境保護的組織管理.
4.7.2 資金投入.要加大對土壤環境質量保護資金的投入,為開展全市層面的土壤調查、完善耕地質量監測體系及開展土壤培肥與污染修復提供資金保障,確保耕地質量建設與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