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05 年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出了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其中,村容整潔就指的是農村環境問題.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事業的不斷推進,構建農村標準化建設體系也成為建設新農村的必然選擇.新農村標準建設體系主要包括以下八個方面:農村公路和道路建設、新農村飲水工程建設、新農村供電設施、郵電廣電設施、新農村再生資源利用、環境治理和公共設施管理、社會保障和福利設施、教育文化設施.從新農村標準化建設基本體系可以看出,農村環境保護是新農村標準化建設的主要任務之一.
武漢市作為全國"兩型社會"建設典型示范區,已從 2005 年開始實施"家園建設行動計劃",積極探索新農村建設的道路.通過幾年的實踐,武漢市新洲區新農村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廣大群眾對各項惠農政策的滿意率為 90%,對通村公路的滿意率達 95%,對"改電"的滿意率為 82.5%,對"改水"的滿意率達 80%,然而對農村環境改善滿意率卻較低.為了深入了解武漢市新農村建設中存在的環境問題,筆者以新洲區為例進行了實地調查并提出了相應對策.
1 新洲區新農村標準化建設中發現的環境問題
1.1 整體環境"臟、亂、差"
新洲農村地區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畜禽養殖和農業廢水、廢棄物污染問題較為突出.
1.1.1 生活垃圾排放問題
新洲區大部分村子以敞開式的垃圾收集池為主,垃圾處理池數量很少,而且服務區域小,給實際使用造成很大不便;此外,一些村子則根本沒有垃圾收集池,全村垃圾堆放在村子周圍的道路和河道內,形成了垃圾治理的"污水靠蒸發,垃圾靠風刮"的情況.另一方面,"垃圾下鄉"的現象也日漸嚴重,城市的垃圾擴散到鄉村,進一步惡化了農村環境.
1.1.2 生活污水排放問題
雖然新洲區在城關及主要建制鎮設有污水處理廠,但污水管網覆蓋率較低,無法將部分農村地區生活污水通過管網收集至污水處理廠.2010年,除污水處理廠處理污水外,生活污水中 COD排放量為 9031.17 噸,氨氮排放量為 910.14 噸,較人口是新洲區 2 倍的黃陂區相當.
1.1.3 農業污水及廢棄物排放問題
2010年, 新洲區畜禽養殖業 COD 排放量4202.35 噸,氨氮排放量 314.32 噸,農業源 COD合計排放12069.12噸,氨氮合計排放674.79噸.
數據分析結果表明,新洲區 COD 排放的主要來源為農業源."十一五"期間規?;笄蒺B殖污水和廢渣處理穩步提高到 45%,但畜禽養殖糞便污染問題依然嚴峻.伴隨著雞糞的大量流失和養殖廢水的亂排亂放,大量有機物、氮、磷進入水環境,加大了水環境的污染負荷,成為全區水環境質量壓力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1.2 農業生產產生的面源污染
1.2.1 農藥化肥及農膜的使用導致的環境問題
隨著新洲區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土地資源的開發已接近極限,為提高土地產出水平,化肥、農藥等用量增加已是全國普遍現象.化肥農藥的不合理使用及廢棄農膜殘留是農村面源污染產生的主要途徑.化肥的長期使用,改變了土壤的性質,引起土壤板結,導致土壤肥力下降,肥效降低,農藥中未被利用的部分進入周邊土壤、導致土壤和水體污染,同時還影響到有益生物及生物多樣性.此外,部分農藥化肥揮發到大氣中,或隨著土壤流入江河湖泊,造成水域富營養化或飲用水源硝酸鹽含量超標.
1.2.2 焚燒秸稈導致的環境問題
近年來,新洲區農業現代化不斷推進,農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秸稈資源大量過剩,每年到夏收或者秋收時節,農作物秸稈在田間地頭被焚燒,不僅造成了資源的巨大浪費,也造成了嚴重后的環境問題,同時危害群眾健康,影響交通安全.
1.3 工業污染加劇
近年來,新洲區大力發展臨港產業,建設了陽邏經濟開發區及武漢新港古龍產業園等大型工業園區;同時,各街鎮也建設了小型工業園.外來工業尤其是污染型工業的進入,造成城鎮工業廢水和垃圾向農村地區轉移,工業企業廢水、廢氣排放嚴重.
根據 2010 年武漢市污染源普查更新數據,新洲區二氧化硫排放主要來源于工業源,其排放量為21343.67噸,占總二氧化硫排放量的98%以上;氮氧化物排放量為 43489.07 噸,占總氮氧化物排放量的 93% 以上.工業廢水中 COD 年排放量為1150.98,氨氮排放量為 93.16 噸,由于企業廢水經污水管網排入污水處理廠,所以污染物排放量較總排量較小,但部分企業的違法排放,給新洲區水環境質量造成較大壓力.
2 新洲區新農村標準化建設過程中環境問題產生的成因分析
2.1 教育水平低 , 環保意識淡薄
新洲農村地區由于經濟發展水平的限制 , 教育水平偏低 , 農民的社會意識,特別是環保意識和社會道德意識不強.改革開放以來 , 地方政府的主要精力都放在發展工業和招商引資上 , 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環境宣傳教育.
因此,大多數農民都比較消沉,文化水平低,目光短淺,且長期受"小農經濟"意識的影響,所以他們的思想觀念因循守舊,在生產和生活中難免會做出種種違背生態倫理觀的行為,如大面積毀林開荒,無節制地亂砍亂伐,無規劃地挖溝引渠,大量地焚燒秸稈等,從而嚴重危及生態平衡.
2.2 農業生產手段過度使用,各類污染逐步形成
一是農田營養成分的自然流失.各種形態的氮肥施入土壤后 , 氮素被作物吸收的利用率僅為20% ~ 25%, 大部分通過硝化作用形成硝酸鹽氮被土壤吸附 , 其中的一部分繼續逐漸供作物吸收利用 ; 另一部分因土壤膠體對硝酸鹽離子的吸附甚微 , 易遭到雨水或灌溉水淋洗而進入地下水 , 或通過徑流、侵蝕等匯入地表水,對水體造成污染.在地表水硝態氮的污染中 , 氮素化肥的貢獻率份額占到 50% 以上.過量施用化肥又加劇了氮素的流失與污染.
二是農藥的不合理使用.在農業標準化生產中 , 施藥的對象、品種、劑量、時間、方法等有著嚴格的操作規程,在規程范圍內施用是科學的、安全的.但是超出這個范圍 ,,藥不對癥 , 沒有達到防病治蟲的目的 , 只是增加了農藥的殘留、污染和浪費 ; 另一方面,雖然對癥 , 但用藥的時間過于接近成熟期 , 或劑量過大 , 或方法不對 ,這些都會造成農藥殘留過高 , 威脅人體健康 , 污染環境.
三是,我國尚未形成農業污染防治的政策框架和系統.我國目前的環境保護政策措施中明顯存在不足 , 重城鎮、輕鄉村 ; 重工業、輕農業的現象比較突出 , 缺乏對農業污染控制的政策和系統.盡管農業生產導致的面源污染具有排放主體分散、隱蔽 , 排污隨機、不確定、不易監測等特點 , 但更主要的是農業生產未完全納入環境控制之中 , 缺乏對農業污染進行有針對性的監測 , 更沒有形成完整的農村環境監測網絡和質量控制體系及政策框架.對農業污染問題普遍存在意識不強、知識缺乏、嚴重性的認識不足的現象.
2.3 產業轉移加速,污染物隨之轉移
產業轉移是產業發展的客觀空間規律,伴隨著經濟迅速增長,普遍在我國城市與農村之間呈現出明顯的產業梯度推移趨向,特別是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這一趨向呈加速推進之勢.值得注意的是,產業轉移往往伴隨著嚴重的污染轉移,從而讓產業承接方付出高昂的環境代價,甚至引致不可逆的生態災難.
城市向農村轉移的產業,往往是生存空間受城市環保標準嚴格壓制的污染產業,其轉移直接導致農村的"立體污染":如新洲區近年來大力發展的鋼鐵加工、造紙等行業,這些行業工業排放的酸性、含有害重金屬的廢水直接排入農田灌溉管網;一些磚場、水泥廠等的粉塵、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直接向空中排放,嚴重后果影響影響了農民的生活和健康.另一方面,產業轉移必然導致征用農田,影響了農村的生態環境.
2.4 環保投入嚴重不足 , 基礎設施建設滯后
國際經驗證明 , 解決環境污染問題 , 需要巨額的資金投入.環保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 \\(GDP\\)的比例 , 達到 1.0% ~ 1.5% 可以基本控制污染 ,達到 2% ~ 3% 可以逐步改善環境.新洲區環??偼度胼^少 , 雖然全區"十一五"期間環保投資占五年累計 GDP 的 1.6%,但大部分的環保投資都投向主要的城鎮,農村環保工作投入甚為缺乏 , 絕大多村子環保投入為空白.
3 對策建議
3.1 積極治理生活污染
采取分散與集中處理相結合的方式因地制宜處理農村生活污水.新村莊建設規劃要配套建設生活污水和垃圾污染防治設施.逐步推廣"組保潔、村收集、鎮轉運、區處置"的城鄉統籌的垃圾處理模式,提高農村生活垃圾收集率、清運率和處理率,邊遠地區可采取資源化的就地處理方式.同時優化農村生活用能結構,積極推廣沼氣、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清潔能源,控制散煤和劣質煤的使用,減少大氣污染物的排放.
3.2 大力發展生態農業
加大農業生產技術的科研攻關力度 , 積極推廣先進的耕作制度和種植模式 ; 積極推廣生態農業實用技術 , 提高施肥的養分利用率 ; 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新農藥.推廣種植無公害、綠色或有機食品,不僅可減少環境污染,還可增加農民收入.推廣建設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輔以秸桿還田、增施有機肥、病蟲害綜合防治等措施,建設無公害食品基地,建設無公害蔬菜產業園.
3.3 科學防治群禽養殖污染
堅持畜禽養殖規?;?、設施化處理.建議農戶以自然屯為單位建立畜禽托管所,養殖戶將自建的牛羊集中在一個場所存放,輪流出工養殖管理,節省空間和勞力,同時有利于畜禽糞便、養殖污水的統一處理和利用.同時,鼓勵設施化處理畜禽糞便以及養殖污水.
推廣畜禽零排放模式.首先通過建筑設計、飼喂設備和飼養管理模式等的改變,減少污水排放量;然后引進零排放設備,建造發酵棚舍、集污等設施,通過污水噴淋和物料發酵,實施污水零排放;第三通過有機肥深加工和商品化生產,實現養殖業和種植業有機結合和可持續發展.
建立"畜禽-沼氣-種植\\(養殖\\)"模式.以建立沼氣池為中心,對養殖場周圍有較大規模魚塘、農田、果園和蔬菜的牧場,建立"畜禽-沼氣-種植\\(蔬、草等\\)"生態模式;對于周邊沒有上述有利條件的牧場,在建造集肥池、沼氣池、凈化池的基礎上,增建生物塘,達到牧場糞污的減量化、無害化.
3.4 加強農村飲用水安全
對于分散式水源地:一是開展農村分散式飲用水源調查工作,對飲用水不安全的區域實施應急措施,實施引入外來水工程,保障居民飲水安全;二是建立農村分散式地下水源水質監測制度,定時定點監測分散的農村水源水質情況.
對于集中式水源地:一是開展農村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環境調查工作,完善數據庫建設;二是完善農村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劃工作,保障水質安全;三是加大農村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環境監管力度,及時排查污染隱患;四是制定農村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污染事故應急預案,強化應急處理能力;五是加大建設農村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示范工程建設,完善水源保護體系.
3.5 強化鄉村企業管理
從管理手段上,政府部門要監督鄉鎮工業適當集中建設 , 形成工業小區 , 實行集中管理 ,集中處理污染.對產業結構不合理、污染排放嚴重、不能實現集中處理污染或污染物不能達標排放的企業要關停 , 防止"十五小"和"新五小"等企業在農村地區出現 , 逐步在鄉鎮工業企業中推行清潔生產.
從經濟手段上,可采取定格征收污染防治費的形式,按照"誰造成水土流失,誰負責治理,依法征收水土流失防治費,用于環境污染治理"的要求,依據鄉鎮企業廢水、廢氣、廢渣的排污量征收鄉鎮企業按排污量收取排污費.還可利用征費,開展切合實際的農村環境恢復治理.鎮政府建立農村環境污染防治專項基金,用于農村水、土、生態環境整治.
3.6 加強宣傳教育
利用廣播、宣傳欄、標語等宣傳農村環境保護知識、政策和法規;結合世界環境日和各種宣傳日開展環保宣傳活動.在定期為農民群眾舉辦環保教育班;組織各類環保文藝活動和有獎競答,普及提高農民環保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