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 言
名勝古跡是指風景優美和有古代遺跡的著名地方,它是歷史留給我們現代人的一份寶貴財富,是現代城市景觀的重要資源; 它能勾起人們對往昔崢嶸歲月的回憶,使人們對這座城市產生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1].名勝古跡的環境景觀包括自然景觀和人工景觀兩大主要因素[2],其中以植物為主的自然景觀是名勝古跡的重要組成部分。
名勝古跡中的植物選取與種植常被誤解為是點綴大自然、美化環境的輔助手段,忽視了它自身的風景特色,更重要的是沒能深刻理解植物的生態環境特性、風景景觀特性和植被多功能性,并將這些優勢發揮到名勝古跡的規劃和設計中去[3].隨著時代的發展,對于名勝古跡中植物配置的研究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然而,縱觀當前的研究成果,多數還都停留在名勝古跡的具體類型植配之上,如祭祀祠堂類名勝古跡的植配研究、名人故居類名勝古跡的植配研究、宗教寺廟類名勝古跡的植配研究等。相比名勝古跡的個性研究,對于它的共性研究稍顯不足。本文旨在立足于名勝古跡這一載體,從地域文化性、服務特定性和時代歷史性等多角度闡述歷史遺跡中的植物選擇和配置,以期更進一步研究名勝古跡中的植配特點,深刻感受名勝古跡的藝術價值。
2 名勝古跡中植配的特點
2. 1 地域文化性
地域是指一塊土地的范圍,《周禮·地官·大司徒》中記載: "凡造都鄙,制其地域,而封溝之。"可見,地域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綜合體。而地域文化是指文化在一定的地域環境中與環境相融合打上了地域烙印的一種特有的文化,具有獨特性。
植物作為自然因素的組成部分,其生長發育與地域是密不可分的。
不同的地域帶來氣候、地形、季風的差異,都會對植物的生長形態造成影響。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合肥市區中作為景觀配置的杜鵑體型矮小,而大別山山區中的卻高大挺拔如小喬木[4].不同的地域不僅造就了植物形態上的多樣,也將當地人們的情感和思想注入了其中,形成了此地特有的地域植物文化。植物文化是植物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與其他文化門類互相影響、互相補充、互相融合形成的與植物相互關聯而又相對獨立的文化信息的總和[5].植物文化的形成與當地的歷史背景、風俗習慣是密不可分的,不同環境下所產生的植物文化內涵也是不一樣的。
在名勝古跡中,采用本土植物是體現地域文化的重要手段。本土植物是指經過長期特定的自然選擇的物種演替后,對某一特定地區有高度生態適應性的自然植物區系成分的總稱[6].從古至今,本土樹種在植物配置中都是設計師們的首選。古時,由于經濟條件的限制、交通運輸的制約以及農業科技的欠缺,選擇本土喬灌木不僅可以節約人力、物力,還可以保證植物的存活率?,F如今,人們常運用本土植物的地方特色來烘托名勝古跡的地域文化,創造出"一方水土一方景"的個性景觀。
2. 2 服務特定性
名勝古跡中的植物配置根據其服務人群的不同產生了特定性。這是因為所有名勝古跡都是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和園主思路的融合[7],植物在其中作為托物言志的載體,配置上往往都是根據園主自身意愿所選擇,這在專為特定人群服務的名勝古跡中更為突出。
在名勝古跡中,私家園林和宗教寺廟遺跡都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它們也是對服務特定性的最好詮釋。私家園林在植物造景方面,受著儒、道思想熏陶的文人賢士們將儒家的精神追求與道家的精神向往賦予每一株植物,使文人思想具體化、人格化[8].這不僅使園林中的植物景觀豐富、優美,而且讓文人園林的主題呈現出深遠的意境和濃厚的"書卷氣".而為宗教服務的寺廟類名勝古跡,其整體的建筑形態、空間布局以及造園風格無不散發著宗教思想,同樣,在植物配置方面也不例外。正所謂,寺因木而古,木因寺而神[9].好的植物配置會為其增加一份幽邃色彩。對于不同的宗教,在植物選擇上亦有所不同。如佛教推崇菩提樹、銀杏、蓮花、曼珠沙華等植物,而道教則喜愛質樸的松柏、桂花、玉蘭、黃楊等植物。
名勝古跡的服務人群不同,選擇的植物往往也會有所差異,但選擇的無論是文人喜愛的梅蘭竹菊,還是佛家鐘意的銀杏菩提,植物在名勝古跡中被賦予美好的寓意這一本質是不變的。當人的情感融入進植物的選配之中,創造出的名勝古跡自然是富含感情的。后人游覽歷史遺跡,看到眼前之景,常能與園主人產生隔空的共鳴。
2. 3 時代歷史性
時代是指歷史上以經濟、政治、文化等狀況為依據而劃分的時期,是能影響人的意識的所有客觀環境。根據意識的能動性,不同時代的人們創造出了專屬這個時代的名勝古跡。名勝古跡是對所處時代的主流思想的傳播,是文化的繼承和文脈的延續??v觀古今中外各個時代,名勝古跡都是為人而建造的,而其形式與風格正是取決于這個時代人們的生活方式、文化取向及經濟技術水平[10].
如果說名勝古跡是時間軸上的一個點,它所凝結的是一個時代的掠影,那么最能體現它動態演變過程的就是植物。植物是生命的載體,是時間的證明,其滄桑的質感是一個時代的寫照,反映著一個時代的文化內涵。古往今來,不同歷史時期,人們對植物的審美意識和喜好都有所不同。西周至春秋時期,杏樹、海棠、桃樹、木瓜、梅花等植物就已作為當時人們喜愛的觀賞樹種被記錄到《詩經》之中。戰國時期,屈原《離騷》載有: "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從中可知,木蘭與菊花已成為當時人們常用的觀賞植物。宋元時期,人們偏愛松、柏、杉、檜等喬木,花卉以牡丹、芍藥、山茶、瓊花、茉莉等為主[11].一個時代一段記憶,植物就是這段記憶中最好的證明。
名勝古跡中的時代歷史性是值得我們每個人去尊重和傳承的,延續其歷史性的手段之一就是對古樹名木進行有效的保護。在名勝古跡中,對于古樹名木的保護不能僅依賴于簡單的柵欄圍合,更需要考慮名勝古跡整體的氛圍環境,要將古樹名木的歷史韻味融入其中。
3 結 語
名勝古跡是先人留給我們的一份寶貴的歷史文化財富。為了將這一歷史文脈傳承下去,我們需要深刻了解名勝古跡植物選擇和配置的本源,即是依據地理文化、服務對象、時代歷史來選擇配置的。然而,這并不意味著名勝古跡中植物的選擇配置就拘泥于某一要點,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需要綜合多方面的因素,采用更加系統完善的植配手法,以求達到藝術上的升華。
參考文獻:
[1]季蕾。 城市名勝古跡的保護利用與環境的再創造---以南京市雞鳴寺胭脂齋方案設計為例[J]. 四川建筑,2004( 2) : 8 -9.
[2]黃建軍,孔佳雪。 名勝古跡環境景觀設計初探---以貴州省安順市文廟環境景觀設計為例[J]. 華中建筑,2011( 6) : 106 -108.
[3]薛惠鋒。 風景名勝區景觀綠化理論探討[J]. 經濟地理,1990( 2) : 76-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