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瓜霜霉病的致病菌為古巴假霜霉菌 (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 ,屬于鞭毛菌亞門 (Martigo-mycotina) 、霜霉菌目 (Peronosporales) 、假霜霉屬(Pseudoperonospora) ,是一種專性寄生菌。目前已成為黃瓜生產中最嚴重的流行性病害,在適宜發病的環境條件下,病害發展迅速,葉片大量干枯死亡。此病在全國各黃瓜產地均有分布,一般年份減產 10% ~ 20%,流行年份減產可達 50% ~ 70%,重發生田塊只能采收 1 ~ 2 次即因病而全部枯死。
該病的發生、流行與氣候條件、栽培管理和品種抗病性有密切關系。國內外對瓜類霜霉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黃瓜霜霉病的發生危害、寄主植物的抗性、病原物生物學特性及綜合防治等方面的研究[1 -15].但是在流行規律方面研究的卻較少[16 -19],還有不少問題尚未明確。鑒于此,作者開展了黃瓜霜霉病流行規律方面的研究工作,分別通過對黃瓜霜霉病顯癥及病害發生時間動態進行了研究。目的在于掌握黃瓜霜霉病的發病規律,為黃瓜霜霉病的系統分析、病害預測和防治提供基礎資料。
1 材料與方法
1. 1 病原菌潛育時間及病害顯癥時間測定
在田間初發霜霉病時,選擇尚未發病的植株進行透明罩隔離,每 3 株為一組。一周后在未發病的小組中選擇 7 組,用黃瓜霜霉菌游動孢子囊懸液接種,接種后每天 6: 30 時 及 17: 00 時檢查接種部位是否發病,到典型病斑出現為止。在典型病斑出現后,每株選 3 片葉片,每天 6: 30 時 及 17: 00時記載葉片上檢測到的病斑總數,直到病斑總數不再增加為止。病害顯癥時間用顯癥率表示,計算公式為:逐日顯癥率 = 每日檢測到病斑增加數/最后檢測到病斑總數累計顯癥率 = 每日檢測到病斑總數/最后檢測到病斑總數1. 2 病斑生長速率測定。
在已經發病瓜秧上標記 20 個新生的病斑,每天定時測量病斑長度及寬度,直至這些病斑停止生長為止。病斑的生長度用 (長 + 寬) /2 表示,分析這些病斑的生長情況。
1. 3 病害流行速率測定
選取田間 7 株剛發病植株,每株選擇 3 片剛發病葉進行標記,每隔 3 d 調查一次田間發病情況,共調查 10 次,測量黃瓜葉片的大小 (長和寬) ,葉片上霜霉病病斑的個數,病斑面積的大小 (長和寬) .計算每天的發病程度,通過田間調查數據做出病害隨時間發生變化的曲線。
發病程度用病情值表示: 病情值 = 病斑面積/葉片面積。
2 結果與分析
2. 1 潛育期及顯癥率的研究
2. 1. 1 菌潛育期的觀測
2010 年 7 月 11 日接種,到 7 月 16 日至 17 日可觀察到霜霉病斑出現,此時環境溫度為 26 ℃ /20 ℃ (日 / 夜) 左右,這說明在田間生產中黃瓜霜霉菌潛育期一般約為 5 d 左右。通過觀察還發現各品種潛育期略有差異,但差異并不明顯。
2. 1. 2 病害顯癥時間的觀測
霜霉病斑的逐日顯癥率、累計顯癥率實驗結果見圖 1 可見,病斑的顯癥一般情況下需要 5 d 左右,前 3 d 可出現約 90%的病斑數; 后 2 d 出現的病斑約占總病斑總數的 10%.
2. 2 病斑增長速率測定
通過對實驗結果分析發現: 黃瓜霜霉病斑生長規律遵循“慢-快-慢”的生長規律。在病斑生長的前期即: 第 1 ~ 4 d 里病斑增長速度較慢,每天增長量達不到 1 mm; 在病斑生長的中期即: 第 5~ 7 d 里病斑增長較快,每天增長量都大于 1 mm;在病斑生長的后期即: 7 d 后時病斑增長又變慢,增長量不足 1 mm; 第 12 d 后病斑基本不再增長。
由此可見病斑生長與時間的關系應為 “S”型生長曲線,實驗結果見圖 2.
對實驗數據進行回歸分析,得到下面回歸方程:
y = (0. 139 + 3. 121 2·exp (0. 718 1x) )- 1 (r = 0. 954 7)x 代表病斑日齡,y 代表病斑長度 (mm) .
2. 3 黃瓜霜霉病流行的時間動態
根據調查結果,得到回歸方程:y = exp (- 33. 386 3 × exp (- 0. 692 4t) )(r = -0. 926 5,) y 表示發病程度: 病情值 = 病斑面積/葉片面積的比值; t 表示發病時間: 3 d 為一個單位。實驗結果見圖 3.
通過該曲線圖證明黃瓜霜霉病的時間動態模型為典型的 “S”型曲線,而且發展速度很快: 隨天數的增加,發病程度加重,10 d 以后病情急劇加重,30 d 后病斑不再增加,生長基本停止,病害發展結束。
3 討論
通過對黃瓜霜霉病的病斑逐日顯癥率、累積顯癥率的研究發現: 在環境溫度為26 ℃ / 20 ℃ (日/ 夜) 左右時,病斑顯癥一般情況下需要 5 d,顯癥后的前 3 d 可出現 90% 的病斑數; 顯癥的最后 2d 出現的病斑約占總病斑總數的 10% .病斑生長規律遵循 “S”型生長曲線,即: “慢-快-慢”的生長規律。在病斑生長的前期速度較慢,中期病斑增長較快,每天增長量超過 1 mm; 后期病斑增長又變慢,增長量不足 1 mm.
關于黃瓜霜霉病的時間動態研究為國內首次報道,通過研究證明: 時間動態模型為典型的 “S”型曲線,而且發展速度極快: 隨天數的增加,發病程度加重??梢?,在生產中對該病主要應以預防為主,一旦發現苗頭應立即進行藥物防控,控制其迅速流行,否則就可能對生產造成嚴重影響。
參考文獻:
[1] 張艷。 黃瓜霜霉病生態防治技術研究 [J]. 江西植保,2007,30 (1) : 29 - 30.
[2] 喬寶霞。 保護地黃瓜霜霉病的發生與綜合防治技術[J]. 蔬菜,2011 (7) : 26 -28.
[3] 韓小爽,高葦,傅俊范,等。 李寶聚博士診病手記(二十七) 黃瓜霜霉病病原菌的侵染過程、傳播途徑及防治對策 [J]. 中國蔬菜,2011 (9) : 20 -21.
[4] 趙勝榮,薛正平,李軍,等。 大棚黃瓜霜霉病發生與相對濕度的相關性 [J]. 上海交通大學學報: 農業科學版,2010 (4) : 382 -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