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菜原產于我國,是我國種植面積最大的蔬菜作物之一,其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栽培歷史和極其豐富的種質資源,生態類型多樣,分布較廣。目前,利用大白菜雜種優勢已經培育出早、中、晚熟配套的各種生態型優良品種,但是仍以秋播品種種植最廣。鑒于大白菜栽培的區域性強,科萌 78 大白菜新品種是以抗病、優質、豐產、商品性好、耐貯運、適應性強等特點為育種目標培育而成的新品種,在北方及山西包頭白菜產區種植推廣應用前景良好。
1 材料和方法
1.1 親本來源
1.1.1 母本 95-45-3-13 其是來源于山西省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新二包大白菜中熟包頭材料。對親本材料進行自交分離,選親和指數低、抗病的單株,秋季種植留種,第 3 代姊妹間花期測交,4~5 代時集團混合授粉,育成了遺傳性穩定、親和指數 1.0以下、經濟性狀好的自交不親和系 95-45-3-13。其球形疊抱,色淺綠,單株凈質量 1.5 kg 左右,軟葉率高;中熟,抗病、優質、品質好,配合力強,被定為雜交育種母本。
1.1.2 父本 95-33-15-18 其選育方法與母本相同。父本是來源于大白菜種質資源的高樁疊抱材料,經多代自交分離與選擇,育成了父本自交不親和系 95-33-15-18。其球形中樁合抱,色翠綠,單株凈質量 2.0 kg 左右,根粗壯,抗病性極強,雜交優勢強,被定為雜交育種父本。
1.2 選育過程
在選育大白菜優良自交不親和系的同時,進行早代雜交組合選配,2003—2004 年春季配制大白菜雜交組合 165 個,秋季田間種植,篩選出綜合性狀好、產量較高的雜交組合 95-45-3-13×95-33-15-18。
2004—2005 年在山西省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試驗地進行品種比較試驗,以豐抗 70 為對照,95-45-3-13×95-33-15-18 組合表現抗病、優質、豐產;2006—2007 年參加山西省區域試驗,同時在省內部分地區進行了大面積生產試驗,表現良好。
2008 年通過山西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認)定并命名為科萌 78,編號為晉審菜(認)2008017,已作為秋中熟包頭型大白菜的換代品種在生產上推廣應用。
2 選育結果
2.1 豐產性
2.1.1 品種比較試驗 2004—2005 年在山西省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試驗田,以包頭主栽品種豐抗70 為對照進行品種比較試驗,小區面積 30 m2,3 次重復,隨機區組排列,結果(表 1)表明,科萌 78 大白菜比對照豐抗 70(CK)平均增產 4.4%,商品性和抗逆性均優于對照。
2.1.2 區域試驗 2006—2007 年在清徐、榆次等地進行了多點區域試驗。2006 年 8 月 1 日進行播種,10 月 20 日收獲,平均凈菜產量為 110 926 kg/hm2,較對照 108 494 kg/hm2增產 2.2%。2007 年,科萌 78大白菜平均凈菜產量比對照增產 5.6%。2 a 科萌 78大白菜比對照平均增產 3.9%(表 2)。
2.1.3 生產試驗 2007 年進行了生產試驗,以豐抗 70 為對照,小區面積 0.04 hm2,8 月 1 日播種,10 月中旬收獲,科萌 78 每公頃產量為 113 250 kg,比對照(108 800 kg)增產 4.1%。
2.2 抗病性
2007 年在山西省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試驗地,對科萌 78 大白菜新品種抗霜霉?。≒eronosporaparasitica(Pers.)Fr.)進行苗期田間鑒定,設 2 個處理(A.科萌 78;B.豐抗 70),4 次重復,6 個小區,小區面積為 15 m2,隨機區組排列。結果(表 3)表明,科萌 78 大白菜抗病性明顯高于對照豐抗 70。
參照相關文獻并針對本試驗發病情況設定大白菜霜霉病品種抗病性分級標準,病指在0~5 之間為高抗,10~20 之間為抗病。本試驗研究結果表明,科萌 78 大白菜品種病指僅為 4.49,為高抗品種;豐抗 70 大白菜品種病指為 14.17,屬抗病品種。
2.3 品種特征特性
科萌 78 為包頭型中熟雜交一代品種,植株生長整齊一致,生育期 75~80 d,株高 43~50 cm,開展度60~70 cm,外葉深綠色,葉柄綠白,葉柄寬 6.5 cm,葉球高樁疊抱型,球葉白綠,球形指數 1.8,結球緊實,單株凈菜 3.5 kg,凈菜率 80%,軟葉率 45%,生長勢強,平均凈菜產量為 90~120 t/hm2??顾共?、軟腐病、病毒病,耐貯運。
2.4 栽培技術要點
太原地區 7 月底至 8 月初露地直播,株行距為60 cm×50 cm,8 月下旬定苗,每公頃留苗 3.3 萬~3.6 萬株;蓮座期后可葉面噴施 0.5% 的磷酸二氫鉀或其他優質葉面肥,每隔 7~10 d 噴施一次,連噴2~3 次。結球期要加強肥水管理,生長期間及時防治蚜蟲、菜青蟲和甜菜夜蛾等,山西太原地區10 月中下旬收獲。其他地區可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合理安排播種,適時收獲。
參考文獻:
[1]張鳳蘭. 大力發展大白菜生產和消費新模式[J]. 中國蔬菜,2008(1):9.
[2]徐家炳,張鳳蘭. 我國大白菜品種市場需求的變化趨勢[J]. 中國蔬菜,2005(5):36-37.
[3]劉曉東,牟金貴,劉學岷,等. 大白菜花期自交親和指數測定及不同部位親和性的變化[J]. 河北農業科學,2004,8(4):34-36.
[4]閆世江,趙俊. 大白菜雜種優勢預測研究 [J]. 山西農業科學,2007,35(1):33-35.
[5]何啟偉. 十字花科蔬菜優勢育種[M]. 北京:農業出版社,1993.
[6]張鳳蘭.我國白菜育種研究進展[J].中國蔬菜,2005(10/11):1-3.
[7]張斌,聞鳳英,李素文. 京津冀地區大白菜種植效益下降原因及對策[J]. 中國蔬菜,2007(5):45-47.
[8]李梅,劉玉梅,方智遠,等. 結球甘藍自交系抽薹與開花性狀配合力及遺傳力分析[J]. 華北農學報,2009,24(5):8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