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引言
農業與農村節能減排是我國《節能減排“十二五”規劃》中的主要工作任務之一,其工作重點是大力推廣科學高效的節肥、節藥、節水、節能及農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以實現農業與農村經濟的快速可持續發展[1].當前我國各地區、各部門在國務院統一決策部署下,加大工作力度,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推動了技術進步,更多的先進技術成果得到推廣,節能減排工作初見成效。然而節能生態農業技術的應用范圍仍然有限,推進相關技術的擴散仍是節能減排工作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1農業技術擴散理論
技術擴散理論起源于歐洲,經過近100年不斷完善與發展,已經形成一套較為成熟的理論體系,時至今日技術擴散理論已被廣泛應用于包括農業技術在內的多學科、多行業領域。眾多專家與學者通過對技術擴散理論的深入研究,提出了大量新觀點、新概念或新模型,對技術擴散的實踐活動起到了有效的指導作用[2].技術擴散是技術創新之后的擴散,包括技術推廣與技術轉移。它是在一定時間內通過相應的渠道,在該行業領域的成員間被傳播的過程。農業技術擴散是指一種農業新技術、新發明、新成果等從創新源頭開始向周圍傳播,不斷被廣大農民或農業企業接受與采納的過程[3].具體到節能生態農業技術,技術擴散的核心是建立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基礎上的技術創新,它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是隨著一項節能生態創新技術的出現并被不斷推廣,更多的農民采用該項新技術使其達到峰值后逐步衰減,最終被一項更新的技術所取代的全過程。通過研究農業技術擴散理論,以此設計出明確、有效的農業技術擴散機制,將節能生態農業技術擴散中的主體、渠道、對象三者緊密聯系在一起,對加快推進我國農業與農村節能減排工作意義重大。
2我國節能生態農業技術擴散現狀分析
隨著國家與地方財政支農支出的不斷加大,我國農業技術水平得以不斷提升。其中,種植技術水平的提高,是因縮短了農作物成熟時間而提高了種植效率[4].
2. 1生態農業節水技術
我國農業節水灌溉技術雖然起步晚,但發展迅速。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噴灌、微灌、低壓管灌及渠道防滲等節水灌溉技術都取得了長足進步,推廣與應用情況良好?!吨袊y計年鑒 (2009年)》數據顯示,2000 ~ 2008年我國節水灌溉總面積年均增速為5. 1%左右,對水的利用率與生產效率、農業用水管理水平等方面的節水技術不斷提升,基本形成了包括規劃、設計、施工及運行管理在內的成套節水灌溉技術體系[5].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節水灌溉技術水平仍相對落后,我國仍有50%以上的農業耕地沒有灌溉設施,噴灌、微灌等資金投入大的節水技術在推廣與應用上不盡人意,節水灌溉技術的發展空間與潛力仍有待發掘。
2. 2生態農業節能技術
我國自然資源豐富,生物能源、太陽能、風能、微水電等可再生資源都具備大面積普及與推廣價值。截止2013年底,全國共有4 150萬農戶約1. 5億人在使用沼氣池,年產沼氣87億m3,生產有機肥料2億t,所替代薪柴相當于保護了0. 09億hm2林地,農民增收350億元[6]; 光伏農業對農村節能減排的貢獻率也不斷提升,以廣西光伏生態農業示范項目---隆安英利光伏發電站為例,通過建設現代化光伏大棚種植區,充分吸收太陽能的光與熱,不僅滿足了園區內的農業生產與生活用電,剩余電量還能并入南方電網,每年帶來近7 000萬的經濟效益,是一種節能的新型循環經濟模式[7]; 除此之外,農業機械的環保節能設計與玉米秸稈的能源化利用,都是當前我國節能生態農業技術擴散的重點,并已初見成效。
2. 3生態農業節地技術
作為傳統的精耕細作農業國家,集約利用耕地技術在我國應用早已十分普遍。多年來我國農業科技工作者通過不懈努力,研究并開發出許多節地生態農業技術。這些節地技術綜合利用農田作物的生長特性,在地面、水面及空中等立體空間內同時或交互進行農業生產,使單位面積土地上農業生產獲取到最大經濟效益。主要包括多熟種植節地技術、設施生產與無土栽培技術、障礙土壤開發利用技術等。以多熟種植技術為例,長江下游棉區由于多熟種植發展較快,充分利用空間與光照,通過棉花與糧食作物、油料作物、經濟作物等套種方式,提高了自然資源利用率,其棉花產量高、品質好,是我國棉花的主產區之一,同時田間套種生產的多種作物也極大地滿足了市場多樣化需求。而且該項種植技術還能改善種植地區的生態環境,提高了當地抗災能力,增加了當地農戶收入[8].
雖然這些技術發展前景廣闊,但當前在我國廣大農村范圍內使用比例仍然較低,技術擴散方式、方法仍需要進一步改進與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