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題提出與研究思路
提升農業技術推廣的工作效率,必須解決好農業技術的“最后一公里難題”.許多技術雖然可以依托農技推廣體系“自上而下”傳遞,但卻不能獲得農戶“自下而上”的積極回應,降低了農業技術對農業生產的貢獻率。
針對“最后一公里問題”的成因,學界有多種解釋。王建明等認為,經費投入不足,極大影響基層農技員的工作積極性[1].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課題組研究發現,體制不順、人員專業素質不高等因素限制了農技推廣部門的職能發揮[2]---這種局面可以追溯到20世紀90年代全國農技推廣機構的“斷奶”之風,農技推廣系統出現了“網斷”“線斷”“人散”的現象,削弱了農技推廣的組織基礎[3].王移收研究發現,農民自身的文化素質低、市場意識薄弱,過度規避風險的思維定勢阻礙了應用和改革農業技術的積極性[4].此外,因為農戶普遍處于資金短缺狀態,無力承擔農藥、化肥、良種等農資配套,亦難以承擔技術改革失敗的風險,所以大大限制了農戶應用新技術的能力[5].
筆者認為,考察農業技術在推廣體系末端的現實困境,既要分析資金投入、農技隊伍建設等體制性因素,又要關注農戶文化素質不高、科技意識不強、經營資金短缺等現實局限性,更為關鍵的是要從國情出發理解農技推廣工作的特殊性。我國農技推廣對象并不是從事規模經營的大農場主,而是以家庭為基本生產單位的小農[6].分散的、小規模的、兼業的農業經營模式,極大增加了基層農技推廣工作的難度。所謂“最后一公里難題”,究其根本,是“農技推廣體系”與“小農社會”如何有效對接的問題。本文嘗試從“嵌入性”角度對其進行探討。
波蘭尼曾用“嵌入性”描述“經濟”與“社會”之間的關系,認為經濟體系并不是自給自足的,而是從屬于政治、宗教和社會關系[7].格蘭諾維特發展了嵌入性理論,認為經濟行為嵌入在具體的社會關系網絡中,經濟結構與社會結構有著密切的關系,基于親屬關系、朋友關系或其他信任關系而形成的關系網絡影響著經濟制度的運行[8].嵌入性理論同樣適用于解釋“技術”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技術并不能脫離社會而獨立存在,而是“嵌入”在社會中。20世紀80年代,美國技術社會學創立了“技術的社會形成”理論范式(the Social Shapingof Technology),簡稱為SST理論。與先前的“技術決定論”不同,SST理論不僅關注社會因素對技術形成的影響,還認為技術應用者不是被動的、機械地接受技術,政治、經濟、文化、管理等社會性因素在技術選擇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9].從某種意義上說,SST理論包含技術的“嵌入性”思想,強調社會性因素對技術傳播和應用的關鍵作用。
技術“嵌入性”思想對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具有啟示意義。農技推廣是一個復雜的社會過程,雖然推廣對象是農戶,但是無法繞過“小農社會”這一必要環節,否則將承擔極大成本。因此,中國農技推廣工作必須正視小農經濟的基本國情,尋找農業技術“進村入戶”的有效方式。小農社會有著自身的社會傳統,鄉村精英、熟人社會等因素均可加以利用,使之成為農技推廣的鄉土資源,發揮技術推廣效應。進而言之,只有農技推廣工作真正嵌入于農村社會結構中,才可能激發鄉土社會的內在活力,提高農戶學習和應用技術的積極性。本文以陜西P縣獼猴桃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為例,從“嵌入性”角度探討農技推廣體系與小農社會有效對接的工作策略,剖析技術進村入戶的嵌入點及其實踐模式。
二、P縣獼猴桃技術的階段性推廣策略
P縣隸屬陜西關中地區,處于渭河以南、秦嶺北麓的百萬畝獼猴桃優生區。1978年全國開展獼猴桃資源調查時,P縣園藝站科技人員就在境內淺山區發現大范圍野生獼猴桃。從1984年開始,縣園藝站開始進行栽培試驗,奠定了日后大面積發展獼猴桃產業的基礎。1988年,縣園藝站從省果樹所引進一系列品種,經過篩選,最終選擇“秦美”為主栽品種,啟動大面積推廣種植計劃。
(一)1989-1994年:進村建立試驗示范點,以點帶面
推廣計劃起步階段,P縣果業仍以蘋果為主,農民對獼猴桃十分陌生,對其經濟效益不了解,更不懂種植技術。在這種情況下,縣園藝站首先采取的推廣策略是“進村建立試驗示范點,以示范點為中心帶動輻射”.
1989年,考慮到土壤條件、區域布局等因素,縣園藝站在全縣范圍內建立5個示范點,J鎮坡頭村名列其中。園藝站動員坡頭村民時,遭遇了較大阻力,只有4隊少數群眾同意,總種植面積還不到10畝。園藝站提供苗木補貼,承諾日后按每斤0.8元價格收購---當時蘋果市場收購價為每斤0.4元。1992年,果農開始受益。1994年,市場收購價已經漲到每斤2元,當地農戶紛紛種植獼猴桃并逐步擴大面積。
案例1 :坡頭村3組村民ZSL說,看著4隊賺錢,幾分地就能賣上千元,把人刺激瘋了。專家說垣上粘土不適合種植獼猴桃,我們不信這個邪!有人大膽嘗試改良土壤,將玉米秸打碎,連同沙子一起拌進土里,結果證明方 法可行,利 于 獼猴桃樹根系呼吸。當時4隊許多人已經掌握基本種植技術,外隊親戚朋友就找他們幫忙---全村都跟著4隊學,種植規模越來越大。
以坡頭村為代表的獼猴桃試驗示范點在技術推廣早期發揮了巨大效應。具體表現在:(1)試驗示范點具有技術試驗的功能。當時縣園藝站尚處于技術摸索階段,田間地頭的試驗栽培顯得格外重要。(2)試驗基地建在村莊內,無論是種植技術,還是經濟效益,都能起到顯著示范作用。(3)試驗示范點農戶在掌握基本種植技術后,有可能成為技術傳播不可或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