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準不斷提高,美國《時代》周刊預言:未來,歐美一些經濟發達的國家將首先邁入“休閑時代”,而包括中國在內的一些發展中國家將迎頭趕上,“休閑”正演變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休閑娛樂及旅游業必將成為未來社會及時代發展的潮流趨勢,并席卷全球。相關研究表明,當人均 GDP 達到 1000 美元時,就會產生休閑旅游需求,而對于我國來說,2015 年中國人均 GDP 已經突破了 8000 美元,中國城鎮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 4789 美元,這意味著中國已經踏入休閑經濟發展的門檻,為休閑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機遇。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已成為促進農民創收的重要途徑,成為推動現代化農業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得力措施。然而,從全國各地的實踐來看,休閑農業在快速發展過程中也暴露出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休閑農業健康、永續發展。為了能有效解決問題,對休閑農業技術進行創新已迫在眉睫,通過對其生命周期的延長、競爭力的不斷提升,以實現經濟、社會、環境三大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對休閑農業技術創新方面的研究,具有較強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比對國際、國內在休閑農業技術創新方面的相關研究成果,可以發現其中有很多相同點,但也有不少不同之處。相同之處在于,這些研究都重視對技術創新帶來經濟效益的深發掘,但都缺乏關于休閑農業技術創新理論方面的系統研究;重復性研究較多且深入探討不夠,對存在的一些關鍵問題往往忽視;對諸如市場營銷學、景觀學、地理科學等交叉學科門類不能做到緊密結合。而不同之處則更多,單從研究的時間上來說,國內就遠遠落后于國外;在研究的方法上差異更大,國外運用社會學和旅游學等學科進行理論支撐,而國內研究的則比較單一,主要是定性分析,定量分析較少,運用其他學科作為研究的理論依據匱乏;在社會形態和價值觀上的差異對研究內容的導向也產生極大的影響,追求經濟效益的最大化作為國外研究的側重點,而對于綜合效益的考量則是國內學者研究的落腳點。國外注重應用性研究,而國內則偏重對理論的探討。這種重實踐性與重理論的研究也成為國內外在研究的理論性方面的最大區別。
二、休閑農業技術創新的概念
(一)技術創新理論基礎
1912 年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約瑟夫·阿羅斯·熊彼特在其德文著作《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第一次提出了創新的概念。熊彼特認為,“創新”是指一種特定生產函數的轉變,或者也可以說是重新再組合的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技術體系通過引進新的生產體系進而發生變革,企業家利潤或潛在超額利潤在這一種新的體系中形成的過程。根據熊彼特的界定,創新是對現有的生產要素組合進行“創造性的破壞”,進而“實現了新組合”的過程。具體點說,創新包含了五個方面的內容:其一,引進新的產品或供給新的產品質量(產品的創新);其二,運用新型的生產方法(工藝上創新);其三,開拓新的市場(市場創新);其四,獲取新的供給資源(資源創新);其五,實行新的組織模型(管理創新)。學術界以熊彼特的創新涵義為出發點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分為兩個方向:一是著眼于對產品、工藝創新的研究進而形成技術經濟理論;二是以制度創新及組織變革作為研究對象,形成制度創新理論。眾多的技術創新定義分別從兩個領域進行探討:一是從過程的角度去分析技術創新,不同的階段包含了哪些環節;二是從要素組合的角度去重新界定技術創新,視為創新型資源的組合。
(二)休閑農業技術創新定義
以休閑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為出發點,以實現經濟、社會、環境效益最大化為目標,以休閑農業企業為實施載體,在企業經濟效益與社會整體利益一致的情況下追逐超額利潤,對組織休閑農業經營條件和經營要素進行重新整合,建立起綜合效率更高、能效更強、費用更低和外部負效應降低的休閑農業服務、經營系統,不斷獲取新的替代型休閑農業投入要素供給來源,推進新的休閑農業產品的經營方法,開拓新的更廣闊的休閑農業市場,不斷滿足不同層次的消費者對于休閑農業的需求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