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蘇市是一個以農業生產為主的縣級市,多年盛產優質棉,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優質棉生產基地縣 (市) 之一。區域總面積 2.07 萬 km2,轄區總人口 37 萬,是國務院批準對外國人開放城市之一、自治區西部大開發扶優扶強、優先發展的縣 (市) 之一,也是國家和自治區優質棉基地、糧食基地和畜牧業基地之一。 該市處于半干旱的大陸性氣候帶,平原農區土地連片,地勢平坦,地塊大,坡度小,有利于大中型農業機械作業;土壤質地以沙質土和黏性土為主。2015 年,烏蘇市農作物總播種面積82.67 萬 hm2,其中棉花 52.79 萬 hm2,玉米 17.13萬 hm2,小麥 10.38 萬 hm2,番茄 5.24 萬 hm2,蔬菜1.08 萬 hm2,油料作物 1.46 萬 hm2,其他作物面積2.39 萬 hm2.
1 保護性耕作技術示范推廣應用情況
事實證明,實施保護性耕作機械化技術項目建設,能夠恢復農牧民良好的生產環境,改變傳統的生產方式,有效地增加農牧民收入,已成為烏蘇市所采取的一項重要措施之一。因此,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014 年,烏蘇市在西大溝、四棵樹、石橋、車排子等鄉鎮建立對比試驗田,其中在西大溝鎮實施小麥留高茬覆蓋免耕播種玉米與常規播種玉米對比試驗各 6.68 hm2;在四棵樹鎮實施葵花秸稈覆蓋免耕播種冬 (春) 小麥對比試驗各 6.68 hm2;在闊達爾村實施山旱地小麥秸稈覆蓋免耕播種玉米對照試驗各 13.34 hm2.
1.1 主要技術模式
1.1.1 春小麥保護性耕作 前茬玉米 (或油葵) 留茬 (20~30 cm) -秸稈粉碎還田覆蓋-免耕播種春麥-田間管理(化學除草、病蟲害防治)-機械收獲(秸稈留茬)。
1.1.2 冬小麥保護性耕作 前茬油菜留茬 (20~30cm) -機械噴施除草劑-免耕施肥播種冬小麥-田間管理(化學除草、病蟲害防治)-機械收獲 (秸稈留茬) -來年免耕播種紅花或玉米。
1.1.3 玉米保護性耕作 前茬小麥留茬 (20~30 cm)-播前對地表進行機械噴施除草劑-免耕播種玉米-田間管理(化學除草、病蟲害防治)-機械收獲(留茬、秸稈粉碎覆蓋)。
1.1.4 葵花 (復播大白菜) 保護性耕作 前茬油葵留茬 (20~30 cm) -免耕播種 (大白菜) -田間管理(化學除草、病蟲害防治)-機械收獲 (秸稈留茬)。保護性耕作試驗示范區每 2~3 年機械深松 1次。
1.2 配套農藝措施
1.2.1 種子選擇 選用優質高產、抗旱、抗病、適合當地的優良品種,種子凈度不低于 98%,純度不低于 97%,發芽率達 95%以上。播種前對種子進行包衣、拌藥等防病、防腐處理。
1.2.2 測土配方 播種前對土壤進行測土配方施肥,建立施肥卡。播種時按農業技術人員的建議合理施肥。
1.2.3 適時播種 春小麥 (紅花) 正常播種時間為3 月 25 日-4 月 5 日;春小麥播量一般為 1.47~1.67 kg/hm2;紅花為 1.5~2 kg/hm2.玉米正常播種時間為 4 月 20 日-5 月 5 日,播量為 3~3.5kg/hm2.冬小麥播種時間為 9 月 20 日-10 月 10日,播量為 1.2~1.3 kg/hm2.
1.2.4 適時灌溉 免耕播種的小麥 (紅花) 試驗地整個生長期灌水應不少于 5~6 次,免耕玉米試驗地澆水不少于 4~5 次。結合烏蘇市農業種植模式、產業結構,與農業技術部門加強合作,采取切實可行的農藝措施和技術,選用抗旱、抗病蟲害、高產的優良品種,精選種子,對種子進行包衣處理,在示范區實施測土配方技術,適時監測作物的生長狀況。
1.3 經濟效益分析
1.3.1 機械作業費分析 常規播種每 1 hm2作業費450 元,免耕播種每 1 hm2作業費 225 元,1 hm2節省機械作業費 225 元。
1.3.2 增產效益分析 旱作區免耕播種春小麥平均產量為 5 535 kg/hm2,常規播種春小麥平均產量為4 980 kg/hm2,免耕播種比常規播種平均增產 555kg/hm2,小麥按市場價 2 元 /kg 計,則增收 1 110元 /hm2,2 項合計增收節支 1 335 元 /hm2.旱作區免耕播種油菜平均產量為 2 805 kg/hm2,常規播種油菜平均產量為 2 580 kg/hm2,免耕播種比常規播種平均增產 225 kg/hm2,油菜按市場價 4.2 元 /kg 計,則增收 945 元 /hm2,2 項合計增收節支 1 170 元 /hm2.
灌溉區免耕播種小麥平均產量為 4 399.5 kg/hm2,常規播種小麥平均產量為 4 324.5 kg/hm2,免耕播種比常規播種平均增產 75 kg/hm2,小麥按市場價 1.46 元/kg 計,則增收 109.5 元 /hm2,2 項合計增收節支334.5 元 /hm2.灌溉區免耕播種大豆平均產量為3 690 kg/hm2,常規播種大豆平均產量為 3 645kg/hm2,免耕播種比常規播種平均增產 75 kg/hm2,大豆按市場價 3 元 /kg 計,則增收 225 元 /hm2,節約機耕費 225 元 /hm2,2 項合計增收節支 450元 /hm2.灌溉區免耕播種油葵平均產量為 2 970kg/hm2,常規播種油葵平均產量為 2 697 kg/hm2,免耕播種比常規播種平均增產 273 kg/hm2,油葵按市場價 3 元 /kg 計,則增收 819 元 /hm2,2 項合計增收節支 1 044 元 /hm2.灌溉區免耕播種青貯玉米平均產量為 67 890 kg/hm2,常規播種青貯玉米平均產量為 66 390 kg/hm2,免耕播種比常規播種平均增產1 500 kg/hm2,青貯玉米按市場價 0.16 元 /kg 計,增收 240 元 /hm2,2 項合計增收節支 465 元 /hm2.
1.4 技術效益分析
與常規播種技術相比,保護性耕作技術具有以下好處:一是減少了機械作業次數與機具進地次數,減少機械作業對土壤物理性狀的破壞;二是提高耕作土壤的蓄水蓄熱能力和保墑培肥能力,改善耕作土壤的理化性狀,提高耕作土壤的有機質含量;三是改造低產田,提高農作物產量。
1.5 社會效益分析
社會效益表現為:一是保護性耕作技術示范推廣項目的實施,可促進農牧業的可持續發展,使農牧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根本改善,有利于各種成熟的綜合農牧業生產技術措施的推廣應用,增加農牧業科技含量,提高農牧民素質,不僅能夠促進農牧業的發展,而且可以帶動食品、輕紡、飼草加工等相關產業的發展。保護性耕作技術與傳統耕作方法相比,省時、省力,節約出來的勞動力可從事其他產業,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二是實施保護性耕作技術,能達到土壤保水、保墑、適時播種的目的。
示范區建設經驗表明,播種質量和化肥深施問題也得到解決,實現了作物增產、節約灌溉水、減少耗油、減少作業和灌水費用。通過實施保護性耕作來保持農業可持續發展、保證糧食安全,不僅是需要的,也是可行的。三是保護性耕作技術示范推廣項目的實施,可培肥地力,提高地溫 3~5 度,減少機械下地次數以及機具對土壤反復碾壓帶來的負面影響。
1.6 生態效益分析
生態效益表現為:一是通過實施保護性耕作技術,進行全方位深松后,能夠長期有效地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在土壤耕作層建立"土壤水庫",使土壤有一個較大的庫容,減少了水土和養分的流失。二是不翻動土層,有效地減少了表面干燥土壤被風刮起,減少風沙,抑制揚塵。
2 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農民對實施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意義和好處認識不夠
受傳統觀念和耕作習慣的影響,農民對實施保護性耕作特別是對免耕播種技術的意義、好處還缺乏足夠的認識和了解。
2.2 政府支持力度不夠
在推廣保護性耕作機械的過程中,政府制定的優惠政策和資金補貼額度太小,特別是在保護性耕作剛剛起步階段,農民購買農機的資金更是不足。
2.3 農作物種植不統一
農民耕作的土地面積大小不一,作物品種不同,從而導致種植不統一,收獲時間不同,從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機械推廣應用和技術推廣的進度。
3 加快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的建議
3.1 增加資金投入
農機部門在努力爭取農機購置補貼項目的同時,還要積極爭取當地黨委政府的支持,增加資金投入,鼓勵民間資本、工商資本和其他社會資本投資,逐步建立起國家扶持、群眾自籌、銀行貸款、集資入股、合作經營等多渠道多形式的多元投入機制。
3.2 扶持農機大戶
通過扶持農機大戶,發展農機合作組織和農機合作社,充分發揮其在新機具、新技術推廣工作中的宣傳示范作用,讓機手成為宣傳員,機車成為宣傳車。
3.3 加大宣傳力度
提高農民對保護性耕作的認識是全面實現烏蘇市保護性耕作機械化的關鍵。為此,在今后一段時期內,要進一步加大保護性耕作的宣傳力度,提高農民對保護性耕作的認知度,使其自愿接受保護性耕作技術,購買保護性耕作機械。
參考文獻:
[1] 張海林,高旺盛,陳阜,等。保護性耕作研究現狀、發展趨勢及對策[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05(1):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