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農技推廣作為惠民工程,需要更多的資金扶持。而目前,農技推廣資金來源,更多依賴于地方政府的撥款。但是,受限于縣級財力有限,除了個別富余縣之外,多數縣市實際上還是采取“三不”、“四自”政策,即“不促動、不給編、不給錢”,“自我完善、自我發展、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其主要經濟來源是通過技術服務獲取報酬。在這樣的工作環境下,很多離退休工作人員,基本的工資保障都成問題。在工資無保障、事業經費無來源的情況下,許多縣(市)級特別是鄉鎮一級的推廣人員不得不棄技謀生。
此外,基層農技推廣機構基本沒有推廣事業經費,新品種引進、高產配套試驗、示范不能有效開展,農業技術不能得到更好推廣。各地在推廣服務手段上仍然沿襲傳統的眼看、手摸和腳量等原始方法,大多憑經驗和感性認識,一些現代化的、急需觀察、監測、檢驗的疫情更是嚴重缺乏??偟膩碚f,資金上的不到位,很大程度上制約著農技推廣工作的順利進行。
文章結合工作實踐,自有重點,分層次,確保公益性農技推廣單位的經費需求;因地制宜,結合實際,構建新型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多形式,多渠道,增強經營性農技推廣企業的實力等三個方面,就籌措資金、發揮農技推廣職能提供理論指導,以供參考和借鑒。
2 確保農技推廣經費來源的途徑措施
2.1 有重點,分層次,確保公益性農技推廣單位的經費需求
開源節流,經費支出,不能漫無目的。公益性推廣單位的人員分配,盡量做到合情合理。通常情況下,平原地區每1 000hm2,可安排1名農技推廣人員;丘陵山地每667hm2,可安排1名農技推廣人員;縣級機構,可根據地方實情,約每3 335hm2,安置1名農技員;市級機構,可根據實情,約每1.33萬hm2,安置1名農技員。人員錄用,推行聘任制,完善考核、考試、錄用制度。在崗工作人員,落實年度目標責任制,實現資格證和上崗證管理。一年一度,對證書落實檢驗制度。農技推廣機構設置方面,必須切合地方實情,逐漸培育優勢產業,自主決定機構設置。就本地而言,建議成立縣一級的綜合性農技推廣服務中心,該中心明確為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h一級的下一級,打破鄉鎮格局,重新劃分建立區域性的服務站。結合地域特點,山區、平原、崗地等等,統一規劃為小麥、水稻、棉花等推廣產區。每個區域統一安排管理人員,直接由縣一級農技推廣服務中心負責,而人員則有服務中心統一調度。
2.2 因地制宜,結合實際,構建新型農技推廣服務體系
本著構建新型農技推廣服務體系的原則,結合黨中央文件精神,有效區分公益性、經營性農技推廣機構。對于農技推廣體系的建設,原則上穩定發展公益性推廣機構,搞好經營性推廣機構的策略,結合農村實際情況,著力構建新型的農技推廣體系??偟膩碚f,就是抓好科研示范、試驗、推廣、科技教育等服務單位的建設工作,理順公益性服務單位與地方政府、行政主管部門間的關系,為公益性農技服務工作的開展提供條件。在此基礎上,適當扶持經營性農技推廣單位的發展。
2.3 多形式,多渠道,增強經營性農技推廣企業的實力
農技推廣確保經費來源,逐漸向經營性農技推廣企業傾斜,是今后解決經費來源問題的關鍵所在。本著這樣的原則,工作落實如下幾點:
2.3.1 走市場化是募資中的關鍵。農技推廣走市場化思路,切合市場搞活生產資料經營,是順應市場發展,增強自身造血能力的關鍵。農技推廣單位中走經營思路,所有管理運行趨向市場中的運行企業,緊跟市場規律辦事。經營性農技推廣所涉及的項目,必須要切實市場需求,根據農戶實際需求開展農藥、化肥、種子等針對性地經營活動,逐漸增強自身的經營實力?;蛘吒鶕陨慝@得信息源,逐步引導農戶掌握新型的、適用的、高效的科學技術,刺激農戶對新技術的需求,真正搞好農業科技市場。
2.3.2 技術承包是可借鑒思路。技術承包向還沒有建立農業協會組織的鄉村,本著自愿互利的原則,采取政府引導,農技、村委會和農民三方充分協商的基礎上,農技部門和村委會簽訂承包或當地資源開發性合同。
技術承包面向地方農業專業經濟協會,地方政府為了緩解分散農戶與大市場間的矛盾,逐漸鼓勵扶持了諸多項目的專業協會。同時,也為農技推廣技術承包對象提供可借鑒思路。農技推廣企業可以和農協簽訂技術承包合同,由農協從收取的會員經費或對外盈利中支付技術承包費用。
技術承包面向地方種植、養殖專業戶,通過簽訂合同,農技推廣單位向農戶提供技術咨詢、技術指導等等,并以入股的方式,參與最終服務分紅獲利。
技術承包面向政府,根據區域內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地方政府簽訂某一產業項目的承包合同,通過目標責任制的完善,嚴格落實好考核制度。
技術承包向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開展,建立定單型農技推廣服務模式。由農民提供土地和勞力,農技推廣企業提供技術,龍頭企業負責回收產品并按回收產品數量或按企業利潤的一定比例支付技術服務費用,做到互惠互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