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農業推廣體系是農業科技成果有效轉化的載體,它作為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最主要力量,是連接農業科技成果從實驗室、書本走向田間與地頭“最后一公里”的橋梁,地位重要。近年來,陜西涌現出“平利模式”、“西農模式”、“大荔模式”以及“協會模式”等農業推廣新模式,在提升陜西農業發展水平方面做了有益探索,成績值得肯定。但也存在著主體多元、合力缺乏、技術供給重復以及農科教合作深度不足,產學研條塊分割等問題。因此,探索和構建一個以國家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為主導,農業高校、涉農企業、協會多元參與,產學研緊密結合,主體協同,橫向聯合,縱向貫通的“一主多元”農業推廣體系,對提升陜西農業發展水平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研究新形勢下農業推廣體系構建相關方的協同關系是創新陜西農業推廣模式的必要條件。
1 協同創新理論概述
關于什么是協同?在不同的語境中解釋各異?!缎氯A漢語詞典》的解釋是:各方互相配合或一方協助另一方做某件事?!掇o?!返慕忉尫譃橹C調一致、和合共同,團結統一,協助、會同,以及互相配合等4種[1].
“協同創新”指的是,創新主體之間原有的壁壘被打破,各主體之間創新要素如人才、技術、資本等活力被充分釋放,并且基于共同目標的有效匯聚,從而實現深度合作。關鍵是要建立各獨立創新主體之間的共同目標,激發各主體的內在動力,構建能夠突破部門、體制限制的共享資源平臺,進行多方位的平等交流,開展多樣化的有效協作,產生“1+1>2”的協同效應。山侖[2]認為,協同創新的本意與可貴之處在于:組織不同部門、不同學科的專家,統籌科技資源,共同解決一個具有明確應用目標的重大科技問題。李興華[1]認為,協同創新意為多主體、多因素圍繞同一目標,共同協助、相互補充、配合協作的創新行為。
當今社會,在同一既定目標指引下,研究領域、區域和研究者的國別界限已經被打破,地區性、全球性的協同創新正在建立,通過組建跨區域、跨行業甚至跨國度的創新網絡,創新要素的整合程度前所未有,不同主體間競相探索的新型創新模式正在不斷完善中。
2 陜西農業推廣的現狀
近年來,陜西農業科技推廣新模式探索工作方興未艾,形式多樣,形成了“平利模式”、“西農模式”、“大荔模式”和“協會模式”等4種有益探索,這些模式在農民增收、農業增效方面發揮了積極地作用,提升了陜西農業發展的水平。
2.1 以政府公益性為主體的“平利模式”成效顯著
陜西安康市平利縣以發揮農技推廣工作的“公益性”職能為核心,將縣級農業推廣機構由原來的8個整合為5個,并打破各個鄉鎮之間的界限,建設了跨鄉鎮的區域農技推廣站,將農技服務延伸到了村級。建立了5個縣級農技中心,4個區域農技推廣站,100個村級農技服務室的“三級農技服務網絡”,實行人事關系、勞資關系、資產所有權歸縣農業局管理的“三權歸縣”管理模式?!捌嚼J健奔訌娏嘶鶎愚r業推廣體系的公益性地位,通過整合全縣力量,跨鄉鎮建設區域站,使農業技術服務得到極大延伸,服務質量得到提升,管理體制進一步理順,為縣域農業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3].
2.2 以農業大學為主導的“西農模式”不斷創新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借鑒美國贈地大學的做法,發揮大學的科技與人才優勢,在陜西及西北地區,圍繞區域主導農業產業建立了23個永久性試驗示范站,采取學校和政府共建共管的模式運行,實行首席專家負責制。學校出專家、技術以及研究示范經費,地方政府配套運行經費,大學專家和地方農技推廣力量緊密結合,圍繞地方主導產業開展科學研究、試驗示范與技術培訓等形式的推廣工作。大學科技、人才資源與政府行政資源緊密結合,加速了農業新技術的推廣應用,激活了國家公益性農技推廣體系[4].
2.3 以企業為主導的“大荔模式”異軍突起
陜西荔民公司通過聘請縣域內國家公益性推廣機構的農技人員組建縣、鄉、村三級服務網絡,為購買了公司農資的會員免費提供農業科技服務工作。其核心是農資銷售企業通過技術服務與政府公益性機構聯姻,農資企業的農資與推廣部門的技術相配套,企業的市場銷售行為搭上了政府公益性農技推廣的“車”,農民在購買農資的同時,獲得了免費的農技服務。這種以生產資料為媒,將勞動者和技術擁有者緊密結合的模式,把政府、企業、農技人員和農民用“科技之手”捆綁在一起,探索出了政、企、技、農多方共贏的路子[5-6].
2.4 以協會為主導的“協會模式”帶動作用明顯
西安果友協會在西北5省建立了20多家分會,分會管理了300多個基層工作站,下聯3萬余戶果農。協會通過聘請大專院校、農業科研院所的專家教授為技術顧問,一方面為協會提供最新技術,同時對基層工作站的“農民老師”進行技能培訓。再以“農民老師”為協會技術傳播的輻射點,帶動周邊會員。會員通過繳納會費的形式獲得免費農技服務,協會通過收取會費以及農資經營獲得運營資金,下級分會以低廉價格獲得優質農資,供應商在節省推廣經費的同時擴大了農資供應量?!皡f會模式”在沒有占用公益性推廣資源的情況下,承擔了基層公益性農業推廣服務的職能[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