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區農牧業節水灌溉發展現狀
經過幾年的發展,我區農牧業水利基礎條件得到明顯改善,“十一五”期間,全區新增有效灌溉面積 495 萬畝、節水灌溉面積 1256 萬畝;全區有效灌溉面積達 4500 萬畝, 節水灌溉面積達 3500 萬畝,為農牧業穩定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有效地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 “十二五“期間自治區政府將重點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緊緊圍繞自治區百億斤商品糧能力建設規劃,加快農田水利建設;二是做好灌溉基礎設施配套與更新改造建設,進一步完善農田灌排體系; 三是做好小型水利灌溉工程建設;四是繼續大力發展牧區水利建設,以牧區灌溉飼草地和牧區節水灌溉示范項目為重點,推廣節水灌溉技術,建設高產優質高效飼草基地,提高草場生產能力和載畜能力,解決飼草供需矛盾,改善牧區生態環境; 五是以節水灌溉工程建設為重點,大力推進高效節水農牧業建設。 實現“十二五”期間年新增節水灌溉面積 300 萬畝,灌溉水利用率達 0.55以上,節水灌溉總規模達到 5000 萬畝左右,建設高效節水灌溉農牧業。
2、 存在的問題
一是農牧業用水比例大,用水效率低。 灌溉用水占總用水量的 80%左右, 高于全國平均值近 16個百分點,灌溉水利用系數僅為 0.48,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農牧業用水比重大,用水效率低雙重疊加直接加劇了資源性、 工程性和結構性缺水的矛盾。
二是用水結構不合理,水資源分布與利用地區不均衡。 地表水利用量占地表水資源量的 19%,地下水利用量占地下水可開采量的 75%, 地表水開發少,地下水利用多,用水結構不合理;地區用水不平衡,局部地區水資源開發利用過度。 三是灌溉工程老化失修, 節水灌溉發展滯后。 現有水利灌溉設施中27%的機電井配套不完善,灌區骨干工程不配套和渠系建筑物老化失修情況十分嚴重,農牧業高效節水灌溉面積所占比重小。
3 、發展節水農牧業的建議
(1)完善前期工作。 堅持水資源合理開發、優化配置、統籌規劃、合理布局的原則,建立完善自治區、盟市、旗縣三級節水灌溉規劃體系,切實提高規劃科學性,發揮規劃指導性,維護規劃權威性,使涉及農牧業節水灌溉建設的項目,符合當地的節水灌溉工程發展規劃,嚴格執行統一的技術規范和建設標準,避免水資源無序開發,使規劃真正成為統籌全局、安排項目、整合資金、協調部門和凝聚力量的抓手,促進農牧業節水灌溉有序發展。
(2)加強部門協調和資金整合力度 。 水利 、發改、財政、農牧業、國土資源、農業綜合開發和扶貧等部門加強溝通協作,做好農牧業高效節水灌溉任務分解、項目資金安排、工程實施等工作,按照職責分工,加強協作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進農牧業高效節水灌溉健康發展。
(3)提高科技支撐能力。 把農牧業節水技術的研發創新和應用推廣作為關鍵環節,充分發揮科研院所、農牧民用水協會、抗旱服務組織、農技推廣等部門的作用,將節水技術與農業種植技術、農機技術等進行組合配套和技術集成, 綜合運用工程、生物、農藝和管理等各項措施,搞好節水灌溉技術研究開發和應用推廣,加強節水灌溉示范基地建設和搞好技術培訓、咨詢和指導,強化對農牧業節水技術的普及推廣。
(4)嚴 格監督管理 。 按照實施方案推動農牧業節水灌溉建設任務和措施的落實,重點對工作進展、主要目標控制、實施效果等情況進行跟蹤分析,采取多種形式,開展督促檢查,建立“四個千萬畝” 節水灌溉工程實施監測評價指標體系,使工作有部署、措施能落實、進展有監督、效益能發揮。 加大對節水灌溉企業技術指導和產品質量的檢查力度,加強節水灌溉工程建設過程中的督查和各階段驗收工作,確保工程符合標準,能夠發揮預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