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鞍山岫巖縣地處遼東半島東南部,屬海洋性氣候,素有“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一說,土地瘠薄,酸性土壤較多,是大豆病蟲害高發區。根據地區特點,岫巖縣農業中心育成了大豆新品種岫育豆1號。
該品種高抗大豆花葉病毒病、抗霜霉病、褐斑病,抗大豆食心蟲,抗旱耐瘠適于山坡地種植,高產穩產。
1品種來源及選育經過
岫育豆1號是岫巖縣農業推廣中心于1998年以自選系JL1995為母本,丹806為父本,進行有性雜交,經后代定向選育而成的大豆新品系。2007年進行株系比較及產量鑒定,2008~2009年進行品種比較試驗。2010~2011年參加省內晚熟組區域試驗,2011年在參加區域試驗的同時參加生產試驗,并在適宜地區示范試種。2012年通過遼寧省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2品種特征特性
該品種為亞有限結莢習性,白花,橢圓葉,灰毛;株高95.5cm,分枝2.7個,主莖節數18.7個,單株莢數50.2個,成熟時上部莢呈現深褐色,籽粒圓形,種皮黃色,黃臍、百粒重22.3g。經室內考種完整粒率94.8%,蟲食粒率1.4%,褐斑粒率0.3%,紫斑粒率1.0%,霜霉粒率1.3%,未熟粒率1.0%,其它粒率0.4%。
經吉林省農業科學院接種鑒定,該品種對大豆花葉病毒SMVⅠ號株系表現為抗\\(R\\),病情指數為4.55%;對SMVⅢ號株系表現為抗\\(R\\),病情指數為10.00%。經農業部谷物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連續兩年檢測,該品系籽粒粗蛋白含量42.22%\\(干基\\),粗脂肪含量19.61%\\(干基\\)。
3產量表現
3.1品種比較試驗結果
2008年在岫巖縣大營子鄉沙金村、新甸樂泉村進行品系預備試驗,產量為167.2kg/667m2,比對照增產12.8%;2009年在岫巖縣大營子村進行的產量比較試驗中,產量為172.4kg/667m2,比對照平均增產11.3%。
3.2寧省大豆區域試驗結果
2010~2011年參加活動遼寧省大豆中晚組區域試驗,經兩年7點14點次試驗,平均產量為175.7kg/667m2,比對照品種丹豆11號增產17.4%。
3.3遼寧省大豆生產試驗結果
2011年參加遼寧省大豆生產試驗,6個試驗點,平均產量201.0kg/667m2,比對照丹豆11號增產17.7%。
4適宜地區
適宜在遼寧海城、錦州、鞍山、大連等無霜期135d以上的晚熟大豆區種植。
5栽培技術要點
5.1精選種
種子要做到精選,挑出小粒、病粒、蟲口及雜質等,達到國標一級方可做種。
5.2細耕地
選擇中上等肥力,不重、迎茬地塊,要求秋翻、秋耙、秋起壟,做到春墑秋保為播種保全苗打好基礎。省內播期以4月下旬至5月上旬為宜。
5.3施肥
每667m2施優質農肥4000~5000kg,播種時加施化肥,一般施用磷酸二銨10~15kg,尿素5~7.5kg,硫酸鉀5~7.5kg,混合均勻做底肥深施,與種隔離,嚴防燒種?;蛘咴诓シN時一次性施入大豆專用肥15~20kg,與種隔離,嚴防燒種。
5.4種植密度
一般平肥地塊行距60cm\\(1.8尺\\),穴距20~26cm\\(0.6~0.8尺\\),每穴雙株,保苗0.8萬~1.1萬株kg/667m2為宜,丘陵、瘠薄地、崗坡地可適當加大密度,低洼地塊及雨后積水地塊不宜種植。
5.5加強田間管理
田間管理要做到三鏟三趟,及時拔大草,摘除菟絲子,根據測報和田間調查及時防治大豆蚜蟲和食心蟲。
參考文獻:
[1]王乃勇.高油大豆品種篩選及350公斤超高產試驗設計方案[J].大豆通報,2003,\\(3\\):9~10.
[2]顧廣霞,梁杰,王英杰.大豆新品種白農11的選育及栽培技術[J].大豆通報,2007,\\(3\\):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