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現代農業化下的新農業技術改革存在的問題
我國的農業技術改革體系是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形成的,隨著我國市場化進程的推進和市場需求格局的變化,我國農業技術的改革面臨著一系列的問題,影響了農業技術對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作用。一是農業改革資金投入不足,因經費不足等原因,部分地方政府“卸包袱”,出現了“線斷、網破、人散”的被動局面,制約著改革力度。二是我國農民對現代農業高新技術接納能力差,并且缺乏采用新技術的需求動力,影響農業新技術成果改革轉化質量。三是傳統的農業科技改革從改革項目選擇機制、技術上不能適應變化中的農戶生產需求?,F代農業面對的是一個買方市場,消費需求多樣化,品質高端化,農業生產處于大的結構調整中,同時作為農業技術改革的最終接受者的農戶隨著生產與經營行為的改變,他們對技術需求的行為也發生變化。四是農業技術改革隊伍積極性不高,影響農技改革效率。在現行農業改革制度下,農業技術改革及開發的速度,效果,服務質量,最后效益不能和改革主體的努力程度或付出掛鉤,農業制度對農業科技進步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五是農民居住地分散,組織化程度低,村委組織功能弱化,農業技術改革缺乏有效的渠道。
2 現代農業化下的新農業技術改革策略
首先,是完善的農業新技術改革體系。目前,農技改革職能定位不清,效率低下。除技術改革職能外,還有執法與質量監測等行政職能及經營服務等職能,難以兼顧。為了農業技術改革的營利性,好多農技站把向農民出售種子、化肥、農藥等作為工作重點,完全忽略了農業新技術的實驗,示范的重要環節,沒有充分發揮出其應有的服務性職能。其次,是加強改革試驗基地建設,當下農業技術改革整體水平不明顯,在農副產品日趨商品化和市場化的形勢下,農戶增收的愿望十分強烈,但農民引進新技術僅憑一些簡單的聽、看和有限的光盤資料,發揮不出好的效果。農民又比較因循守舊,接受新技術新事物的能力又有限,所以新的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進程也達不到快速的目的。只有發揮完善鄉鎮級農業術隊伍的整體素質。而且接收繼續教育人數也逐年下降,盡管他們通過多年基層實踐,積累了一定得經驗,但在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時代,知識面與知識結構還不能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因此,要加強農業教育和農民技術培訓,把教育、研究緊密結合起來提高農技人員的素質。
3 結語
總而言之,現代農業需要有現代化理念的人來經營。只有使技術擁有者和改革者從中受益,才能讓他們放心地在“土地”上扎下根,與農業生產者分享創新成果、分擔風險、分享利益、共同發展。同時,我們應該看到這種創業過程的利益示范效應。開展技術改革,必然改變農業生產的方式,而生產方式的變化一定會加速農業科技的擴展和農業現代化的步伐。
參 考 文 獻
[1]王元,胥和平,劉冬梅。農業新特點與農村科技戰略選擇[J].求是,2003,(17)。
[2]杜青林。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改革與發展[J].學習時報,2003,(212)。
[3]國魯來。農業技術創新誘致的組織制度創新[J].中國農村觀察,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