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于1993年7月2日頒布了農業技術推廣法,并于2012年8月31日進行了修正,2013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1].農業技術推廣法的頒布為加快我國農業科學推廣,改善農民生活條件,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2015年中央公布了《關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1號文件,顯示了黨中央和國務:對農村農民問題持續而高度的重視,文件要求農業技術推廣必須圍繞中央農業現代化的要求開展。
雖然近年來我國在農業技術推廣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發展過程中仍存在較多問題,為此,通過實踐,不斷探索總結經驗,對我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情況進行探討。
1、現狀。
我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是以政府為主題,公益性服務為主導的體系。政府負責制定與農業推廣相關的政策,以及項目推廣計劃與組織實施。此外,農業技術以及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人、財、物也由政府部門管理協調。農業技術推廣相關經費除靠國家財政支持外,部分經費靠推廣機構自籌[2].
由于政府下撥經費比較緊張,推廣機構經費有限,使得當前我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滯后,未積極申報農作物品種立項、研發和推廣,推廣人員的素質普遍較低,難以適應現代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發展需求,因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亟須深化和改革。
2、存在的問題。
2.1農業技術推廣資金缺乏。
國家在農業技術推廣方面投入資金較少,影響了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主動性和創造性[3].大部分鄉鎮不但自收自支,而且還要上繳創收任務,沒有體現公益性職能。
現行鄉鎮農業技術推廣站經費財政采取包干體制,盡管縣財政列入預算,但鄉鎮財政無力足額支付鄉鎮農技人員工資,挫傷了人員積極性,阻礙了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進一步發展。
另外,由于個別鄉政府不僅截留農業技術推廣站的經費,甚至還要求上繳利潤,使得許多鄉鎮推廣站靠經營種子和化肥來維持生存。
2.2農民文化素質偏低。
農業技術的推廣對象就是農民,受歷史、體制、政策等因素影響,我國農民的素質偏低,而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大量青壯年勞動力涌向城鎮,留守農村的多為老人和婦女,他們接受新技術、新信息的能力較弱,缺乏市場意識,對新興農業技術缺乏使用動力,制約了農業高新技術成果的推廣。
另外,由于農村地區人口多、居住分散、資源少、生產與技術脫節、信息閉塞,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業科技推廣整體質量的提高。
2.3管理運行機制落后。
管理運行機制落后主要體現在:推廣理念陳舊[4],大多數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習慣于用傳統的思維方式,缺乏農業技術推廣的創新性,在工作中熱情不高,原因是沒有新的鼓勵機制和約束機制。
另外,各行政部門存在嚴重的本位主義現象,溝通不足,在組織結構上,機構分散、工作效率低,不利于推廣體系的生存與發展。
2.4生態農業技術推廣方式單一。
我國農業技術推廣基本上是單純的耕作技術推廣[5],主要是通過試驗示范培訓指導以及咨詢服務等,把農業技術普及應用于農業生產活動中,僅限于農業生產這一個環節上,而不是產前、產中、產后的全過程推廣,這種推廣方式不利于生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農業技術推廣過程中對生態農業的重視度不夠,如對農業面源污染重視程度不夠等。
2.5農業技術推廣信息渠道不暢。
缺乏引入農戶參與的互動機制[6],農戶在自己選擇農業技術時,缺乏引導,信息渠道不暢通。農民是農業生產的主體,是推廣中的最活躍的因素,而農業推廣過程中缺乏農業技術推廣信息傳播平臺的構架及其與農民的溝通途徑,如何圍繞市場開展農業技術傳播,將是基層農業推廣面臨的一個新課題。
3、發展對策。
3.1解決農業技術推廣資金難的問題。
利用資本市場在社會范圍內,多渠道、多形式吸收資金流向農業推廣領域,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一是通過貸款貼息、風險投保引導商業銀行,加大農業項目支持,增加支農信貸資金。二是全面啟動農村野三權冶抵押貸款試點工作。三是將小額貸款個人申請最高額度提高。四是積極發展農村新型金融服務機構,如開設到鄉鎮一級的農業銀行服務。五是增加試點風險投資計劃,設立政府農業技術推廣引導基金,通過風險投資機構來解決農業經費短缺的問題。
3.2加強對農民的培訓。
農業技術推廣部門對農民的培訓責無旁貸,應聯合農業高校、科研單位,形成良好的互動機制,構建說科教推一體化,實現對農民的培訓的經?;?。要積極探索農業科技成果進村入戶的有效機制和辦法,鼓勵支持科技人員和大學畢業生到農業科技推廣第一線。
通過職業技術學校、專家現場講座、媒體傳播或示范村、示范戶等方式,培養一批科學思想意識強、文化素質高,有先進頭腦的農戶作為技術適用的帶頭人[7].同時,建立健全考評機制,試行績效掛鉤;引入競爭機制,吸引社會人才,實行競爭上崗、聘任上崗。
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農業技術推廣普及工作,采取委托、招標制等形式,吸引民間農技推廣機構,為農業生產經營提供技術服務。
3.3轉變管理方式。
按照2015年中央1號文件的精神,實現農技推廣工作從以資源開發技術為主向資源開發技術和市場開發技術相結合轉變,從農業生產服務為主向生產、加工與生態協調發展服務轉變,從主要追求數量向更加注重質量效益轉變。
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提高農業整體素質和效益。借鑒發達國家農業技術推廣的經驗和做法,探索一條與本國國情相適合的新方法和新思路。
3.4重視生態農業技術推廣方式。
充分發揮區域資源優勢,合理組織農業生產。通過延長生產鏈和食物鏈,提高物質和能量的良性循環、多級利用與轉化,發展有限的生產生活資源,使生態環境系統保持原有的動態平衡,為生物群落所利用[8].
3.5完善農業技術推廣信息傳播渠道。
通過現代農業技術推廣平臺的構架,加快農技推廣信息渠道,組織農業:校、科研單位與農業推廣部門結合起來有針對性地進行技術指導和服務,同時利用現代遠程視頻技術進行技術指導和服務[9].基層農業技術指導員首先也應該掌握現代信息技術的使用,對農戶進行編碼注冊,了解農業技術的使用情況。
4、參考文獻:
[1]全國人大常委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技術推廣法[EB/OL].[2015-01-17].
[2]洪洋,張梅。黑龍江省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問題及對策[J].經濟研究導刊,2013(6):34-35.
[3]馬杰。前析當前我國農業技術推廣的問題及對策[J].農林科技,2013(10):232.
[4]陳卓。農業技術推廣模式變革的探討[J].中國農業信息,2013(7):229.
[5]羅朝斌。對我國生態農業技術推廣的思考[J].農民致富之友雜志,2013(1):179.
[6]葛琳,許明麗,張蒲修。市場經濟下的農業技術推廣[J].北京農業,2013(9):285.
[7]宋睿,譚金芳。我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現狀、存在問題及發展對策[J].河南農業科學,2010(12):156-159.
[8]我國農業推廣體系存在的問題及對策[EB/OL].[2015-01-17].
[9]孫亞群。我國農村農業技術推廣過程中遇到的問題[J].湖南農機,2013(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