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全面深入了解我縣《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技術推廣法》的貫徹落實情況、取得成效及存在問題,促進相關政策進一步落實、完善工作措施、加大農機化技術推廣力度、加快我縣農業現代化建設步伐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依據安徽省農機局相關文件要求,蒙城縣農機局和農機推廣站對我縣《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技術推廣法》貫徹落實情況進行調研。
1 途徑與成效
農業技術推廣法頒布實施以來,縣政府及農機主管部門高度重視,農機推廣站認真履行職責,全體農機推廣科技人員努力工作,在建立健全農機化推廣體系、做好農機化推廣服務、加快農機科技成果轉化、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有力推進了我縣農機化推廣工作的實施。工作開展以來,由于成績突出,蒙城縣先后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農業機械化示范縣”.
1.1 營造氛圍,增強意識
工作中,堅持以農機化技術推廣工作實踐與普法教育的緊密結合、與惠農政策落實的緊密結合、與開展農業各項活動的緊密結合為抓手和著力點,通過辦班培訓、出動宣傳車、趕科普大集、進村入戶、電視網絡等方式,不斷加大宣傳力度,努力營造宣傳氛圍。
主動出擊,深入一線開展送政策、送法律、送科技下鄉活動,使廣大基層干部和農民群眾在享受政策和技術服務的同時,學法知法,推動農機化技術推廣工作。
1.2 建立體系,奠定基礎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技術推廣法》實施以來,縣委縣政府積極致力推進基層農機推廣體系改革,制定工作方案和配套措施,落實農機推廣機構公益性職能、機構設置和人員編制,全額財政撥款和年度農機推廣經費支撐,為農機推廣機構履職盡責提供保障,努力提高縣級農機推廣機構公益性服務能力。目前,縣農機推廣站人員36人。具有大專以上學歷占30.6%,高中及中專占69.4%,高級職稱2人,占5.6%,中級職稱4人,占11.1%,初級4人,占11.1%.
2013年11月,在政府分管領導和農委、農機局的大力支持下,由縣農委發文,在全縣鄉鎮農業綜合站配備專職農機管理員19人,將農機管理推廣體系向基層延伸,初步形成了以縣農機推廣站為龍頭、以鄉鎮農機管理員為紐帶、以科技示范片和科技示范戶為橋梁的三級農機化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并在工作實踐中發揮顯著作用。
1.3 著力服務,提高素質
縣農機推廣站堅持以為民服務為宗旨,不斷優化農機推廣服務,上下聯動服務農民。一方面根據季節、農時針對性的派出技術指導員,開展“分片包鄉,定點幫村”活動、實用技術培訓,每年達2000人次以上。另一方面積極開展試驗、示范,推廣先進適用的農機化作業技術。重點推廣:
1.3.1 玉米機械化直播技術。3年來,旋耕施肥播種機帶狀播種、板茬直播技術得到應用,全縣實施面積近8萬hm2,從標準化種植上解決了玉米生產機械化收獲瓶頸難題;
1.3.2 玉米機械化收獲技術。結合農機購機補貼項目,促進農機農藝相融合,大力推廣玉米機收技術,實施面積7萬hm2,玉米機收率達到72%,推動了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進程;玉米機械化生產不僅省工、省時、省成本,而且還大大減輕了農民的勞動強度,促進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提高農業機械化綜合水平;
1.3.3 小麥旋耕施肥播種復式作業技術。穩步擴大保護性耕作覆蓋面,2014年,全縣小麥旋耕施肥播種復式作業機具擁有量2100臺、實施面積6.67萬hm2,實施面積繼續名列全省首位。
1.3.4 土地深松技術。2011年實施土地深松2萬hm2,2013年楚村項目區實施土地深松1666.67hm2,輻射帶動土地深松1333.33hm2,2014年現代農業發展項目深松6666.67hm2,有效改良土壤理化性能,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1.4 建立基地,試驗示范在縣政府和農機局的支持下,縣農機推廣站于2013年10月建成3.33hm2的農機推廣示范基地,利用示范基地開展不同農機化作業路徑對比研究,探索麥玉、麥豆農作物耕、種、收全程機械化過程的試驗示范,收集整理技術數據,大田試驗結果經有關部門認定后,由政府部門向全縣農戶推廣應用。目前,試驗示范基地所需的專項資金正在積極申請中,基地建設初見成效。下一步,將利用現場會、展示會、演示會致力推廣先進適用的新技術,新機具,使之成為農機化技術宣傳、推廣的新陣地。
2 存在的問題
通過貫徹實施《農業技術推廣法》,我縣農機化技術推廣工作順利開展,取得顯著成效。但是,通過幾年來的實踐,目前基層農機推廣機構運作機制并不適合我縣農業生產發展的新形勢,存在一些弊端,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體制不順,業務工作不易落實
鄉鎮農業綜合服務站農機管理員業務上受縣級農業主管部門的指導,而行政上受鎮政府的領導,基層農機人員從事農機化技術宣傳推廣業務的工作時間難以保證。因而對業務主管部門的工作也只能應付了事,農民、農戶滿意度不高,從而形成農機推廣工作基層難落實、新機具新技術的推廣普及落地“一公里”難題。
2.2 隊伍不穩,專業素質偏低
當前我縣從事基層農機推廣的人員少、素質低。主要原因是:
一方面,農機專業人員少,專業技術人員的比例達不到30%.另一方面,參加高層次農機專業培訓、進修機會極少,科技人員知識更新難以實現,致使農機推廣隊伍業務水平不高,創新能力不強。
2.3 經費保障不足,業務運作困難
農機化推廣機構為農業科技普及和推廣、農村的繁榮和穩定、農民的文明小康做出了突出貢獻。作公益性推廣機構,財政預算工作經費和亟需開展的農機化技術宣傳、推廣活動的需求不相當,難以保障工作高效開展。如要經常進行新技術、新機具的試驗、示范、推廣和技術指導,建立推廣示范基地和農民培訓教育等,所有這些工作都需要有一定的經費支撐。
3 幾點建議
3.1 強化公益性職能
基層農機推廣主要是將農機的新技術、新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為農民解決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農業技術推廣雖然不能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但其社會效益卻是巨大的,它直接關系到能否改變傳統的農業模式,逐步發展現代農業。因此,要從人員培訓、經費支撐、試驗示范機具等方面加大投入,進一步強化農機推廣機構的公益性職能。
3.2 提高農機推廣人員素質
要建立健全嚴格的培訓、考核機制,努力提高農機化技術推廣隊伍整體素質,充分調動農機推廣科技人員的工作積極性。積極完善培訓機制,組織農機推廣員開展業務培訓,如在崗培訓與脫產培訓、學歷教育培訓與進修培訓、長期培訓與短期培訓、組織集體學習與自我學習等。同時,確保保證培訓資金及時、足額到位。將農機推廣人員在一線的推廣業績作為考核與評價的主要依據,并與崗位動態管理、晉升晉級、評先評優、繼續教育等掛鉤,充分發揮考評結果的激勵作用。
3.3 加大示范基地建設力度
努力抓好示范基地建設,實行重點扶持、以點帶面、整體推進。各鄉鎮都要建設示范基地,盡快形成“以點帶戶、以戶帶村、以村帶鄉、以鄉帶縣”的示范推廣模式。加快農機新技術成果的轉化,把農機示范基地建設成新技術、新機具、新成果的展示平臺,培訓教育農民的場所,發布致富信息的窗口。
3.4 培育基層農機技術宣傳推廣承接平臺
選擇有代表性、善管理、會經營的農機大戶和農機專業合作社進行重點培育,承接使用先進高效的農業機械及配套機具、應用先進農機化作業技術的開展農業生產,使之在生產實踐中逐步成為不同農機化技術路徑的示范陣地,發揮引領、示范作用。邀請他們參與農機化技術應用的研究,立足實踐探索符合農機手需求的農機化技術推廣方式,提高農業機械使用效益,讓他們示范帶動農民應用新技術,為農機化技術推廣奠定良好的群眾基礎,促進農機化技術推廣工作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