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市屬典型的資源型缺水地區,人均水資源量僅為全國的 1/6。近年來,由于地表水嚴重不足,只能靠超采地下水來滿足經濟社會用水的需求,水資源短缺已成為制約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的嚴重瓶頸。而農業是用水大戶,水又是農業的命脈,如何正視農業水資源供需演變態勢,實現農業水資源的優化利用顯得尤為重要。
1、 正視現狀,認真剖析農業水資源供需的演變態勢
1.1 供水狀況日漸緊張
區域降水量的多少往往決定著當年水資源的豐歉,而對于農業來說,還將影響到灌溉用水的調度與規劃。為合理探討多年供水變化趨勢,特選取唐山市 1956 ~ 2000 年的 45a 系列氣象資料進行了重點分析,結果顯示:1980 年以后年均降水量比 1980年以前減少了 9.3%;年均地表水資源量偏少了 38.6%。受 20 世紀 60、70 年代上游地區水利工程建設影響,年均入境水量也減少了 35.5%。正是受地表水嚴重不足的影響,唐山地區只能以超采地下水來滿足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用水需求。據測算,受1997 ~ 2002 年連續 6a 干旱影響,2002 年地下水超采達 12.6億 m3,市區中心地下水位下降 5m 以上,各縣區下降達 1.5m以上,地下水超采衍生的系列生態環境負效應已成為制約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瓶頸因素。
1.2 用水結構今非昔比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和居民生活水平日漸提高,城鎮生活、第二產業用水一直處于上升趨勢,多年平均用水增長率一度分別達到 1.5% 和 17.05%;農村生活用水和農業灌溉用水基本保持平穩。從用水結構看,農業用水占總用水量的比例已由80.3% 下降到 69.2%,而第二產業和生活用水則分別由 10.4%和 9.3% 增加到了 18.8% 和 12.0%。
1.3 供需矛盾愈加突出
從供水方面看,唐山市供水量自 20 世紀 90 年代以后增長較慢,其主要原因是當地水資源的不足,即單純依靠地表、地下常規水源的開發已不能支撐唐山市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另外,唐山主要的產水區分布在山丘一帶,而灌溉農田主要分布在平原區,用水占到總用水量的 71.3%,二、三產業用水僅次于農業,并以 GDP 占唐山市總 GDP 的比重 66.8% 的占位優勢對農業用水構成極大威脅。隨著生產力布局向沿海的轉移,平原區用水量比重還會進一步加大,水資源分布和生產力布局不相匹配的矛盾更加突出。同時,糧食安全也要以有限的農業水資源來彌補土地后備資源的不足。
2、 全面統籌,積極尋求平衡農業水資源供需的挖潛途徑
農業用水供需矛盾已成現實,要以有限水資源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總體需求,必須綜合統籌,在挑戰中尋求潛在機遇。
2.1 向農業用水挖潛
唐山市尚有近半數耕地沿用傳統漫灌,水的有效利用率只有 40%。農業用水計量普及率不足 5%,粗放的灌溉和管理方式使農業灌溉用水量超過合理灌溉用水的 1 倍以上。從農業種植結構來看,農作物結構單一,高耗水作物所占比例偏大,作物需水與降水的藕合性差。從農業綜合節水發展來看,目前仍處于單一節水向綜合節水的轉變期,完善的綜合節水模式尚未最后形成。
2.2 向非農用水挖潛
2.2.1 非農用水效率低
唐山市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較以往有了較大提高,但與發達國家和用水效率先進的地區相比仍有差距。據統計,唐山地區平均單方水 GDP 產出為世界平均水平的 1/2;單方水糧食產量為 1.05kg,僅為發達國家 60% ~ 70%;工業萬元增加值用水量為 91m3,相當發達國家的 1.8 倍;市區一般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雖達到 80%,但由于其他區縣較低,總體上遠低于先進國家重復利用率。另外,年供水管網漏失率為 18% 浪費水的現象還普遍存在;城市節水器具普及率為 40%,不足發達國家的 60%。
2.2.2 非常規水利用極具潛力
諸多專家學者正視水資源日益緊缺的實際,對雨水集蓄、微咸水利用、海水淡化、疏干水及中水利用等技術的研究應用日漸成熟。據統計,唐山開灤集團有限公司擁有煤礦年排放疏干水 1.03 億 m3,清水和處理后的疏干水回用總量 5000 萬 m3,接近總量的 50%,仍有 5300 萬 m3未得到有效利用;北部山區已建成集雨水池水窖 11.78 萬個,集水量可達 98 萬 m3;利用汛期雨洪資源、調引潘大水庫棄水的可增加庫容 6360 萬 m3;唐山市年廢污水排放量 5.09 億 t,按西郊、北郊、東郊、新區等 4座污水處理廠綜合污水處理率 85% 計,年中水回用量可達 4.3億 t。另外,唐山市擁有 229.7 公里長海岸線,擁有豐富的海水資源。
3 、多措并舉,全面推動農業水資源供需的平衡發展
3.1 加大宣傳,提高全民節水意識
要通過報刊、廣播和電視等新聞媒體及發放節水宣傳材料等手段進行節水宣傳,切實增強全民水資源危機意識和憂患意識,積極營造社會節水氛圍。要引導公眾積極履行愛惜和保護水資源的義務,把以人為本、人水和諧的觀念轉變為創建和諧社會的具體行動。
3.2 合理開源,用好非傳統水資源
積極鼓勵企業適度擴建礦井水處理廠,合理利用好礦井疏干水。繼續抓好山區小型集雨工程南部深渠河網及建設,充分發揮現有蓄水工程優勢,在保障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努力實現洪水資源最大化。最大限度留住城區雨洪資源,抓好城市處理污水的再生利用,合理替代河湖水景、城市綠化、洗車沖廁等廠礦公益用水資源。在南部稻區,充分利用深渠河網集蓄雨水,科學引導群眾開展微咸水利用。積極推廣應用海水淡化技術,置換部分工業需要的淡水資源。
3.3 注重節流,提升農業用水效率
要以水資源稟賦為依據,積極調整區域農業結構和布局,在增強作物需水與天然降水藕合度的基礎上,促成工程節水、農藝節水、生物化學節水、管理節水的有效集成,構建不同區域、不同作物、不同水源、不同管理相配套的綜合節水農業技術體系。積極培育耐旱的優質高效作物品種或發展雨熱同期作物,實現節水和高產雙重目標。緊抓當前國家支持土地流轉和莊園規模發展的良好機遇,強化自動化程度高、節水效果好的大型節水灌溉設施的推廣應用。在嚴重缺水地區開發使用限灌、補灌等非充分灌溉的節水高產技術。進一步加大新材料、新方法、新工藝在灌溉工程中的開發應用力度。注重發展高附加值的農作物,減少因使用節水灌溉設備而增加的成本壓力,提高農業經濟效益。
3.4 完善法規,構筑執法監督體系
要把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治理、配置、節約和保護全部納入法制化軌道。積極修改、完善現有《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水法》《水土保持法》《防洪法》等法律法規中有關農業水資源保護的相關規定。要圍繞水資源永續利用,適時啟動有關農業水資源保護的立法工作,進一步強化農業水資源保護的執法,提高執法隊伍素質,變“重事后管理”為“重事前預防”。
3.5 合理布局,搞好水資源優化配置
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從資源、工程、社會、環境和生態的大系統出發,統籌考慮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的用水需求和水資源承載能力,不斷加強對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和優化配置。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和政府調控的作用,建立有效的取水許可總量控制體系。要大力壓縮耗水量大、用水效率低、水污染嚴重的產業。要鼓勵發展新型工業、服務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節水技術的推廣應用,最大限度地發揮水資源的綜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