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引言
農業技術推廣乃是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一項重要措施,科研成果能否盡快地轉化成社會生產力,關鍵在于農業技術推廣[1]。但是,新形勢下鄉鎮農業技術推廣現狀令人堪憂。
1鄉鎮農業技術推廣現狀
侯馬市位于山西南部臨汾與運城盆地之間,汾河與澮河交匯處的平原地帶。東連曲沃縣,西接新絳縣,南屏紫金山與聞喜縣、絳縣毗鄰,北隔汾河與襄汾縣相望??偯娣e220km2,總人口29.7萬人,其中城市常住人口14.2萬人,暫住人口5.5萬人,農村人口10萬余人,勞動力72500人,總耕地面積0.967萬hm2。
由于業務主管部門對鄉辦農技站重視不夠,人員配備不齊,編在人不在的現象嚴重,職稱、工作經費難以保障,服務手段落后等問題,嚴重影響著鄉鎮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和農技服務事業的發展。
2鄉鎮農業推廣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2.1農技人員結構調整不一,知識更新慢
鄉鎮農業技術推廣人員長期工作在生產第一線,工作條件差,待遇低。一是沒有外出考察學習機會,與外界溝通少,信息閉塞,對新技術、新成果知之甚少,知識老化,觀念陳舊,適應不了新形勢下的農業推廣工作。二是不能及時有效地學習新的專業技能,在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中一些生產技術問題不能有效地解決,影響了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技術創新,現有的知識越來越不適應新形勢下農業發展的需要,從而制約著農民增產增收[2]。
2.2農技推廣經費短缺,服務難以開展
鄉鎮農技站多年來業務主管部門不夠重視,除人員事業工資外,基本沒有推廣經費。農業項目投入渠道主要是業務部門進行投入,業務工作由鄉鎮農技人員配合完成,承擔部分責任問題,對新技術、新品種和好項目,只能以發宣傳單的方式進行宣傳、推廣,引進示范試驗工作難以開展,適應性評估不能進行,種植風險難以把握[3]。致使鄉鎮農技站有些工作干起來束手無策,試驗示范不能較好地開展,整體工作長期業務荒廢,嚴重制約了技術推廣中的應用。
2.3服務條件滯后,服務與需求脫節
服務條件跟不上新形勢下農業發展的需求,一般是憑著多年老經驗、老辦法,在農民中學習的技術,來指導農民生產。對新事物、新成果和新技術心中無底,無法推廣,農業技術推廣在農民的心中可有可無,起不到關鍵性的指引作用。還有些農技推廣人員不切實際,沒有長遠規劃,直接影響農業技術推廣的實效。
2.4鄉鎮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嚴重缺乏
人才就是農業技術推廣的重中之重,也是迫在眉睫的問題。實際上有的鄉站只有1個農技人員在工作,編在人不在的現象嚴重。真正在鄉站工作的農技人員由于工作長期在基層,思想有些漂浮,對新事物了解不準確,農技推廣無法進行。
2.5缺乏激勵機制,消極思想嚴重
缺乏有效的激勵監督運行機制,農技人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得不到有效發揮,部分農技人員長期以來形成“干和不干一樣,干多干少一樣,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求無功,但求無過”的消極思想,嚴重制約農技人員的積極作用[4]。
2.6管理體制不順,運行機制不活
目前,侯馬市的體制是業務主管部門只在業務上給予指導,人、財、物及黨務等工作仍全部由鄉鎮政府管理,造成農技人員大部分時間為鄉鎮的中心工作服務。由于管理體制不順,形成了條塊分割,人事分離,使農業技術指導嚴重脫節,技術推廣普及不能很好地向農村延伸,阻礙了農業科技的有效轉化。同時,在運行機制上,缺乏農技人員的科學評價、考核、激勵和獎懲機制,農技人員的付出與回報難以掛鉤。
2.7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不夠完善
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主要是形式化太過于嚴重,3個站配3輛車,配備些儀器,但無科技推廣費,無辦公經費,也無人應用設備開展工作,形如擺設。
3發展鄉鎮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對策
針對鄉鎮農技推廣工作的現狀,為切實解決推廣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創新開展鄉鎮農技推廣工作思路,在農業發展的轉型期,應從解決服務“三農”問題的實際出發,大膽探索鄉鎮農技推廣工作的新模式,創造性地開展鄉鎮農技推廣工作。
3.1改變管理體制,充實鄉鎮農技推廣人員
農業發展靠的是科技,科技成果轉化靠的是推廣,農業新技術、新品種能否順利推廣到生產實踐中與農技人員有密切的關系[5]。①要求農技人員不斷更新知識、更新觀念,提高素質。②人員到位,在編在崗,如沒有人員到鄉站,可招錄一批中青年專業技術人才或農業院校應屆畢業生特定崗位人員,建立一支高素質的農技隊伍。③村級農技人員的聘用實行動態管理制度,工作報酬適當補助,考核后財政統一發放。
3.2重視鄉鎮農技人員的再教育培訓
根據鄉鎮農技人員的學歷結構、職稱和所學專業等合理制定培訓計劃、再教育計劃,采取多種形式對農技人員進行正規、系統的業務培訓,外出考察學習來提高農技人員的綜合素質,不斷更新知識、技術等來服務于“三農”。從而建立鄉鎮農技推廣人員知識更新和技術培訓長效機制,形成制度,保障鄉鎮農技推廣人員的學習時間和培訓費用,使鄉鎮農技推廣人員每年都能參加業務培訓,以適應科技進步、產業發展和農民需求的變化。
3.3協調好群眾性組織團體對農戶進行培訓
依托農業大戶,建立村級農業技術推廣網點,利用其場地和技術優勢,實施農業技術推廣,使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上下連成線,網點帶動片,示范面對面。
3.4因地制宜,建生態觀光采摘園
采摘園是勞作體驗活動場所,能滿足人們娛樂、休閑的需求,把人們從繁忙的工作解脫出來,舒緩壓力,娛樂身心。在現有的耕地,要想建好采摘觀光園,必須遵循“人有我有,人有我優”的原則。一是在老果園圍繞“強拉枝、巧施肥、減密度、無公害”進行更新改造,改變栽培觀念和模式建立高標準示范園區。
二是在農作物上圍繞“新品種、新技術、新理念”劃分區域,嚴格按照無公害生產操作規程進行,由檢測站不定期進行產品檢測,確保產品達到無公害。
3.5依法增加推廣經費,履行服務職能
農業推廣是一項專業性較強、涉及面較廣的工作,農業是弱勢群產業,農民是弱勢群體。在新形勢農業發展的需求下,堅持以服務“三農”為宗旨,增加農民收入為目的,保障農技推廣工作經費,改善條件,才能穩定和強化農業技術推廣隊伍,調動廣大科技人員為農民服務的積極性,才能為現代化農業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參考文獻:
[1]徐秀芳.新形勢下鄉鎮農業技術推廣存在的問題及今后發展對策的幾點思考[J].新農民,2011\\(10\\):249.
[2]楊萬江.鄉鎮農技推廣人員:現狀、問題與政策啟示:兼析基層農技人員與鄉鎮經濟的關系[EB\ue4d4OL].2007\\(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