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科學技術發展,我國廣大農村地區也逐漸從傳統走向現代化,農業經濟也從計劃經濟走向有社會主義特色的市場經濟,農業生產結構也因為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業科技逐步推廣應用而不斷向生態農業、知識農業、綠色農業、效益農業轉變。在此背景下,農業經濟結構調整的需求暴露出我國農業科技推廣潛在的一系列問題與挑戰,如何加速農業科技成果積極轉化,落實農業科技成果的實際運用,繼續農業科學技術的發展與創新,這是對我國現在的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新挑戰與新要求,也是現階段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歷史使命和時代任務。
一、農業技術推廣體系龐雜、機制僵化
我國《農業技術推廣法》中把農業技術推廣定義為:
把應用于農林牧漁等行業的實用生產科學技術和科技成果通過試驗、示范、咨詢、培訓還有指導等各種推廣手段與服務設施,使其科技成果普及應用于農林牧漁各行業生產全過程的活動。從本質上來說,農業技術推廣是指通過示范、培訓等各種有效的溝通方式方法組織與指導廣大農民朋友,使其增進農業生產知識,提高農業生產技能,改變農業生產觀念與態度,順利接受農業科學技術,積極傳播高效農業科學技術。國際學術界更傾向于把其向“激勵行為理論”定義,是農民朋友獲得能解決農村生活及農業生產活動各種問題的能力的一種激勵行為人的活動。因此,學術界普遍認為在這樣一種把科學技術運用到農業生產的激勵行為中,農民才應該是整個農業科技推廣活動的行為主體。
然而我國現行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總體看來還是按照行政等級從上至下的龐大組織結構,這一組織結構從國家、省市依次到縣鄉各級的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傳播方式也是按照傳播體系從上至下進行的單向的農業技術傳播,農業技術人員和農業推廣機構決策者在這個過程中起到絕對的主導作用,本應該作為主體的農民反而沒有話語權,甚至很少有參與權,基本上是被動的接受方。在農業技術推廣理論與實際運用中,政府和研究所等決策單位和科研機關的作用主要是“引導農民參與”和“供給農業技術”,只要是為了在廣大農村地區推廣科學技術提供更便利的條件,創造更便捷的途徑。在推廣過程中,農民群眾的主觀能動性才是推廣活動績效及科學技術運用可能性的根本。正是因為農業推廣過程中沒有考慮到作為主體地位的農民群眾的受眾特點及主觀想法,農民群眾接受農業科學技術的范圍小、程度低,科學技術成果轉化慢,農業推廣體系的效率才沒有預期中的高,農業技術推廣困難?,F實生活中難免出現有些掌握了新技術、高成果的科研單位一心想把技術網絡覆蓋到農村地區,卻受到當地農業科學技術體系中一些組織和部門的限制甚至是阻撓等讓農民無法理解的情況,這樣既不利于農業科學技術網絡的覆蓋,更重要的是,這樣會打擊當地農民參與農業技術推廣的積極性,限制了一些先進個體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所以,從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角度上看,推廣過程層級繁多,忽略農民主體的作用,導致了農業科技推廣的效率遞減與成果層層流失。
二、農業技術推廣隊伍人才缺乏,配置不合理
據有關部門數據統計,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約是發達國家的一半,全國還有將近四分之一的地區沒有建立農業科技推廣中心,六分之一的鄉鎮沒有設立農業技術推廣站。從這些數據大體上可以看出,我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還不夠完善,目前我國縣鄉級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村級農業技術推廣組織和技術人員也有待加強建設和開發。
在廣大農村地區,農業技術推廣組織數量不足,甚至有些還形同虛設,農業技術推廣人才不多而且專業分布不平衡,農業技術人員大多集中在縣鄉級農業行政部門和農業科學技術研發中心,高學歷高素質人才往往沒有直接服務于村鎮級的農民群眾,而且高素質人才往往集中于農學專業、植物保護等種植相關專業,畜牧養殖專業和農產品加工的高素質人才在農業技術推廣過程中往往供不應求,當然這也與現今高等教育農學相關專業的設置和就業情況有關。從政策性角度來看,這是因為一些行政機關龐雜,農業技術推廣部門設置與經費層層遞減而不足,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待遇吸引不了相關人才,進而導致農業技術推廣手段與途徑落后。
促進農民從傳統農業向生態農業、綠色農業轉變的新觀念離不開高素質的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然而一些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另謀出路,人才流失是導致農民難以轉變觀念的重要影響因素,一時的“科技下鄉”活動往往成效不大,一些地方政府不了解農民的實際生產需求,送下鄉的科學技術成果不符合現實農業發展需求,雖然一開始轟轟烈烈,但最終農民群眾接受和采用新技術的積極性也會減弱。這樣既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反而使農民群眾這一重要接受方產生消極情緒和畏懼心理,所以政府部門不僅要了解農村地區缺少科學技術,更要究其根本了解清楚具體哪些農村地區缺少什么科學技術。農業技術推廣隊伍要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做好行政部門與農民群眾的溝通工作,切實把農民需要的科學技術送到農村地區。
三、農業生產從業人員文化程度不高,接受能力不強
目前,農業研究機構中的研究者、推廣機構中的推廣員,以及技術的終極用戶農民這三大角色之間存在著明顯的斷層,使得這“三大角色”的關系出現了脫節現象。目前農業技術推廣隊伍存在一些問題,導致推廣活動效率有限,但是作為最終接受方的農民群眾接受新興科技成果的程度,才是最終影響農業技術推廣效益的直接原因。在我國,農民群眾數量龐大但是總體受教育水平較低,因此農民科學文化素質的提升有很大空間。正是因為科學文化素質不高,所以農民對新興農業生產技術的積極性和接受程度十分有限。因此,我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效率從根本上就很難有大的突破,目前我國正處于從傳統農業向生態農業、綠色農業轉變的新時期,通過各級行政機關與農業科技部門的努力,各行業各品種的農業生產技術也已經深入農民的農業生產生活過程中,也出現了一批積極接受新技術新資源的先進農民分子,農民群眾也越來越意識到農業科學技術對提高農業生產品質和效益的重要性。因此,我們不能只看到大多數農民文化素質不高的特點而忽略其期待農業科學技術的態度。怎樣克服農民科學文化素質不高的群體特點,培養具有高生產積極性和高科學技術接受度的新型農民,使其不再成為阻礙當前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主要因素之一,才是我們解決問題的關鍵。
四、農業技術推廣的專業合作組織數量少、質量低
現代農業已經向集約化、產業化方向發展,但在我國目前仍然有一半以上的農民沒有加入任何形式與種類的產業化組織,還保持著自負盈虧、獨立經營的傳統產業模式。農民群眾只能根據自己對市場供需變化等有限的信息作出主觀上的判斷,不能有機地組織起來進行規?;N植,也不能享受產業化經營帶來的各種便利和獲得更大的利益。很多農村基層組織也沒有發揮帶頭領導作用,沒有建立產業化的龍頭企業或者就算有、數量也很少,規模也不大,帶動作用十分有限。這就導致我國目前農業生產方式和經營模式依舊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和地區,由于農民群眾分散種植,獨立經營,對各種有關農業種植與經營的新興技術和先進設備的信息和資源的了解也就十分有限,沒有龍頭企業和當地產業化組織的牽頭,農民就傾向于只相信自己收集的信息,對其他各種渠道的來源信息和資源不感興趣甚至不信任。正是因為農業技術推廣的受眾群體———農民群體主觀能動性不強,沒有渠道進行產業化生產,最后導致了在這些地區進行農業技術推廣十分困難。
由于面臨著農業推廣體系、農業推廣隊伍、農業推廣受眾這三個方面的困境,目前我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難以取得突破,如何克服重重困難,促進農業科技推廣工作的發展,提高農業生產效益,最終更好地解決“三農”問題,這是我國農業科技推廣面臨的挑戰。
參考文獻:
[1]唐佳榮.鄉鎮農業服務體系與新農村建設思考[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09,\\(14\\).
[2]崔靜.農村基層科技服務體系亟待完善[J].時代金融,2008,\\(08\\).
[3]彭兵.農業基層科技推廣體系存在的問題、挑戰與對策思考[J].農業經濟,2010,\\(06\\).
[4]顧世能.新形勢下的農業科技推廣[J].上海蔬菜,2013,\\(03\\).
[5]王一塵.豫東農業科技推廣面臨的問題與思考[J].河南農業,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