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玉米機械化秸稈還田播種小麥技術是指在玉米成熟后,使用機械收割玉米并粉碎秸稈均勻撒田間,在使用旋耕機或深耕犁將玉米秸稈旋耕或翻壓入土后,再用機械播種小麥,并在播種后進行鎮壓。
1 機械化收獲玉米粉碎秸稈
1. 1 推廣玉米遲收增產技術玉米遲收增產技術是指在不影響種麥的前提下,盡量晚收玉米,不僅能延長玉米灌漿時間,增加玉米粒重,提高玉米產量,改善玉米品質,還能最大程度的保持土壤墑情,為秸稈腐熟和秋種創造有利條件,玉米適宜收獲時間一般為 9 月底至 10月上旬。
1. 2 機械化收割玉米粉碎秸稈玉米成熟后,使用玉米聯合收割機收獲玉米直接粉碎秸稈,并均勻地拋撒田間,玉米留茬高度控制在 10 cm 以下,秸稈粉碎長度小于 10 cm,秸稈無堆積。
2 玉米秸稈還田及整地
在玉米收獲后,應將玉米秸稈盡快還田,充分利用秸稈本身的水分,加快秸稈分解腐熟,便于下茬小麥播種、出苗。
2. 1 增施肥料玉米秸稈碳氮比為 65 ~ 85 ∶ 1,而適宜微生物活動的碳氮比為 25 ∶ 1。玉米秸稈還田后,腐爛分解秸稈的微生物要吸收土壤中原有的氮、磷等營養元素,如不增施肥料,會延遲秸稈腐熟進程,并出現與作物爭肥現象,影響后茬作物的生長發育,造成麥苗因缺氧黃化,苗弱,生長不良。秸稈粉碎后,及時增施肥料,一般在下茬小麥計劃施肥量的基礎上,每畝增施尿素8 ~11kg、過磷酸鈣 8 ~ 16 kg,在秸稈還田作業前均勻撒于碎秸稈上。
有條件的地方,還可以每畝在施用 2 kg 秸稈腐熟劑于碎秸稈上,以加快秸稈腐熟。為防止地下害蟲危害,可結合增施肥料,用藥劑處理土壤,能有效控制地下害蟲,有利一播全苗。
2. 2 玉米秸稈機械還田及整地在增施肥料后,立即使用旋耕機或深犁將玉米秸稈旋耕或翻壓入土壤,玉米秸稈還田入土率不小于 85%。使用旋耕機還田,要深旋 2 遍以上,最好縱向、橫向各旋 1 遍,使秸稈、肥料與土層充分混合,消除因秸稈造成的土壤架空,為播種創造良好條件。旋耕深度要達到 18 cm 以上; 根茬粉碎率不低于70% ; 每 2 ~ 3 年要深翻一次。使用深耕犁還田的,深翻深度以20 ~ 25 cm 為宜,翻壓后用旋耕機耙透、鎮實、整平; 有條件的地方,深翻度最好逐年增加,即能防止因翻壓深度過淺而導致秸稈露出土外,還可防止因翻壓過深而將過多的深層土翻到耕作層,導致耕作層養分不足、坷垃多,從而影響小麥出苗和正常生長。
3 機械播種小麥
3. 1 科學播種玉米秸稈還田后,要做到適期、適墑、適量、適法播種小麥。
小麥種子要選用包衣種子或播前進行藥劑拌種。半冬性小麥品種適播期在 10 月上中旬,每畝播種量 10 ~ 12. 5 kg,播種深度 4 ~5 cm。因秸稈還田造成整地質量相對較差的,在播種時視整地質量每畝可增加播量 1. 5 ~2. 5 kg。播種時宜選用旋耕施肥播種鎮壓一體機或帶圓盤開溝器的施肥小麥播種機,以免勾掛秸稈造成壅土,或把秸稈拉出土表,影響播種質量。
3. 2 播后鎮壓玉米秸稈還田小麥播種后必須鎮壓,積極推廣使用旋耕施肥播種鎮壓一體機,使用無鎮壓功能播種機,應在播種后及時鎮壓,踏實土壤,彌實縫隙,避免因秸稈還田造成土壤孔隙過多而導致種子不能與土壤充分接觸、易跑墑、吊根等,影響種子發芽,使小麥扎根不牢,增加干旱或東害死苗的幾率。
4 保持適宜墑情
實行玉米秸稈旋耕或翻壓還田,小麥能否出全苗、出齊苗、出壯苗的關鍵是保持適宜的土壤墑情,避免因秸稈吸水和微生物分解秸稈消耗水導致土壤墑情不足,而影響小麥出苗和長勢。小麥播種前,如土壤墑情不足\\( 0 ~20 cm 土壤相對含水量低于 70%\\) ,尤其是小麥玉米秸稈連續兩季全量還田的田塊,應在整地前澆水造墑,做到先補墑整地再播種。小麥播種后,若遇土壤表墑不足\\( 0 ~10 cm 土壤相對含水量低于 75%\\) ,應及時澆灌補墑。在小麥越冬前,最好澆一次越冬水,使土壤緊實,預防干旱,防止凍害,確保安全越冬。
5 大豆機械化收獲秸稈粉碎還田播種小麥技術
1\\) 關鍵環節。大豆機械化收獲 + 機械旋\\( 翻\\) 埋 + 小麥機械播種。
2\\) 技術規程。①機械收獲大豆。大豆成熟后選用聯合收割機進行收獲,并將大豆秸稈粉碎均勻拋撒覆蓋地面。秸稈粉碎長度小于 10 cm。②機械旋\\( 翻\\) 埋。秸稈粉碎施肥后,應立即選用大中型拖拉機配套的旋耕機進行旋埋或深耕犁進行翻埋作業。實行旋埋作業的,旋埋深度要達到 18 cm 以上; 實行翻埋作業的,深翻深度以 20 ~25 cm 為宜。機械旋\\( 翻\\) 埋作業后,地面平整。③小麥機械播種。選用旋耕施肥播種鎮壓一體作業機械適墑適期播種。
6 結語
所有相關機械在使用前,均應按使用說明書的技術要求對機械進行全面細致的檢查、保養和維修,使整機達到良好的技術狀態。所有相關機械在作業時,其作業標準要符合玉米機械化秸稈粉碎還田技術標準。對水源不足或灌溉條件差的區域,不提倡玉米秸稈還田,要積極推廣玉米秸稈離田技術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