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陸良縣農業經濟的迅猛發展以及農業推廣體系的不斷深化改革,陸良縣鄉鎮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一些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統防統治技術及稻谷高產栽培技術等都得到了廣泛的推廣,并建立了不少農業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為廣大鄉鎮農業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支持。然而,在陸良縣城市化進程逐漸加快、地方機構改革逐步深入的形勢下以及受多種因素的制約影響,鄉鎮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受到了較大的沖擊與挑戰。如何推進鄉鎮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開展、建立與鄉鎮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服務體系、促進農民增收,是社會及廣大農民熱切關注的話題。
1 農業技術推廣相關理論概述
我國《農業技術推廣法》中定義的農業技術推廣是指通過試驗、示范、指導等適當方法將一些農業科研成果和農業實用技術應用于種植業、養殖業、林業等農業領域的生產全過程中的活動,目的是解決農業生產過程中的技術難題,改良技術,指導生產,擴大收益。農業技術推廣的內容包含良種繁育、肥料施用、栽培養殖、病蟲害防治、農副產品加工、農用機械、農田水利、土壤改良、水土保持及農業經營管理等技術,其具有直接的生產性、突出的教育性、明顯的實效性、高度的綜合性和廣泛的服務性等特征。
農業技術推廣在陸良縣鄉鎮農業經濟發展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是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村生產力發展、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的有效措施。當然,在開展鄉鎮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時,必須遵循如下原則:即因地制宜原則;技術可行性與先進性相結合原則;決策者、科技人員與農民相結合原則以及兼顧農業生產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原則。只有在遵循以上原則的基礎上,才能實現農業技術實際運用的最大效益。
2 我鎮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受經濟與科學技術發展進程緩慢的影響,我縣鄉鎮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相比其它沿海地區起步較晚,近年來才得以較快的發展起來??梢园l現,糧種新品種推廣工作得到了驚人的成績,使陸良縣糧食產量迅猛增加,其他一些農業產業化與現代農業生產技術也得到了相應的發展。但是,由于不同鄉鎮生產條件的相異與經濟條件的差異等,農業技術推廣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有些鄉鎮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問題。
2.1 管理體制缺乏完善,工作落實困難
從現狀來看,陸良縣鄉鎮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主要是在政府領導下開展的工作,為了有效落實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政府制定并實施相應的管理體制,以規范日常推廣工作行為。然而,當前鄉鎮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管理體制卻缺乏完善與健全,致使工作落實困難,其主要表現在:有些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改革較為緩慢,區域間、專業站間差異較大,農業技術推廣的專業(站)所設置不統一,管理制度中未進行明確的規定;在人力資源管理與業務工作管理中,分工職責不明確,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編制不合理,任務不明確等,都造成了農業技術推廣工作難度的增加。最后,在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考核機制上,缺乏硬性的考核指標,不能科學考核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落實情況,制約了鄉鎮農業經濟的發展。
2.2 農業技術推廣缺乏資金投入
鄉鎮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作為一項公益服務性事業,既沒有任何收費來源,也沒有行政處罰,都需依靠政府撥款來支持工作開展。然而,現階段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卻存在著嚴重的經費不足問題。據統計,陸良縣級財政部門投入的財政支出只能維持基本辦公費用,對于農業技術推廣業務經費嚴重缺乏。同時,鄉鎮也存在將農業技術推廣資金挪用到其他公共事業建設的現象,這樣就造成了農業技術推廣經費遠低于預算金額的局面,制約了農業技術的發展。
2.3 農業技術推廣手段單一,技術服務存在問題
農業技術推廣手段與技術服務直接關系鄉鎮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執行效率。當前,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手段單一,技術服務出現問題是比較突出的關鍵性問題。
由于農業技術推廣人員處于農村地區,其進行技術的自我學習與實踐試驗的機會少,多依靠較為被動的上級業務部門指令進行操作。表現為農業技術推廣人員依照上級指令完成農業技術推廣操作規章流程制定后,借助鄉鎮的行政力量,進行試驗、示范和推廣執行,并嚴格要求農民照章行事。在這樣的推廣方式之下,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和人員很少有機會去進行農業技術運用的現場指導,使得技術水平不僅沒有得到提升,反而會越來越低下,必然會使農業技術推廣手段單一化,限制農業技術作用的發揮。與此同時,在以上農業技術推廣的方式與過程中,由于管理體制的不嚴謹,使得層層的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怠慢現象頻繁發生,出現體系斷層的問題,上傳下達的信息不暢,這都制約了農業繼續推廣工作效率的提升,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
2.4 農民素質較低,農業技術普及困難
農業技術推廣的最終收益者是農民,其要接受和運用農業科研成果和最新技術,只有擁有較高的文化素質與科學素養才能將農業技術推廣并廣泛地運用到生產實踐中。但是,陸良縣較多的農民都未接受過基礎教育,更未接受過專業的農業技術教育與培訓,其對于國家的農業政策與農業技術推廣缺乏科學的認識,仍堅持陳舊老套的農耕思想,影響農業技術推廣的普及。另外,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較多的農村青年與壯年都逐漸進入城市務工,留在農村的務農人員多是一些老年群體,其文化底子差,綜合素質跟不上時代發展的腳步,對于政府推廣的農業生產技術不能很好地掌握,在實踐過程中經常會出現中途夭折的現象,根本無法滿足農業技術推廣的要求,更不能實現農業技術推廣的目標,制約了鄉鎮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開展。
3 推動陸良縣鄉鎮農業技術推廣工作開展的有效對策
3.1 明確推廣職責,強化管理
鄉鎮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是一項系統復雜的工作,必須依靠一定的規章管理方可有序開展,各級政府及上級政府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明確推廣職責,強化管理。
為此,政府要科學設立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服務機構,并合理劃分其職責,嚴格進行分類管理與科學指導。除了科學劃分其在農業技術推廣業務上的職能外,還應該對其營利性服務職能進行科學規定與管理。政府要逐步創新工作機制與管理機制,對于鄉鎮專業站的設立與人員進行科學編制,并制定相關工作規范機制與管理考核機制,保證公益性職能的高效落實,嚴厲杜絕串崗混崗、不務正業的行為發生。
3.2 增加資金投入,強化服務
針對目前陸良縣鄉鎮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中存在的較大的資金缺乏問題,各級政府應該引起重視,通過財政資金整合,加大對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資金投入,集中支持并確保工作順利進行。為此,各級政府應該將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服務機構的人員經費、工作經費納入到財政預算中,確保在界定的公益性職能基礎上工作人員的工資福利足額發放。還應該在財政預算工作中按照農業技術推廣特點安排和保障用于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資金,并適當地加大經費投入。最后,政府還應該增加專項經費的投入,按照一定比例要求,統籌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專項資金,以促進專項示范項目有效的達成,進而推動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全面覆蓋。
3.3 創新推廣方式,提高效能
傳統單一的農業技術推廣方式早已不能適應時下社會發展的需求,為了適應農民生產需求的多樣化,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方式必須不斷地進行創新。為此,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部門與推廣人員應該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密切集合農民對發展的實際需求與當前市場發展的動態實施多元化的農業技術推廣方式。從過去依靠行政干預逐步向依靠科技示范方式轉變,從過去追求產品產量向追求產品質量與效益方向轉變,從傳統種植業向農林牧副漁等全方位服務轉變,不斷提高農業技術覆蓋率。另外,針對不同類型的農民,也應該采用不一樣的農業技術推廣方式。對于求穩類農民,應該采用參與式推廣方式;對于從眾類農民,應該采用指導式推廣方式;對于守舊式農民,則應該采用命令式推廣方式,這樣就能在不同程度推廣農業技術,達到全民接受與運用的目的,提高農業技術推廣的效能。
3.4 加強教育宣傳,提升素質
農業技術的推廣是為了農民更好的進行農業生產,擴大經濟收入,提高生活水平,農業技術是科學技術,需要擁有一定的文化素養才能真正掌握和運用它。因此,為了全面普及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必須加強農民的素質建設,提升農民整體素質水平。要努力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各級政府應該加大宣傳力度,積極加強和推廣科學知識在農業上的應用,促進農民加強文化學習,提高對農業先進技術的認識,提升文化素質。要努力提高農民運用農業科技知識的能力,政府應該開展農業知識講座與現場示范,發放給農民一些農業科普知識類書籍,引導農民進行農業實踐,在不斷的實踐中提高農民運用農業科技知識的能力。
3.5 建立示范基地,推廣技術
建立示范基地是鄉鎮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重要環節,在示范基地運用先進的農業技術,能為廣大的農民樹立標榜,擴大影響,有利于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開展。各鄉鎮應該積極建立試驗示范基地,加快對農業新技術的應用,展示農業新技術成果,加強鄉鎮農業生產的科技化運行。值得重視的是,在建立試驗示范基地時,應該根據該農業區域、產業類型及農業生產特點,進行合理地布局與技術投入,以此建立具有該地農業特色的示范基地,達到推廣農業新技術的影響。
4 結 語
綜上所述,鄉鎮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是一項系統復雜的工作,并在鄉鎮農業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為了實現農業現代化,提高廣大鄉鎮農民的生活水平,我國應該大力實施科教興農戰略,正視現階段鄉鎮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在分析其原因的基礎上進行有針對性的對策實施,以保證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效益的實現,促進鄉鎮農業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金京玉,李曉菲,王娟.新時期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思考[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3\\(1\\).
[2] 陳麗.貴州鄉鎮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討[J].科海故事博覽,科教創新,2012\\(6\\).
[3] 童澤平,鞠磊.鄉鎮農業技術推廣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當代經濟,2009\\(2\\).
[4] 閆敖宏.現階段農技推廣的特點及現狀分析[J].農村實用科技信息,2009\\(12\\).
[5] 丁巨濤.我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構建探析[J]農村經濟,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