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農業科學技術是促進農業生產發展、農村經濟增長和農民收入增加的主要源泉[1]。江澤民曾提出農村經濟方式的轉變,最主要的一環就是狠抓科教興農,把農業發展提高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農民素質上來,努力提高科技在農業增長中的貢獻份額。抓好農業科技成果推廣,也就是抓好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2]。農業越來越需要科技的支撐,盡快而有效地把科技成果轉變為生產力,是當前一個最為迫切的現實問題,而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與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有著直接聯系。
1 農技推廣工作在農業社會化服務中的作用
1.1 農技推廣工作為實現農業增長、農民增收和農村穩定發揮了巨大作用 從 20 世紀 50 年代初建立農業技術指導站開始,國家通過幾十年的努力,建立起以縣(市)級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為龍頭,鄉(鎮)、村級農業技術推廣隊伍為基礎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為實現農業增長、農民增收和農村穩定發揮了巨大作用[2]。長期以來,農業技術的推廣,圍繞農產品數量的增加和消費滿足。農技推廣機構做了大量工作,農產品數量成倍增長,較好地解決了中國人自己養活自己的問題。農業推廣體系除了源源不斷地推出新產品、新農藥、新肥料和新技術,在組織農產品生產和現代化的農業建設中也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3]。農技推廣人員長期進行農技推廣服務工作,利用廣播、墻報、畫廊、圖片巡回展覽、技術講座及各種現場會、田頭會診會等多種形式,印發科技資料,普及科技知識,傳播市場信息,對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發揮了重要作用?!叭绿一ㄕ麻_,六月油桃三月賣,草莓臘月就上市,黃瓜成為四季菜”。這就是農民圍繞市場,依靠科技創新,農產品由數量型向效益型轉變的真實寫照[2]。特別是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除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和大面積生產技術指導,將農業新技術、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外,還起著信息傳播和創新技術的推廣作用。長期以來,深入千家萬戶,在農業生產第一線利用各種陣地,培植科技典型,以點帶面,以面輻射,使果樹溫室栽培、反季節蔬菜種植、測土配方施肥、病蟲草害的綜合防治和特種養殖等農業新技術得到推廣。
1.2 農業技術推廣是一項公益性很強的工作 農技推廣機構過去承擔了許多政府工作,如宣傳貫徹各項方針政策,幫助地方領導進行農業生產宏觀指導規劃,為各級政府和農民提供綜合咨詢服務等。農技推廣體系是農業社會化服務的主體,是國家支持農業保護體系的重要部分,是實施科教興農戰略的主要載體,是新階段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依靠力量[4]。農業發展需要引進一些新品種、新技術,需要許多試驗和示范,這些都是由農技部門根據當地自然條件進行組裝、配套,然后再大面積推廣。除此以外,技術培訓,病蟲害的預測預報,畜禽疫病的防治以及土壤監測等工作都是更直接的公益性農業社會化服務。
1.3 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是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主導力量 科學技術是農業發展的根本出路,沒有積極有效的農業技術推廣,就沒有農業的穩定發展,農民就不能持續增收。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有了先進的生產力,才能建立與優化生產關系,才能產生適宜的制度和環境,才能不斷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我國現階段,勞動與資本,雖然仍是先進生產力的構成要素,但只有同新技術、科學知識相結合,才能形成先進的生產力。農業科技成果在推廣應用之前,只是一種潛在的生產力,只有當農業科技成果滲透到農業生產的整個過程,農業科學技術才能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才能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
1.4 農技推廣體系是聯系科研和生產的紐帶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從整體上講,農民的科技素質還很低,對新的技術成果還缺乏了解和直接掌握的能力,科技人員、專家學者也不可能手把手地把科研成果直接傳授給農民。這樣,“二傳手”即基層農技推廣人員就顯得非常必要,如果沒有推廣體系作為科研與生產的橋梁,再好的科技成果也只能束之高閣。
因此,農技推廣工作為農業社會化服務起著重要作用[5]。
農業科技成果作為潛在的生產力,要實現真正的生產力作用關鍵在于轉化,農業技術推廣是根據農民需要,把新品種、新技術、新技能、新知識和新信息傳授給農民,以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改進農業生產工藝和技術,提高農業的生產和品質。農業科技推廣體系是聯系科研和生產的紐帶,是科技與經濟結合的核心部位。農業科技推廣工作是農業科學研究的腿和車輪,離開了農業技術推廣,科研成果就不能轉化成生產力,農業社會化服務就是一句空話,就不能保證農民收入的持續增加。
2 農技推廣工作的現狀與存在問題
世界農業科技的發展歷史表明,農業科技推廣應用體系較理想的能級結構應該為金字塔形。但是,我國現行農業科技推廣應用體系的能級結構基本與之相反,農業科技推廣尤其是鄉(鎮)、村兩級,技術隊伍人員較少,村級幾乎沒有,且素質不高,不夠穩定,技術骨干更少,變動又多。相對于當前農業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農業科技推廣的隊伍仍顯薄弱,服務專業性不強,驅動性不強,而且 20 世紀末,一度出現對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實行斷奶、斷糧現象,而推廣機構本身創收困難,推廣經費和事業費又一度下降,致使工作開展困難和推廣隊伍不穩定,優秀人才、中青年骨干力量流失,推廣工作后繼乏人[6]。隨著農業和農業技術的發展,農民的科學文化水平越來越成為技術進步的障礙因素。由于缺乏科學知識,往往出現不能科學合理地安排投入,濫施化肥和農藥,大水漫灌等不符合技術要求的現象[6]。據統計,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有 22 萬個,推廣人員 92 萬人,但多數集中在縣級以上科技單位,一線農技人員越來越少,不少基層推廣機構只有 1~2 人,而且技術水平低,設備簡陋,甚至一些機構已人去樓空,勉強留下來的也是坐店下海的多,上山下鄉的少,這樣既脫離了農業科研,也脫離了農業生產[7]。無論是農業推廣機構,是學術科研部門辦的技術服務組織,還是其他科技經營實體,普遍都存在一個弊端,那就是只管銷售產品,不管售前、售后服務,既不搞農業科技信息咨詢,也不搞農業技術培訓講座,至于技術示范指導就更少了。由于不能得到良好的技術服務,農民就難以克服在應用新技術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和障礙,也就難以有效發揮技術的增產效益,如不提升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就不能保證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的持續發展。
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作為承擔公益性職能的農技推廣機構,其狀況與農業社會化服務要求還存在不少問題。
2.1 地方領導重視不夠 某些部門和地方領導沒有把農技推廣工作擺到主要位置上,熱衷于招商引資,上項目,搞開發,干一些能顯示政績的“胭脂工程”,而對周期長、難度大的農技推廣工作不感興趣,無論從工作布置上還是經費安排上,農技推廣工作都被放在次要位置,沒有意識到“沒有農業科技的現代化,就不可能有農業的現代化;沒有農業科技推廣應用,就不可能帶來農村經濟的大發展;沒有農村經濟的大發展,就不可能實現農業增長、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的持續發展”。在 20 世紀的機構改革中,對農業機構實行簡單的撤并、斷奶、抽血等方式致使農業推廣服務機構普遍陷入困境。
2.2 體制不順,職責不明 特別是基層農技推廣機構,其管理體系處于癱瘓狀態,搞體制改革、精簡機構和精簡人員,首先拿農技部門開刀,把農技站下放給鄉鎮。例如,江蘇省如皋市 49 個基層鄉(鎮)農技推廣服務機構原本隸屬于市管理,自 2001 年的改制以后,按照黨組織屬地管轄辦法,行政隸屬于鄉鎮管理,也就是說,鄉鎮農技服務機構的人、財、物均由鄉鎮政府管理,具體到某個鄉鎮時更是五花八門,有的鄉鎮農技推廣服務機構全部納入鄉鎮統一管理,有的鄉鎮僅將某個站部分人員納入鄉鎮干部管理,甚至有農技服務機構財、物被平調,從而形成線斷、網破、人散的局面。一是縣(市)主管部門對鄉鎮農技服務機構很難安排工作,技術推廣工作很難開展,不能發揮自身應有的職能作用;二是由于管理體制問題,導致工作不順,部分鄉鎮農技人員被抽調搞與本職工作不沾邊的招商引資、拆遷、城管、企業管理等中心工作。原有的農業技術推廣網絡出現“人走、線斷、網散”的情況。據資料顯示,約有 1/3 的縣級和 1/2的鄉級農技推廣部門基本上沒有事業活動費,難以組織正常的培訓等技術推廣活動,鄉級“無人站”、“一人站”大量存在,農業科技推廣在鄉村兩級出現斷層[8]。
2.3 農業法規體系不健全、執法不力。1993 年,國家雖然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技術推廣法》(以下簡稱“兩法”),為開展農技推廣服務提供了法律保障,然而“兩法”并沒有使農業科技推廣的投資環境得到明顯改善。近年來,財政撥款投入年遞增率遠遠低于財政收入的增長幅度?!皟煞ā备緹o法得到貫徹執行,其原因主要在于缺乏行之有效的增加農業科技投入的投資機制和監督機制?!皟煞ā痹瓌t性較強,執行起來難度較大,與此同時,農業部門對法律的學習與執法也遠遠跟不上形勢。執法也是困難重重,一是沒有過硬的執法手段,二是沒有過硬的執法隊伍,三是在執法過程中不敢硬碰硬,怕得罪領導。
2.4 事業經費嚴重不足 農技推廣體系曾經為促進農業發展作出過重大貢獻,現在仍然是農村科技推廣的主力軍,然而,卻面臨重重困難,其首要問題是經費嚴重不足,農技推廣機構只能養兵,無力打仗,財政撥給的人頭費,遠遠解決不了工資問題,福利享受一概不談。據國家統計局 2011 年 5 月 3 日發布數據顯示:2010 年全國城鎮非私營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為 37 147 元,年平均工資最低的行業是農、林、牧、漁業,為 17 345 元,還不足平均水平的一半。因此,農技站的人力和精力全部用于搞經營創收,新技術的試驗示范推廣卻無法開展。農業技術推廣經費的減少,首先影響到農業技術推廣活動的開展,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的多次工資調整,使上述經費減少后,農業技術推廣部門的經費主要被用來發放工資,技術人員很少有經費去從事技術推廣工作[9]。
2.5 農技推廣人員情緒不穩,工作不力 由于過去一段時間實行的是讓農技站先分灶吃飯,然后是脫鉤斷奶的政策,對農技推廣人員思想沖擊很大,再加上農技推廣人員工作條件差,福利不保,部分鄉鎮農技推廣人員的工資待遇不及城市低保人員,曾經有人將基層農技人員形象風趣地描述為:“遠望像個拾荒的,近看像個賣炭的,仔細一打聽,原來還是農技站的”。農技推廣人員自覺低人一等,心理失去平衡,對個人前途和所從事農業技術推廣事業信心不足,有的甚至心灰意冷。所以,農技推廣事業出現嚴重滑坡,不少農技站長說:“背著包袱搞推廣,搞了推廣加包袱,不如放下包袱撒手不干”。
2.6 農技推廣人員出現“斷層”和“知識老化”現象由于農技推廣部門條件艱苦,社會地位低下,加上資金緊缺,連最基本的工資發放都難以保證,所以 50歲的提前退休,40 多歲的下海經商做生意,30 多歲的跳出農門,新畢業的大中專畢業生不愿下基層,農技推廣隊伍元氣大傷。
3 強化農技推廣工作,提升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的對策與建議
農技推廣工作是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關鍵,特別是基層農技推廣機構承擔的公益性職能是其他組織不能替代的,是農業社會化服務的重要環節。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有利于促進我國農業和農村發展的要求及有利于增加農民收入的原則[10],必須強化基層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充分發揮農技推廣機構的作用,著力增強基層農技推廣服務能力,推動家庭經營向采用先進科技和生產力手段的方向的轉變。設立鄉鎮農業科技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監管等公共服務機構,明確公益性定位,根據產業發展實際增加公共服務崗位。進一步完善鄉鎮農業公共服務機構管理體制,加強對農技推廣工作的管理和指導。
3.1 進一步提高認識,擺正農技推廣體系建設的位置 各級各部門要進一步提高認識,明確鞏固農村大好形勢要靠農業科技推廣,發展農村大好形勢還要靠農業科技推廣,切實把強化農業科技推廣工作,作為提升農業社會化服務解決“三農”問題的重中之重。把農技推廣工作擺上黨委、政府的議事日程,要正確認識現代農業的基本特點和發展趨勢,樹立科學的農業觀,用現代農業的理念,正確對待農技推廣工作,使之擺到應有的位置。要擺正市場經濟與農業科技推廣服務的關系,消除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可有可無的模糊認識。明確在市場經濟日趨成熟的今天,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不能退出歷史舞臺,而是在市場空間的不斷擴大中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要以科學的態度積極探索農業科技推廣服務的新途徑、新方法。確保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的持續發展。
3.2 加強領導、優化環境,加快形成一個更加完善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 建立健全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黨委、政府要引起高度重視,要充分認識到提升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推動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的持續發展,就必須加強農技推廣體系的建設。要從政策、資金、物質等方面大力扶持農技推廣體系建設,整頓農技推廣體系時,要強化基層農技推廣站的管理,大力推進“補網、擴網、連線、收人和收心”工作。增加農業科技人員的編制,提升農業科技人員知識和技術水平,提高其社會地位。
3.3 加大農業科技投入,為穩定和擴大農技推廣隊伍提供經費支持 各級財政部門要把加速農業科技進步作為財政支農的重要內容,堅持把農業科技推廣作為支持資金使用重點之一,積極支持農業科技成果和新技術的推廣應用。農業科技推廣機構的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農業科技推廣單位組織經營創收后,各級財政預算安排的事業費不能減少,并且還要多渠道、多層次籌措資金,建立穩定的農業科技成果推廣專項基金,增加農技推廣投入,專門用于農業科技推廣。隨著財政收入的逐年增加,對基層國家農技推廣人員的人頭經費也要逐步增加,以鼓勵農業科技人員到農村第一線從事農技推廣工作,穩定基層農技推廣隊伍。對長期從事一線農技推廣工作的國家農業技術人員退休工資標準應提高到本人退休前原工資 100%。
3.4 要為農技推廣人員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1)要相信和依靠農技推廣人員,尊重他們的勞動成果,發揮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他們創造良好的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要關心基層農技推廣人員的工作和生活,幫助他們解決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方面遇到的困難,千方百計地為他們解除后顧之憂,使他們有充沛的精力做好農技推廣工作,搞好農業社會化服務,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繁榮作出更大的貢獻。
2)在專業技術職務評聘中,對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特別是基層農業技術推廣人員應采取傾斜政策,要以他們的推廣業績為主,對其學歷、論文、著作和外語水平的要求,應切合實際。對在基層農技推廣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工作業績突出的農技推廣人員,可以優先評聘、破格、晉升專業技術職務。適當增加基層農技推廣機構中高級技術職務的數量,評聘推廣研究員要優先考慮在一線工作的農技推廣人員。
3)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已進入一個新階段,面對農業結構調整和廣大農民的需求,農技推廣人員知識結構難以適應,急需更新,進行系統培訓,定期輪訓。培訓內容既要有農民急需的新技術,也要有獲取新技術信息的方法和推廣工作的技能,還要有相應的法規知識和市場經濟的知識,以不斷提高廣大農技推廣人員的技術水平,切實提高基層農技推廣服務能力,為實現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提供保證。
4 參考文獻:
[1] 廣西大學商學院,廣西農業經濟學會.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技術經濟問題研究 [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7:51-54.
[2] 許越先,錢克明,李燕瓊.提高我國農產品競爭力思路與對策[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3:404-408.
[3] 洪 渡,袁莊朝,劉向陽.農技推廣在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中的作用探討[J].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12(5):60-62.
[4] 萬寶瑞.提高認識、加強領導 切實做好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工作[J].農業技術與裝備,2000(6):3-5.
[5] 武世信,張慧成,曾小麗,等.加強地市級農科所科技推廣工作的建議[J].農業科技管理,2013(1):80-82.
[6] 韓曉燕,翟印禮.中國農業技術進步、技術效率與趨同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9:91-92.
[7] 朱方長.農業技術創新選擇中的社會認同分析[J].農業科技管理,2006(4):26-30.
[8] 劉榮昌,孫世芳,張勃光,等.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基層農業科技推廣體系[J].農業技術經濟,1997(5):22-24.
[9] 喬方彬,張林秀,胡瑞法.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推廣行為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1999(3):12-15.
[10] 蔣和平,張春敏,辛 嶺.農業科技園區專家大院運行機制與模式[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8: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