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技術推廣是指通過試驗、示范、培訓、指導以及咨詢服務等,把農業技術普及應用于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的活動。在國家“一主多元”農技推廣體系中,公益性農技推廣隊伍是主導,鄉鎮公益性農技推廣隊伍處于末梢,是各級政府為農民提供農業技術服務的橋梁和紐帶,是農業技術推廣的重要依托,是推進農業科技進步的重要力量。
一、基本情況
近年來,江蘇省句容市鄉鎮公益性農技推廣隊伍為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推廣先進實用技術、提高農業和農村經濟效益做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在政府必須提供、企業不能承擔、農民迫切需要的公益性技術推廣服務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鄉鎮公益性農技推廣隊伍職能也不斷拓展和完善,除常規傳統職能外,農業產業化、農業標準化的技術推廣、指導與服務,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建設、質量監測和監督管理,農村經營管理、農村集體資產管理、農村會計輔導等都已經成為鄉鎮農技推廣隊伍的公益性職能。
句容市鄉鎮公益性農技推廣的組織架構是 :農業、林業、水產隸屬于鄉鎮農業服務中心,業務上接受市農委指導 ;農機隸屬于鄉鎮水利站,業務上接受市水利局指導 ;畜牧獸醫按區域設站,是市農委直管。全市各鄉鎮公益性農技推廣人員(以下簡稱鄉鎮農技人員)編制 254 人,實有人數239 人,其中 :在編在崗人員 172 人,占 72% ;在編不在崗 21 人 , 在崗不在編 46 人 ;專業技術人員 201 人,占84.1% ;大專以上學歷的 142 人,占59.4%; 年齡滿 50 周歲以上人員 104人,占 43.5% ;年齡在 35 周歲以下的人員 35 人,占 14.6%。各鄉鎮農技人員工資、獎金、福利待遇總體來說與所在鄉鎮政府工作人員相同,安排渠道是市、鎮兩級財政各解決在編農技人員工資部分的 50%(鄉鎮畜牧獸醫站在編人員工資部分由市級財政全額解決),在崗不在編農技人員工資及部門辦公經費、試驗經費等由所在部門自行解決,不足部分年底向所在鄉鎮申請專項補助。各鄉鎮基本沒有安排農技推廣工作經費。2012 年國家對鄉鎮農技推廣機構站點建設安排了專項資金,句容市各鄉鎮全面建設并達到“五有”標準,目前辦公條件改善能夠滿足現階段工作要求。
二、存在問題
鄉鎮農技人員身份復雜、年齡老化。全市鄉鎮農技人員在編在崗的只有 172 人,在崗不在編的 46 人。非在編在崗人員和非專業技術人員,有的長期借調在外,有的是鄉鎮拆并中安排進來的富余人員,有的是村支部改選或調整后安排進來的老村支書,這些人占總人數的近三分之一。他們有豐富的基層工作經驗,但缺少農技推廣專業技術,造成鄉鎮農技人員總人數不少,能干事的比較缺乏,專業技術人員工作壓力大疲于應付。在鄉鎮農技人員隊伍中,年齡在 50 周歲以上的有 104 人,其中男性 55 周歲女性 50 周歲以上的人員有 78 人,這些人將在 5 年內退休。他們大多是機構負責人和專業技術骨干,這部分人員退休后如無新人補充,鄉鎮農技推廣機構的運轉將出現嚴重危機。
鄉鎮農技人員專業水平和專業結構不適應現代農業要求。句容市鄉鎮農技人員中有 16% 是非專業技術人員,削弱了鄉鎮農技推廣隊伍的技術力量。鄉鎮農技人員在專業配備上力量薄弱,如林業、苗木重鎮天王鎮林業專業技術人員只有 1 人,且年齡大近期將退休,水產主要區域赤山湖管委會成立以來,一直沒有水產專業技術人員。隨著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特色的加重,農民對糧棉油常規農業的技術指導需求量在下降,對應時鮮果和蔬菜栽培等園藝類技術、苗木栽培技術、特種養殖技術需求在上升。
對此,現有鄉鎮農技人員掌握的是常規的農業技術,專業結構不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對農民新的農技需求指導不足。
鄉鎮農技人員經費未全部列入財政預算,壓力大履職難。鄉鎮農技人員的工資部分是由市、鎮兩級財政各解決 50%,其余部分的人頭經費和全部的工作經費等依靠機構自籌,不足部分年終向鄉鎮申請補助。鄉鎮農技人員為籌集人頭經費和辦公經費壓力很大,個別鄉鎮的農技人員主要精力放在了找錢上,由于缺少工作經費,試驗示范工作基本停止。鄉鎮農技人員為年終拿到足額的報酬,平時承擔的政府中心工作任務較重,從事農技推廣的精力不夠,時間也無法保證。
鄉鎮農技人員的績效考評機制不健全,農技推廣難落實。目前對鄉鎮農技人員的績效考評,只有鄉鎮政府的綜合考評,缺少業務考評和服務對象考評。由于缺少業務主管部門的業務考評,農技人員完成業務工作的情況和實績好與差一個樣 ;由于缺少服務對象直評,農技人員的服務情況農民滿意與不滿意一個樣。農技推廣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不能及時發現和糾正,農民對農技推廣的需求得不到重視和滿足,農技推廣績效難以提高。
三、對策建議
鄉鎮農技人員要盡快招聘補充。
一是在 3-5 年內各鄉鎮每年安排 2 名以上農技人員招聘指標。根據鄉鎮農業產業的特點和鄉鎮農技人員專業配置的要求,招聘適用急需的高校涉農專業畢業生,充實農技人員隊伍,緩解當前農技人員年齡老化和專業結構不適應農民需求的突出矛盾。二是在編不在崗的農技人員回歸崗位。除享受特殊政策,如領辦農業企業等,各鄉鎮要安排在編不在崗的農技人員回歸崗位,充實農技推廣專業力量。
鄉鎮農技人員經費要全部列入財政預算。一是農技人員的人員經費和辦公經費要列入鄉鎮財政預算。農技人員的工資獎金、福利和必需的辦公費由鄉鎮財政在預算內安排,市財政對公益性農技人員承擔 50% 工資的政策不變,作為轉移支付。目前鄉鎮沒有出現拖欠農技人員工資、獎金、福利問題,對農技人員的人員經費和辦公經費鄉鎮財政是有能力承擔的。二是鄉鎮農技推廣機構嚴格執行“收支兩條線”規定。農技推廣機構所有收入交財政,所需經費由財政撥付,切實杜絕亂收費。三是市、鎮兩級財政要加大對農技推廣項目經費的投入。
建立對鄉鎮農技人員績效三方考評制度。堅持客觀公正、重在激勵的原則,建立服務對象、業務主管部門、鄉鎮政府共同參與的考核機制,科學確定考核權重,對農技人員履職情況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以聘用合同、年度工作目標作為考核依據,量化細化考核指標,制定考核辦法,向社會公開,接受社會監督。要把農技人員學習和培訓情況作為農技人員考核的重要內容,納入檔案管理。從整體上激發農技推廣隊伍的活力,提升農技推廣能力,切實落實農技推廣責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