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概況
灌溉的排水系統以總排干溝為主,各級支排溝深入田間,通過與灌溉渠系相通最后連通黃河,在河套灌溉形成一個巨人的水網??偱鸥蓽鲜枪鄥^排水系統的骨干工程,于1965年開工,1967年建成通水。其西起杭錦后旗張人訖旦村,沿狼山山前沖積扇與黃河沖積平原交接洼地\\(即鳥加河占道\\)東行,經杭錦后旗、鳥拉特后旗、臨河市、五原縣、鳥拉特中旗、鳥拉特前旗、境穿鳥梁素海,再向南穿過包蘭鐵路至三湖河口入黃河,全長257.283km。
1 水鹽監測的任務
1.1 水文測驗的意義
水文測驗是水文工作的基礎,它的任務是進行定位觀測,巡回測驗、水文調查、整編和分析水文資料,為水利建設和其他國民經濟建設提供水文依據。
1.2 總排干溝水鹽監測的任務
1.2.1 總排干溝沿線設三大側流斷面
一所黃濟測站,位于杭錦后旗團結鄉宏豐村劉距海訖旦,樁號\\(63+267\\)o所裴家橋測站,位于五原縣銀定圖鄉前進四社,樁號\\(97+020\\)。四所六份橋站,位于鳥中旗德嶺山鄉\\)’-鐵橋,樁號\\(170+377\\),共有測流斷而29處,13處常觀水位,四排59眼測滲井。
1.2.2 總排干溝水鹽監側的任務
卞要是對各灌域及入海、入黃河排水運行情況和灌溉地下水位變化情況進行監測,通過觀測水位、流量、分析水質、含沙量,掌握灌區排退水變化規律。
1.2.3 總排干溝水鹽監側的作用
總排干溝是河套灌溉的排水人動脈,卞經排泄灌溉的地下水、地表水、灌溉余水和山洪水,降低地下水位,達到改土治堿的日的,促進灌溉農牧業生產迅速發展。
2 總排干溝運行以來水鹽監測資料
現入鳥海\\(六份橋測站\\)水量為例,在1976年以前年排水量不足1.0億m,排鹽量為15-27萬t,灌區凈引水量約為40億msm,灌排約為40:1,從1977一1993年間年排水量3.05.0億msm,排鹽量為50-70萬t,灌區凈引水量為50億msm,灌排比為10:l01994一1998年之間,年排水量為5.0一6.0億m,排鹽量為90一110萬t,灌區凈引水量為50億m3,灌排比為8:1。從1999一2012年,年排水量為4.0億msm左右,排鹽量為85萬t左右,灌區凈引水量為50億msm,灌排比為10:1??偱鸥蓽线\行以來,到2012年底,累計排入鳥海\\(六份橋測站\\)水量174.471億m3,鹽量為2959.781萬t,排入黃河水量\\(西Ll-J咀測站\\)59.855億msm,鹽量為1402.78萬t。
3 水鹽監測效益分析
3.1 排退水情況分析
3.1.1 總排干溝運行初期
各級溝道未配套,人們的y水意識也比較淡薄,人水漫灌現象比較嚴重,造成地表積水,地下水位升高,這樣就加劇了河套灌溉土壤鹽堿化的發生與發展,整個灌溉內可耕地鹽堿化相當嚴重,嚴重的制約了灌溉農牧業生產的發展,同時,黃河凌汛對河套灌溉威脅很人,所以解決排水問題是關鍵所在,尤其是在河套灌溉這樣內陸干旱地區.,排水系統顯的尤為重要,所以在zo川_紀90年代,仍將排水工程做為重點進行建設,國家投資對總排干溝進行擴建,各級溝道也相繼開通,擴建后的溝道,六份橋斷而設計流量為55.13m3/s,校核流量為99.78m/s,溝道也由原來的高水位運行變為低水位運行,這樣就降低了地下水位,土壤由積鹽變為脫鹽,溝道兩側的農民由受害變為受益,灌區.灌溉而積也增加了許多,糧油總產量得到提高。
3.1.2 歷年資料分析
經歷年資料顯示,排水、排鹽逐年增民,灌溉農牧業生產受益很人。所以說,在河套灌區沒有灌溉就沒有農業,但沒有排水同樣也沒有農業。也就是說,在灌溉內無論采用什么樣的灌方式,都必須有配套的排水措施。
3.2 地下水位與排水溝水位分析
3.2.1 地下水位分布廣泛
地下水位高是產生漬害的卞要原因,也是產生土壤鹽堿化的重要原因,它往往給生產建設帶來一定的困難和危害。因此,研究地下水對我國社會卞義現代化建設具有極其重人的意義。分析和掌握地下水的形成條件、地下水的變化規律、地下水的埋藏分布、化學成分是排水工作的重點。
3.2.2 地下井資料分析
由2011,2012年地下資料顯示,在總排干溝兩側2km范圍內,解放閘灌域人發公段總排干溝水位低于地下井水位約90cm,義民灌域六份橋測站總排干溝內水位低于地下井水位80cm??傮w來看,地下水向排水溝內匯流,落差80c,左右。由于全年保持這種趨勢運行,則鹽隨水來,鹽隨水去的運行特點,能夠把土壤中多余的鹽分帶走,因此,只要保證總排干溝低水位運行,灌溉內就能夠遏制土壤鹽堿化的發生與發展。
3.2.3 地下水位逐年變化
總排干溝擴建后,又及時疏通了各級排溝,灌溉排水工程初具規模,人量的鹽分被沖走,地下水位埋深也在逐年變化。
地下水位高,水質礦化度人,加重了鹽漬化有形成。地下水位愈高,蒸發量愈人,土壤積鹽就愈多。1990年前排溝兩側2km內年平均埋深1.30m2001年平均埋深為2.52m,達到了灌區.
竹水規劃中提出的地下水埋深臨界深度2.0m以下,消除了因地下水位升降引起的返鹽的可能,排溝水與地下水的側滲影響對灌區水鹽平衡產生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