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2014 年,起農業綜合開發中低產田改造項目與高標準農田示范工程項目實現并軌,統稱為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
1、 中低產田改造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效
1. 1 基本情況
臨河區地處河套灌區中部,總面積 2 354 km2,有灌溉面積14. 13 萬 hm2,耕地面積12. 66 萬 hm2??側丝?52 萬,其中,農村人口 26 萬,是國家重要的糧、油、肉、菜生產基地。
臨河區從 1992 年開始實施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1992 ~ 2007 年這段時間,主要是以渠溝路林田為主要建設內容的農田基本建設來進行土地治理,項目實施了 3. 40 萬 hm2,其中,改造中低產田 3. 19 萬hm2,開荒0. 2 萬 hm2。2008 ~2013 年實施中低產田改造項目以來,是以節水灌溉為主要內容的,自治區在上級黨委、政府和農業綜合開發部門的高度重視和正確領導下,先后實施了中低產田改造 3. 68 萬 hm2,累計完成投資 4. 65 億元。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臨河區根據新形勢下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以發展現代高效農牧業為方向,以節水為中心,以調整產業結構為主線,以推廣農牧業適用新技術為動力,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適時調整開發思路,將中低產田改造項目按節水農業項目區的標準來實施,重點發展以井渠雙灌為主要內容的節水工程,突出解決農業生產中供需水不銜接的瓶頸矛盾,提高項目區建設標準,取得了顯著成效。臨河區農業綜合開發已實施中低產田改造項目面積占全區耕地總面積的 29. 1%,新增節水灌溉面積 3. 68 萬 hm2,有3. 68 萬 hm2土地晉升等級,成為旱澇保收田。項目區全部實現了渠、溝、路、林、田五配套,98% 以上的土地得到了利用,基本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連、路相通、旱能灌、澇能排的生產格局,極大地改善了全區農業基礎條件,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了農村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
1. 2 主要做法
\\(1\\) 加強組織領導,堅持大搞農田基本建設不動搖,常抓不懈。從區到鎮全面推行行政首長負責制,形成主要領導抓農業開發,各有關部門密切配合,農業綜合開發已成為農田基本建設的主要內容與重要投資渠道。
\\(2\\) 以國家投資為主導,地方配套,農民自籌,群眾投工投勞是建設標準農田主要融資方式和投資渠道。
\\(3\\) 以節水灌溉為中心,建設渠、溝、路、林、田配套,形成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連、路相通、旱能灌、澇能排的穩產高產農田是中低產田改造的目標。
\\(4\\) 以新建水工建筑物、襯砌渠道、開挖疏浚渠溝等水利工程為主,皆有道路、防護林、條田建設、培肥地力、科技推廣等農業和林業的綜合措施是中低產田改造的主要建設內容。
\\(5\\) 在項目實施中,嚴格實行項目法人制、招投標制、監理制、縣級報帳制、競爭立項、公示制、群眾監督等是保證資金全部到位和工程建設標準質量的有效管理制度和措施。
2、 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1\\) 資金投入不足,建設標準低,與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要求差距大,中低產田改造項目投資 2011 年為13 584 元 / hm2,2012 年為 13 677 元/hm2,2013 年為14 043 元 / hm2,年平均公頃投資不足 1. 38 萬元,通過測算,建設高標準農田實際需要投資 21 540 元/hm2,因此,在建設內容安排上難免顧此失彼,建設標準也比較低,與高標準農田建設要求相距甚遠,受投資標準限制,建筑物和渠道襯砌數量少,標準低,導致使用年限短,維修費用高。
\\(2\\) 農業投入少,土肥地力難以提高。農業機械無投資,機械化水平低。這就很難實現“高產穩產、旱澇保收、節水高效”的標準和目標,同時,與現代農業的機械化生產,規?;N植要求相差距大。
\\(3\\) 配套資金籌措難,群眾籌資投勞難。巴彥淖爾市一直是國家和自治區商品糧生產基地,是典型的“農業大市,工業小市,財政困市”,財政收入低,支出大,工業、農業、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差,欠帳多。配套資金投入難,同時,農業綜合開發中低產田改造中要求群眾籌資投勞困難,其原因一是目前農村大部分青壯勞力外出務工、務商,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力老年和婦女多,投勞很困難。二是農業稅取消,而“一事一議”難落實,政府從群眾中籌資難。三是國家對農民有糧食補、農機補、綜合補、良種補都是補錢而農業綜合開發是籌資投勞,大環境是補錢,嚴重影響籌資投勞,群眾籌資投勞不到位,為完成總投資下的建設內容,只能壓低工程造價,降低標準甚至縮小建設規模,這就與建設高標準農田要求不相符。
\\(4\\) 水利骨干工程建設與田間工程建設不配套,農業綜合開發中低產田改造項目主要建設的是斗級以下的田間工程,而斗級以上的支、分干工程建設慢與之不配套,影響整體節水效果和高效灌排效益的發揮。
\\(5\\) 建后管護工作滯后,影響工程效益的長久發揮,水利工程的建筑物和襯砌渠道,林業工程的苗木,農田道路需要經常維修和管護,目前的管護資金缺少,責任缺位,措施缺力,建設好的工程破損速度快,成度重,影響工程效益的長久發揮。
3、 建設高標準農田項目的建議
高標準農田的內涵應包括: 土壤肥沃,穩產高產,節水高效,旱澇保收,規模種植,機械作業、科技配套,環保綠色。根據臨河區目前的生產條件、現狀、潛力、關于巴彥淖爾市臨河區建設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幾點建議 劉 冬等21氣候等因素,高標準農田產量標準應該是小麥 6 000kg / hm2以上,玉米 1. 05 萬 kg/hm2以上,這個標準既有一定的增產幅度,又通過建設可以達到。
\\(1\\) 把高標準農田建設納入新農村建設中??梢缘玫礁骷夵h委政府重視和支持,同時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形成合力,齊抓共建,互相促進。其原因一是新農村建設是近年來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和目標,也是衡量旗縣、鄉鎮工作的重要方面,因此,會得到地方黨政領導高度重視和支持。二是高標準農田建設的主要目標和任務是從根本上改善農業生產基礎條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實現藏糧于田,保證糧食安全,促進農業產業化、現代化發展,增加農民收入這個目標任務也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和任務。
\\(2\\) 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投資力度,提高建設標準。高標準農田建設,是糧食核心產區農業基礎建設迫切要求,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實現糧食穩定增產,農民持續增收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而現在的農業綜合開發的投資標準是遠遠不能夠滿足高標準農田建設需要,要建設永久性高標準農田,必須大幅度提高投資標準,因此,建議國家按 2. 10 萬元/hm2、以上投資來建。
設高標準農田,并隨建設原材料價格上漲,而提高標準。
\\(3\\) 增加農業措施投入,延長建設期,切實培肥地力,實現穩產高產,高標準農田建設中的水利措施解決得是保灌保排,高效灌溉,林業措施是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和小氣候,而要實現穩產高產農業措施、科技措施才是根本。
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重要指標是穩產高產,要實現穩產高產,就必須改良土壤,培肥地力,而深松深翻,種植綠肥,增施有機肥,磷石膏改堿等農業措施是實現目標的主要措施,這就需要提高農業措施的比例,特別是財政投入比例。同時,因培肥地力與工程建設相比不能夠一次完成,需 2 年以上的時間,因此,需延長建設期。
\\(4\\) 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項目區的選擇依據,應該包括: 一是產糧大縣; 二是土壤肥力好; 三是水資源充足能滿足農業生產需要; 四是通過投資建設能達到穩產高產的要求。
\\(5\\) 取消農民自籌和市級配套資金,高標準農田建設是保證國家糧食安全,藏糧于田的基礎性工程,只有投資足額到位,才能保證質量標準,而農民自籌投勞和市級配套資金很難籌集到位,為保證高標準農田的建設標準和長期發揮效益,建議取消農民自籌和市級配套資金。
\\(6\\) 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與產業化項目有機結合的途徑。一是高標準農田建在產業化項目扶持的龍頭企業原料基地上。二是扶持的農村專業合作社,要參與高標準農田建設。三是通過土地入股,土地流轉等形式使土地集中經營,規?;a的地方應優先立項重點扶持。
\\(7\\) 把土壤肥力和實際產量指標納入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標準。因為高標準農田的各項建設內容和措施最終目的是實現高產穩產,農民增收,因此,驗收和衡量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是否合格,既要看各項工程完成的數量和質量,更要看土壤肥力和產量能否達標,因此,建議把土壤肥力和產量水平納入驗收指標中。
\\(8\\) 建議預留管護資金,落實管護責任人,確保建后管護工作有人管,有錢用。建后管護資金和責任人不到位一直是制約農業綜合開發工程長久發揮效益的重要制約因素,也是工作的難點和不足,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投資大,標準高,建后管護更顯重要。一是在建設中預留管護資金做到有錢管護。二是明確責任單位和責任人,項目區有農民用水戶協會的由協會承擔,無協會的由村民委員會承擔。三是實行有償管護,合同管護,由旗縣區農業綜合開發辦與項目區鄉鎮簽定管護合同,鄉鎮與協會或村民委員會簽定管護合同,并明確管護內容,管護標準,管護責任,管護費用,每年驗收一次,按管護質量和達標率,撥付管護經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