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在 2011 年的審議中指出: “目前,中國人均耕地面積由 10 多年前的0. 105hm2減少到 0. 092 hm2,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40%?!睂嶋H上,早在 2010 年我國耕地的供應缺口就已達到了 2 968. 46 萬 hm2。雖然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推進和《農業機械化促進法》的實施,我國農業機械化已實現了向中級階段的跨越,但是農業用地比例少、人多地少、資源短缺的國情并沒有改變。加之地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決定了我國現代農業發展不能沿襲西方現代農業機械化、規?;膫鹘y模式,必須因地制宜地探索地方性特色農業體系,解決現代農業發展的本土化問題; 而本土化的關鍵就在于現代農業技術推廣中對地方性傳統農業知識的合理應用。傳統農業知識是指在特定社區里,人們經過長期的農業生產實踐所創造出與之相關的、且世代承續的一整套技術、管理方式、智慧、訣竅和經驗等綜合體系,又被稱之為地方性農業知識?!肚f戶雜字》中說: “人生天地,莊農最為先”,而我國傳統知識的研究多集中在林、畜、漁和醫學知識上,對農業傳統知識的研究卻尚顯薄弱?;诖?,筆者以河南省南陽市農村為個案,于2013 年2 月開始進行了近1 年的田野調查。希望以人類學和農學交叉研究的視角,通過對現代農業技術推廣和傳統農業知識現代價值利用情況的探討,實現農業資源的高產利用與可持續發展,實現生物和文化的多樣性保護,并能為現代農學理論提供豐富的知識標本和研究素材。
1 現代農業技術推廣個案的現狀
南陽市是河南省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農業大市,全市土地面積 26 509km2,其中山區、丘陵、平原各占 1/3,常用耕地面積 941. 18k/hm2。近年來,以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為主線,推進了立體、高效的現代農業體系建設。除對山區、丘陵區土地進行綜合治理與開發外,主要發展了以沼氣為紐帶的生態農業和無公害農產品行動計劃,并基于此推廣了相應的現代農業技術。
1. 1 推廣以沼氣為紐帶的生態農業模式
自 2003 年以來,該地大力實施了以沼氣為紐帶的生態家園項目,建成了“豬-沼-果”三位一體和“沼-廁-圈-菜\\( 果\\) ”四位一體的生態經濟模式,實現了農業生物質能的循環利用。截至目前,全市農村沼氣池用戶達 44 萬戶,沼氣綜合利用率達到 85% 以上。
1. 2 推廣秸稈資源綜合利用技術
據統計,南陽市僅內鄉、西峽、淅川 3 縣年產秸稈就達到了 320 萬 t。為了充分發揮秸稈資源豐富的優勢,做好秸稈資源的開發利用,該地推廣了戶用氣化爐、戶用節柴灶,以秸稈為原料,在氣化爐內經熱解和不完全氧化生成可燃氣體,經管道輸送,供農戶生活用能; 推廣了秸稈飼料應用技術,引導農民主要利用青貯、氨化法,把農作物秸稈變成優質飼料飼料和制取顆粒飼料; 推廣了秸稈直接還田和過腹還田技術。
1. 3 推廣標準化、無公害生產技術
圍繞優勢農產品,該地從重點環節入手抓產前、產中、產后的標準化實施。同時,配套了無公害生產技術\\( 如墻式立體栽培技術\\) ,采用立體覆土、追肥,克服了蟲害影響,提高了土地利用率,顯著增產; 滴灌技術、微噴技術減少了農業灌溉用水; 可降解農膜和秸稈覆蓋技術減少了地膜使用量,控制了地膜污染。同時,在現代生產技術推廣的基礎上,引導農民發展水產養殖、瓜菜、林果、花卉等高效無公害特色農業。
1. 4 推廣培肥地力技術和生物防治技術
該地嚴格控制了化肥等農業投入品的投入量,大力推廣有機肥和綠肥等,發展有機農業和生態農業;提高化肥利用率,推廣測土施肥、配方施肥技術,調整施肥結構,樹立均衡施肥的科學理念,施用新型、高效、緩釋、固土的化肥品種,減少化肥流失率; 堅持科學施肥,堅持少量多次,深施限量,逐步減少單位化肥施用量,不斷提高化肥利用率和土壤的自我凈化能力。同時,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學防治和農業防治相結合的綜合防治措施,降低農藥防治次數和數量; 引進、示范、推廣抗病蟲害農作物品種,推廣合理輪作和間作套種技術,優化種植模式。
2 現代農業技術推廣中存在的問題
2. 1 耕地資源短缺、地形復雜
南陽市土地面積 26 509km2,其中山區 9 709km2,占總土地面積的 36. 5% ; 丘陵 7 980km2,占總土地面積的 30% ; 平原 8 911km2,占總土地面積的 33. 5% ;山區、丘陵、平原基本各占 1/3,地形較復雜。常用耕地面積僅 941. 18km2,人均耕地 0. 09hm2,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中低產田面積占總耕地面積的近 70% ,致使現代農業的規模經營和農業機械化的普遍推進被極大地制約。這意味著南陽的絕大部分農村仍存在著傳統的間套作和輪作,雖有不少農戶嘗試了立體種植模式; 但因為其投入較大、對技術要求高和不適合糧食作物種植,不能得到廣泛推廣。
2. 2 生態環境脆弱、氣候變遷敏感
南陽地處北緯 32°17' -33°48',東經 110°58' -113°49',屬于溫暖帶 -亞熱帶過渡帶,年均溫度 13. 5~ 16. 0℃ ,>10℃ 積溫 4 500 ~ 5 000℃ ,無霜期 200 ~250d; 7 月均溫 28℃ 左右,1 月均溫 0 ~ 4℃ ,少數地區可低于-1℃,屬典型的季風大陸半濕潤氣候。因為環境條件的復雜多樣,具有較強的異質敏感性和寒暖變遷敏感性。在種植模式和制度上,農作物以小麥、水稻、棉花為主,其次為玉米、油菜、花生、豆類、芝麻、煙草等。種植制度上以稻麥兩熟為主,具有典型的地域特點。因為此氣候類型地區的生態環境較脆弱和寒暖交替的敏感性,給許多亞熱帶、熱帶高效、無公害經濟農作物的種植和推廣帶來了難度,使其生育期、成熟期、產量和品質受到了一定影響。
2. 3 面源污染嚴重、農民環保意識薄弱
面源污染由農業生產中使用的農藥、化肥等物質和人畜糞便通過地表徑流、地下滲透等方式,對自然環境造成破壞。面源污染涉及面廣,具有在不確定的時間內、通過不確定的途徑、排放不確定數量的污染物質進行污染等特性,其污染的主要對象是土壤和水體。雖然該地推廣了秸稈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無公害生產技術、生物防治技術,嚴格控制了化肥和農藥等農業投入品的使用量; 但卻仍存在農業早期過度開發帶來的普遍問題,包括土壤板結、農業區域發展不均衡,以及農業廢棄物、農藥、化肥、農膜等農業投入品和人畜糞便等面源污染物對土壤、地表水、地下水造成的污染,有些地方甚至超過了工業污染。此外,農民中還普遍存在著生態環境保護意識薄弱問題和對現代技術學習、應用的畏難情緒。這些問題均造成了在南陽農村普遍推廣生態農業模式和現代農業科技的困難。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庫 4縣 38 個鄉鎮為例,共 7. 42 萬 hm2耕地,年化肥投入量7. 734 萬 t\\( 折純\\) ,化肥利用率按全國平均水平 30%推算,年土壤固定、空氣揮發和流失量達 5. 414 萬 t。尤其是植物營養元素,施用不合理就會污染環境,引起生態環境惡化。
3 地方性傳統農業知識在現代農業技術推廣中的互補應用
帶著上述問題,筆者于 2013 年 3 月、7 月、11 月對普通農民分 3 次進行了為期 9 個月的深度訪談。
運用人類學的報導人制度和“口述史”的方法,對地方性傳統農業知識的應用情況和與現代技術有效對接的情況進行了記錄與分類。這些傳統農業知識中蘊含的生態價值觀,一方面能從根本上控制現代農業發展中造成的各種污染; 另一方面,能充分利用自然資源,與高耗的現代農業進行互補,成本低廉,具有一定的經濟利用價值。
3. 1 經驗型傳統農業知識的應用
3. 1. 1 以玉米-小麥為主,其它經濟作物為輔進行套種的地方性種植模式
南陽處于亞熱帶向暖溫帶的過渡地帶,所以種植制度基本上為一年兩熟?;谀详柸嗣竦娘嬍沉晳T,村民通常以小麥或玉米為主套種黃豆或芝麻的套種方式比較多,其他輔種花生、油菜、芝麻、綠豆、黃豆?!?/p>
一般選擇兩行糧食作物如玉米套種兩行經濟作物如黃豆的套種方法,在傳統的良種經驗和知識上,形成了以玉米-小麥為主、其它經濟作物為輔套種的地方性種植模式。因為地形比較復雜,南陽市山區、丘陵、平原基本上各占 1/3,作為農業生產五大要素之一的機械化耕作在農業生產中總體收效不明顯。
調查中發現,雖然機械化耕作和規?;洜I并沒有完全普及,但是在進行傳統間套種和輪作的同時,當地農民又結合了現代農業科技去進行物種的發展和層次的加厚,還在灌溉技術上實現了傳統漫灌與現代噴灌分區域的結合應用。
3. 1. 2 關于育種和耕作的傳統經驗、習慣
該地農民進行套種輪作、良種育種、合理密植時,其使用的傳統農耕知識中蘊含著不少高效、高產、節約的生態價值觀。這些傳統知識是在本地長期的種植中累積而成的,能夠達到節能、高產、高效、低耗的目的。
紅薯是南陽人比較喜愛的一種食物,該作物的種植需精耕細作,多是采用傳統技術進行種植,大多都自留食用了。以紅薯育種為例,尖口的發芽成活率比較好,在農歷 6 連陰雨天,剪下紅薯秧,用木棍把剪下來的尖口插入土里讓它拖秧; 9 月時,從地里面刨出來放進紅薯窖里,不讓它壞掉。對于紅薯耕作,種前犁好地后,用鋤頭把土地打成一個個 20cm 的方形小土堆,這個大小最適合爬秧; 然后,把紅薯幼苗移栽,一堆上面只種一個幼苗就可以了,因為秧會爬得很快。
3. 1. 3 墑情不足時施肥的傳統經驗
農業的發展中因化肥、農藥等農業投入品造成的污染問題,以及秸稈、河道淤積、人畜糞便導致的污染問題普遍比較嚴重; 但在接受訪談 10 戶農民的農業用地和生活環境中,基本上沒有出現嚴重的污染和土壤板結問題。主要原因應該來自于他們的傳統施肥經驗及其與現代農業技術的結合,如剩菜肥田、農家肥與鈣鎂磷肥的配比使用和對于重茬的處理等。
3. 2 實體型傳統農業知識的利用
3. 2. 1 傳統農家肥的制作
農家肥是一種綠色、無污染肥料,不僅能實現農產品的綠色、有機,還能解決現代化肥帶來的污染和土壤板結問題,長期施用會使土地越來越肥,但是其見效較慢; 而化肥則剛好相反,它見效快,但是效力持續時間短,而且長期使用容易造成莊稼對化肥的依賴以及土壤板結。因此,現在農民多是農家肥與化肥搭配使用。南陽農民所使用的農家肥主要包括禽畜肥、草木肥、大糞以及餅肥。綜合村民的介紹,制作方法如表 1 所示?!颈?】
3. 2. 2 傳統農具的使用
南陽地處全國第2 級地貌臺階向第3 級臺階過渡的邊坡上,西、北、東三面環山,是一個向南開口的馬蹄形盆地。全市山區 9 709km2,丘陵 7 980km2,占總土地面積的 76. 5% ,而規?;霓r業機械化并不適合山區、丘陵。所以,在這些地區,除使用小型的拖拉機進行耕地外,年齡大一些的農民還是會采用牛耕,許多農家仍然使用著傳統的農耕工具,如鋤頭、镢頭、十叉耙子等?!懊f村緊挨著山,都是黃土地,地里面還有許多大土塊,也有石頭,能用拖拉機犁地就用,不能用的話就都要用镢頭刨地,一個人一天也就只能整理好四五分地”。所以,雖然我國農業生產的面貌有了根本的變化,但是一些適宜南陽市地方性農業生產的農具依然還在使用,與現代智能化、機械化的農業生產工具進行了合理互補。
3. 3 民俗型傳統農業知識的傳承
民俗型傳統農業知識包括禁忌、儀式、習慣等。南陽民俗型傳統農業知識的傳承在儀式方面體現不多,但是在習慣與禁忌方面的內容卻十分豐富,主要體現在農業生產中對天象、節氣的禁忌上。
3. 3. 1 對打雷的禁忌
雷是南陽民眾深深忌諱的天象,人們有感于雷電在自然界中無與倫比的巨大威力而對之存有誠惶誠恐的畏懼心理,若出現雷電便認為是災難的預兆。這種農業民俗從流傳于宛地的民諺里可窺見一斑。人們對雷的禁忌,體現在忌諱暮冬打雷、正月打雷和不該打雷的季節打雷上。有民謠: “正月雷聲發,大旱一百八\\( 180 天\\) ?!边€有諺語: “正月打雷土谷堆,二月打雷麥谷堆?!薄肮榷选笔悄详柗窖?,既有“丘”的含義,又有“多”的含義?!巴凉榷选奔炊嗤燎?,含意指多墳。正月打雷兆示疫病將流行,死人多,墳頭激增; 而二月和三月打雷預兆高產,故有“麥谷堆”之說。
3. 3. 2 對動土播種的禁忌
南陽種玉米一般在農歷 5 月,“夏至不種田,種田晚半年?!绷硗?,還有“二月二種玉米”之說。農歷 2 月正是初春和仲春季節,由于雷電的作用空氣中的氮素激增,隨雨入地,能達到不大量使用化肥就能使農作物高產的目的。南陽種小麥一般在寒露、霜降,“寒露到霜降,種麥不慌張; 霜降到立冬,種麥不放松?!边@是指寒露、霜降、立冬過半個月就是一個節氣,這段時間是種麥的最佳時間。
根據上述來自生產斗爭的農業諺語和氣象諺語,可以掌握節氣變化,不違農時地安排農事活動,這是發展農業生產的一條重要原則,也給農民的生產帶來了便利。
4 結語
“傳統與現代并不是對立的,現代技術只有在拋棄傳統技術的時候才會與傳統對立,而當它融入傳統的時候傳統也就獲得了新的生命”。所以,要建立中國特色的現代農業體系,不能單向推廣現代農業科技,而必須將地方性傳統農業知識與現代農業技術進行有效對接,才能更好地適應農民、農村的需要,才能解決目前在個案農業發展中、乃至在中國農業發展中出現的普遍問題。值得關注的是,人們并沒有盲目地推崇和過分夸大傳統農業知識本身的作用,而是將它置于地方性生存空間中,與現代的農業技術進行合理互補、有效對接。比如,施肥時農家肥與鈣鎂磷肥的配比應用,玉米播種時傳統打窩技術與化肥的同時使用,犁地時拖拉機和镢頭的交替使用,收割時機械收割與人力收割的分物種、分區域應用等,都體現了傳統技術與現代科技合理、有效的融合與互補。各個地方正通過這些互補實現現代農業技術的本土化,從而構成我國特色現代農業發展的理論和實踐。
參考文獻:
[1] 農村信息網. 中國人均耕地面積僅為世界 40%[EB/OL].\\( 2011-02-26\\) [2013-11-10].
[2] 李技文,柏貴喜,龍運榮. 土家族傳統農業知識的現代價值思考: 以五峰土家族自治縣紅烈和龍橋兩個村落為例[J]. 貴州農業科學,2010\\( 1\\) : 187-189.
[3] 段劍秋,張獻青. 黃河三角洲民間文學研究[M]. 濟南: 齊魯書社,2003: 255.
[4] 侯向陽. 溫帶-亞熱帶過渡帶的景觀變遷及其生態意義[J]. 應用生態學報,2001\\( 12\\) : 315-318.
[5] 佘志云. 農業現代化必須挖掘傳統技術的潛力[J]. 消費導刊,2008\\( 17\\) : 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