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作物新品種區域試驗是連接農作物育種和新品種推廣的橋梁和紐帶,在新品種推廣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新形勢下如何改進試驗體制等問題是區域試驗工作能否穩步科學發展所要迫切解決的.
1 農作物區域試驗點承擔試驗工作的歷史回顧
1.1 試點承擔試驗的工作量
20 世紀 80 年代以前,每個試驗點一般都是承擔一個主要農作物的新品種區域試驗,試驗量不大. 直到 90年代后期,區域試驗的作物逐步增加,涉及棉花、玉米、大豆、食葵、花生等多種作物,每個試驗點要承擔幾套不同作物的區域試驗任務,由過去的每個區域試驗點占幾十平方米地,到現在每個試驗點一種作物區域試驗占地達 0.46~0.53 hm2,工作量逐年加大.
1.2 試點田間操作手段
過去,試驗點多采用畜力耕作施肥整地、鋤開溝、手撒籽的試驗播種方式,沿用了幾十年,直到 20 世紀 90年代中期,出現了手溜種子點播器,大大降低了勞動強度. 隨后出現了精量播種耬,使原來每天種一套試驗發展為每天可種 4 套區域試驗, 大量節約了人力和財力.試驗田間操作手段由過去手工勞動逐步向半機械、機械化高度集中的先進生產方式發展.
1.3 經費投入
在 20 世紀 80 年代后期、90 年代中期以及 2002 年和 2008 年, 國家和山西省先后 4 次提高試驗費補助標準, 目前承擔國家試驗的點每套試驗補助 4 000 元,承擔省里的一套試驗補助 1 500~2 000 元. 試驗程序復雜煩瑣、工作量大,如按現行物價水平計算,基本能與承擔試驗的工本費持平,但還不能完全滿足試驗點更深層次的經濟活動需求,承試單位還要對試驗給予一定的經濟補貼.
2 目前試驗點存在的問題
2.1 承試技術人員老化、青黃不接
山西省大部分農作物區域試驗點分布在各縣原良種場和部分農村,試驗費和工資待遇較低,而一名承試人員往往一干就是十幾年, 因此年輕人都不愿意干,造成青黃不接、人心不穩,不利于試驗點的長期固定和后續力量的接替.
2.2 各試點生產及設備條件差異較大
一些試點目前播種手段甚至仍使用鋤開溝、手撒籽等原始的播種方法, 相當一部分試點還沒有網絡系統,更有試點還沒有配套小型的農機具等, 勞動強度大,效率低.有些試點還缺乏承擔多套多種農作物新品種區域試驗的能力.
3 對試驗點發展的幾點思考
3.1 逐步建立技術人員待遇、 培訓及后續力量培養等機制
一方面,對長期從事新品種區域試驗有經驗的技術人員,地方政府給予一定的財政編制,使他們能安心工作,沒有后顧之憂;另一方面,可以采取一些優惠政策,鼓勵一部分優秀的全額事業編制技術人員到區域試驗點長期工作,不斷壯大試驗技術力量.此外,建立相應的培訓考試制度,持證上崗.
3.2 建立聯效承包等多種形式的生產經營機制
通過承包聯效經營, 可以從根本上減少試驗成本,增加試驗人員收入,提高承試人員的積極性,增強他們的創新意識、革新意識;通過各種手段鼓勵他們進行實踐發明活動, 制造出具有鮮明特色的小型農機具等,提高試驗點的整體機械化水平,對提升承擔試驗能力具有極其深遠的現實意義.
3.3 點面結合, 全面提升試驗點整體承擔區域試驗的能力和水平
建議國家投資要把握兩個建設方向,一是以抓國家試驗站一批重點建設項目為主,二是普及各個試驗點基本設備要求,做到點、面一起抓,繼續加大試驗經費投資額度,逐步提升試點承擔區域試驗的能力和水平.
3.4 逐步將國家和省官方試驗點、 科研單位及種子企業風土試驗相結合,實現數據和資源共享
通過這種合作形式,一方面,可以把農業科研及種子企業的育種后續經費爭取到試驗點上來,以彌補試驗點試驗經費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試驗點通過對科研育成材料進行風土鑒定,優勝劣汰. 這樣在品比試驗過程中既不走彎路,又能在試驗數據上實現全試驗系統資源共享,減少盲目性,增加針對性,做到有的放矢.
3.5 進一步提高試驗技術人員的職業操守
通過對試驗技術人員職業道德培訓,使他們提高思想認識,認清形勢,嚴防死守道德底線. 通過培訓,發展一批又一批技術過硬、思想素質高的試驗技術隊伍.
黨的十八大以及"十二五規劃綱要"都明確指出:要把農業科技育種經費支持作為國家對三農資金扶持的重中之重.此項舉措極大地激發了農業科研育種人員的積極性,勢必每年有越來越多的農作物育成新品系參加到區域試驗中來,因而區域試驗點工作任重道遠.區域試驗點是區域試驗系統中重要組成部分,是試驗工作的基石, 加強區域試驗點建設就顯得尤為重要.
呼吁上級主管部門和社會各界都來關心試驗點的建設,通過多種渠道支持這一公益性事業,為全面推動我國農作物新品種區域試驗、審定和推廣事業的健康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