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浪縣位于甘肅省東部,六盤山西麓,是全國扶貧開發重點縣,也是全省18個貧困干旱縣之一。全縣總面積1553平方公里,屬典型的黃土丘陵溝壑區。共有18個鄉(鎮),293個行政村,總人口42.7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0.59萬人.縣境內海拔1405~2857米,年平均氣溫7.90C,多年平均降雨量470毫米,70%集中在7月~9月??h境內有水洛河、莊浪河、葫蘆河三條河流,年平均徑流量2.49億立方米,其中自產水0.96億立方米,入境水1.53億立方米,水資源十分匱乏,人均占有水資源量僅為240立方米,分別是全國、全省、全市人均占有量的1/10、1/5和1/3.十年九旱,干旱缺水是基本縣情.
莊浪縣靠雨養農業,“等雨植禾、靠天吃飯”曾是這方貧瘠土地的寫照??偼顿Y5965萬元的全國第二批“小農水”項目于2010年在莊浪縣啟動實施,規劃對縣境內的水洛河和莊浪河兩大流域內的灌區進行末級渠系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建成后3.44萬畝農田恢復灌溉,發展山地補灌0.43萬畝,節水灌溉0.2萬畝.為了把國家的項目投資用在“刀刃上”,莊浪縣委、縣政府提出蘋果主導產業規劃發展到哪里“,小農水”工程就建設到那里,全縣按照“解決旱片死角,建設骨干水利工程”的建設布局,帶動產業發展,達到規劃一片、建設一片、效益發揮一片的示范效應。
一、抓規劃,精心制定方案
莊浪縣水務局結合縣情水情,按照“統一規劃、分步實施”和“連片建設、整體推進、發揮效益”的原則,組織技術人員多次深入項目區所在村社,實地踏勘,充分征求村社干部和群眾代表的意見建議,了解項目區農田水利設施現狀和急需解決的實際問題,掌握了詳細的第一手資料.
在此基礎上,認真編制了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實施方案》,確定以水洛河流域和莊浪河流域10個灌區末級渠系的配套改造為主,突出建設重點,增強示范效應,計劃分三個年度實施節水灌溉工程示范片建設.技術人員對設計方案反復進行優化,精心編制施工圖冊,確保了項目建設的科學性。
二、抓監管,保證工程質量
制定了《工程建設質量管理辦法》《財務物資管理制度》《跟班作業制度》等12項管理制度,對施工技術人員進行了業務知識培訓,并到第一批重點縣參觀學習,切實提高了工程建設管理水平。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嚴格實行工程招投標制、監理制、合同制和項目法人責任制“四制”規定,由縣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項目領導小組辦公室承擔建設管理工作,全面負責項目建設;由平涼市水利水電工程局和平涼市水文地質工程局負責項目實施,對建設質量、建設進度、建設資金和建設安全負責。每個項目在所在村社設立永久性公示牌,接受群眾監督;監理公司重點把好材料質量關、工程流程關、施工工藝關、基礎性工程和隱蔽工程驗收關,保證了施工質量;項目專管員全程參與項目管理,督促施工進度,協調解決具體問題.同時,制定了項目中期及年度績效考核辦法,由市縣財政、水務等部門對項目前期、工程進度等進行考評,對存在的問題及時提出整改意見,確保了工程質量和進度。審計部門對項目資金進行專項審計,對單項工程進行竣工決算及效益審計,并依據審計報告,預留10%的質量保證金,確保了工程和資金安全。
三、抓宣傳,形成工作合力
莊浪縣水務局始終把加強宣傳、營造氛圍貫穿于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的全過程,注重發揮農民在小農水建設中的主體作用,通過召開村“兩委”會、村民代表會和村民大會等辦法,大力宣講小農水建設的好處;在《甘肅日報》、《光明日報》、《發展》雜志、甘肅水利網、《平涼日報》、莊浪縣電視臺、莊浪縣政府門戶網站等媒體,定期對莊浪縣小農水建設的思路、舉措及成效進行廣泛宣傳,讓群眾切身感受到小農水建設帶來的變化,激發了廣大群眾參與工程建設的積極性.自小農水建設項目啟動以來,縣上通過采取“一事一議”的辦法,引導項目區農民投工投勞折資達1156.27萬元。
四、抓機制,規范工程管理
在縣上財力十分困難的情況下,不斷加大公共財政投入力度,縣財政三年共投入配套資金1200萬元,全部用于中央小農水重點縣項目建設.積極整合部門資金,改變過去“單槍匹馬”“各自為戰”向依托水源、集中連片、整體推進的“集團作戰”模式轉變。
2010年以來,共整合糧食生產能力建設、中低產田改造、村級公益事業建設、河堤治理等涉及農田水利建設資金2577萬元,有效提高了小農水項目的規模和效益。同時,積極探索工程長效管理機制,項目區所在鄉鎮都成立了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管理領導小組,負責轄區所有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管理維護;項目區所在村按照“組建規范、產權明晰、水價合理、管理自主”的要求,以村為單位組建了農民用水協會,具體負責村級以下支渠末級渠系及水窖的日常管理與維護,并不斷完善管護制度,堅持用制度規范管理,形成了“小水工程連萬家,管理使用靠大家”的工程管護格局.
五、調產業,增加農民收入
莊浪縣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的建成體現了國家政策與莊浪實際的統一,行政推動與群眾聯動的統一,興水到田與產業發展的統一。這項工程的實施,推動了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致富奔小康步伐.一是鞏固了水利基礎設施,恢復了有效灌溉面積。項目實施使渠道輸水能力大幅度提高,渠道沒有跑、冒、滴、漏現象,灌水周期平均縮短5天,渠道水利用系數平均提高0.17.恢復灌溉面積3.44萬畝,發展山地補灌面積0.43萬畝,節水灌溉面積0.20萬畝。二是促進了種植結構調整,增加了農民收入。萬泉、朱店等川區鄉鎮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是莊浪的果菜生產基地,但因缺渠少水,長期受旱,蘋果產量低,果品質量差,經濟收入少,群眾對種瓜務果缺乏信心。通過配渠道、建提灌、打水窖等一系列“小農水”工程的實施,有效的解決果園灌溉問題,極大的調動了群眾發展果品產業的積極性,蘋果樹已經從河谷川地“爬”上了山地梯田,全縣已累計建設蘋果基地35萬畝。每年可增產蘋果493萬公斤,增收1778萬元,農民人均增收140元.萬泉鎮萬川村的萬來生靠3畝半的川區蘋果園,一年就拿回10多萬元的收入.
能有這么高的收入,關鍵是他的蘋果園里灌上了水,果子的產量高,品質好,被四川等外地客商搶購一空,蘋果樹已經或正在成為莊浪農民的“搖錢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