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河西走廊牧區飼草基地基本情況
河西走廊位于甘肅省西北部,被稱為“ 西北糧倉”,自古就是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和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 河西走廊地形復雜,地貌形態多樣,高原和山地較多,沙漠、戈壁分布廣,東西分別以大黃山、黑山為界,形成了疏勒河流域、石羊河流域、黑河流域三個互不相連的內陸河流域,沿河沖積平原形成酒泉、武威、張掖等大片綠洲。 該地區屬溫帶干旱、半干旱地帶,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土壤肥沃,適宜多種作物生長,是歷史上以殷富著稱的農業區,現在它提供了全省 2/3 以上的商品糧、9/10 的甜菜、2/5 以上的油料、 啤酒大麥、瓜果蔬菜和幾乎全部的棉花,已成為甘肅省最重要的綜合性農產品生產基地。
河西地區畜牧業經過多年的發展,生產結構日益優化,生產方式不斷進步,生產水平顯著提高,落后的傳統養殖向規模經營發展,又向產業化發展的道路進軍。 畜牧業的快速發展,不但促進了當地農村經濟的發展,增加了農民收入,而且帶動了食品、皮革等相關產業的發展。
2 河西走廊牧區飼草基地灌溉工程的現狀分析
由于地處歐亞大陸腹地,河西走廊降水量嚴重不足,蒸發量又大,山水和地下水成為主要水源。 多年來平均降水量為 151.4mm,平均水面蒸發量 1614.6mm,自產水資源總量 61.31 億立方米。 2011 年調查數據顯示,河西地區已建的水利工程供水能力可供水量為 75.2億立方米,但是總缺水量達到 3.43 億立方米。因此,在水資源總量供應不足的情況下,只能調整用水結構,加快發展節水農業,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與效益,降低農業用水量,才能保障整個地區用水供給,促進社會協調發展。
近年來,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河西走廊地區把發展節水農業作為解決干旱缺水、穩定農業生產的一項重要措施常抓不懈。 經多年努力水利灌溉工程建設已取得一定成效。 截止 2011 年底,共建成大小水庫 150 座,提水工程 38495 處,建成干支渠 12508km. 河西走廊水源工程及灌溉工程基礎條件的不斷完善,為實施節水農業奠定了良好基礎。
3 灌溉工程存在的主要問題
3.1 水資源合理利用程度低
由于地區水資源本身的特點,加上開發利用的復雜性和人為因素, 在水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還存在著水資源開發利用不合理問題。 一方面,地表水缺乏流域性規劃,合理利用程度低。 有些地區地多水少,農田灌溉用水沒有保證,每年有 2~3 萬公頃的農田得不到灌溉,而有些地區則地少水多,大水漫灌,造成地下水位上升,土壤鹽漬化。 目前,地區約有 30%的面積灌水仍采用大水漫灌、串灌方式,灌溉定額普遍偏大,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低。 另一方面,水利建設多年來重點放在了增加引用地表水方面,而忽略了對蘊藏豐富的地下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并且現有的地下水開采缺乏合理的井群布局,單井效益低下。
牧區飼草基地的水資源不合理利用問題更嚴重。 灌溉飼草料地相對較少,天然草場依然超載過牧現象嚴重。 牧區灌溉設施相對耕作區條件更差,水利設施簡陋,田間渠系多為土渠運行,沒有任何水利設施集中水源用于灌溉輸水,水資源難以高效利用。 由于政府資金投入不到位, 農戶沒有足夠的資金負擔飼草料地的保護改善任務,致使飼草料地始終處于分散種植狀態,現有的水利設施也無法更新,導致資源的浪費。
3.2 現有的高效節水灌概工程標準較低
近年來河西地區實施的高效節水工程投資較低,并且沒有形成節水灌概投入的激勵機制,難以吸引社會資金、民間資金對節水灌概的投入,導致節水工程整體建設標準不高,實際節水效果低于理論值。 建成的工程標準不高。 群眾對于發展高效節水工程認識度和重視度不到,投工投勞發展節水灌溉的難度大。
3.3 后期管理服務體系不完善
高效節水農業工程建成后,由于管理粗放,農戶操作不當,在鋪設、拆卸過程中往往對滴灌帶造成損壞。 農戶普遍對滴灌帶更換費用不愿承擔,一旦發生滴灌帶損壞,就更新使用滴灌設備。 由于缺乏田間灌水設備的維護費用,滴灌破損率高,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工程效益的發揮,同時也影響了農戶使用滴灌工程的積極性。 高效節水農業后期管理服務體系不完善, 影響了高效節水工程的推廣和發展。
4 灌溉工程發展的具體措施
4.1 堅持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協調統一
將草原生態效益作為牧區水利工作的第一任務,同時重視牧區經濟的發展和牧民生活條件的改善。 只有讓牧民充分感受到灌溉工程帶來的便利和經濟效益,才能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更好地發展節水灌溉工程。
4.2 堅持合理開發、高效利用和有效保護水資源并行
根據牧區水資源的實際分布,切實做好總體和分區、分片的水資源評價,深入分析水資源承載能力,統籌考慮生活、生產、生態各方面需求,因地制宜地確定水利工程的類型和布局,合理制定水資源開發利用規劃,優先利用地表水資源為主,開采利用地下水為輔。
4.3 堅持“ 以水定草、以草定畜”
在綜合考慮水、草資源承載能力,在結合牧區水資源情況和牧草分布的基礎上, 合理確定灌溉飼草料地發展規模和草原載畜量,重點是發展節水高效灌溉飼草基地。 對于河流下游地下水資源豐富的地區,可以適當利用地下水;對于石羊河下游等地下水超采區,要嚴格控制地下水的開采量。
4.4 堅持統籌規劃、建管并重
牧區水利灌溉工程要做好統籌規劃,堅持加快建設與強化管理相結合的原則,從規劃設計階段開始,就要確定好工程建后管護辦法,建立良好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新建和擴建一批骨干調節水庫,增強徑流的調節能力,以緩解水資源的供需矛盾,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 加快進行現有工程的節水改造,完善渠系設施,進行渠道襯砌,減少滲漏的發生。 渠系節水措施主要以田間渠道防滲和管道輸水改造為主,考慮到成本和操作問題,干、支渠一般采用防滲渠道,斗渠以下一般采用低壓管道輸水。 新建灌溉工程的同時,要改變大水漫灌的不良習慣,推廣隔行交替節水灌溉、噴灌、滴灌等灌溉方式,既減少水資源浪費,又降低灌水成本。 相關部門要加強對于節水灌溉技術的管理和指導,基地灌溉設施實行分級管理,發揮廣大牧民的主觀能動性,各部門多管齊下,保障灌溉工程持久發揮效益。
參考文獻
[1]劉玉午,鄭光強,等。甘肅臨澤縣高效節水農業發展問題研究[J].中國水運,2009( 6)。
[2]高靜萍,姚萍。對農業節水灌溉的思考[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1.
[3]趙雪雁。水資源約束下的河西走廊農業結構優化與調整研究[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5,19(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