沼氣是一項集經濟、社會、生態效益于一體,能促進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新型清潔能源。安康市漢濱區自2003年以來,大力推廣以沼氣為主的新能源技術,改善了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推進了農業產業化發展,為廣大農村帶來了生態建設和循環經濟的巨大效益。九里灣村以沼氣建設為紐帶,大力發展養殖業、果蔬種植業、“農家樂”旅游業,形成了“豬一沼一果(菜)一游”的生態農業發展模式,促進了農民增收致富,加快了新農村建設的步伐。
1 沼氣項目的實施,改善了農村生活條件,保護了生態環境
九里灣村位于安康市漢濱區新城辦東面,屬淺山丘陵區,全村轄6個村民小組378戶1 350人,全村總面積達2.52 k㎡,耕地面積達103.3 h㎡。全村農戶長期以來主要依靠砍伐林木和采集農作物桔稈作為生產、生活能源。隨著人口的增長,村民為了索取生活所需燃料不斷亂砍濫伐,人為破壞植被日趨嚴重。2005年九里灣村國債沼氣項目啟動后,為該村的山林保護、環境改善創造了新條件。一口8 m3沼氣池,年產沼氣380 m3以上,正常情況下可供5口之家的炊事燃料,年節柴2t以上,相當于0.2h㎡山林的年生長量,也就是保護了0.2h㎡山林免遭砍伐。九里灣村共建設沼氣池315口,年可節柴630,保護森林63 h㎡。農村沼氣技術的推廣運用,徹底解決了“小小爐火灶,燒掉大能源”的資源浪費間題。農民不再上山亂砍濫伐、破壞植被,而是加J陜植樹造林、綠化荒山。該村還以生態農業建設為基本出發點,結合“退耕還林”工程,積極發展林特生產,從2000年開始陸續引進桃子、棗、梨、桔柑、核桃等名優果樹12萬株,果園面積超過48 h㎡,既保護了生態環境,又實現了經濟的快速增長。
2 沼氣建設同生態養殖業、無公害種植業結合起來,產業結構得到優化
九里灣村實施沼氣項目建設后,全年生豬伺養量由原來的3 500多頭增加到6 000多頭。雞、鴨等家禽伺養量增加到3 600多只。尤其是涌現出一批養殖大戶,極大地帶動了該村畜牧產業的發展。如三組村民華開斌家,年生豬伺養量900多頭,其中存欄300多頭,出欄600多頭,年純收人18萬元。同時,農戶緊密圍繞沼氣開展“三沼”綜合開發利用,形成了沼氣、養殖、糧食、果品、蔬菜生產有機結合、綜合發展、互相促進、效益共增的良性態勢。作物桔稈粉碎后用來喂豬,而豬糞又為沼氣生產提供了充足糞源,形成了良性循環。經過發酵的沼液、沼渣,對農作物病蟲害的發生具有防治和抵制作用。沼渣肥含有氮、磷、鉀等多種營養元素,肥效高、作物吸收利用快,能培肥地力、改良土壤,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量.一口8 m3沼氣池,年可提供優質農家肥逾25 t,節約化肥80 kg.種植果樹,以沼渣作底肥、沼液作追肥,產量高、品質優,色鮮味正。九里灣村出產的柑桔色鮮、味正,已是在全區遠近聞名。利用沼渣、沼液種植蔬菜,增產增收的效果更佳,如四組蔬菜種植專業戶張世程,通過沼氣的增光、增溫、增加C 0,的技術,生產出來的蔬菜產量高、無公害,在市場上十分走俏。沼氣工程的大規模建設,極大帶動了九里灣村養殖業、種植業的發展,促使該村產業結構得到了優化,有效增加了農民收人,促進了農村經濟循環的發展。
3 依托沼氣建設成果,大力發展“農家樂”鄉村旅游業
在生態養殖業、特色種植業都積極發展起來的同時,九里灣村依靠其優越的地理優勢,積極發展“農家樂”鄉村旅游業。該村距安康市區5 km,交通便利,且位處香溪洞風景區(國家3A級自然風景區)外緣,自然環境優美。九里灣村建“一池三改(改廁、改圈、改廚)”的沼氣后,村容村貌得到了徹底改善,廁所不再建在大路旁,糞堆、柴草不再堆到大路上,80%農戶實現了炊事用能沼氣化,實現了庭院整潔、環境優美。村民自己伺養的畜禽、種植的蔬菜、果品可讓游客享用。果園飄香,綠樹成蔭,自然景觀秀麗,游人至此可呼吸清爽的空氣,聽鳥鳴婉轉。一組村民成國峰家是九里灣村“農家樂”的典型,每逢周末都有若干客人到其處吃飯、游玩,經濟收人比以前增加了好幾倍?!稗r家樂”旅游業的發展,改變了農民的精神面貌,提高了農民的文明素質,極大地增加了農民收人,創造了農業循環經濟的新模式。
綜上所述,以漢濱區九里灣村沼氣生態技術模式的推廣可見,農村清潔能源的建設,是功在當代、利在干秋的惠民工程,為農村帶來了巨大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實現了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邱凌。庭園沼氣高效生產與利用[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10.
[2]李新平,黃進勇,馬棍,等。生態農業模式研究及模式建設建議[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1(3);87-89.
[3]方行明,屈鋒,尹勇。新農村建設中的農村能源問題-四川省農村沼氣建設的hTfJl.中國農村經濟,2006(9):56-62.
[4]沈連峰,陳景玲,馬巧麗,等。沼氣建設對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的研究[J].中國沼氣,2009(5);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