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一種新的農業生產經營形式, 黑龍江省農機合作社經10年多的發展, 已經相對成熟, 回顧其發展歷程, 并有針對性地研究農機合作社建設效果對農機合作社的平穩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理論及現實意義。為此, 在分析2003-2015年黑龍江省農機合作社發展歷程的基礎上, 首次提出將黑龍江省農機合作社劃分為3個不同的發展階段, 并明確了各階段發展特點。同時, 以黑龍江省農機合作社統計數據為基礎, 詳細定量分析了黑龍江省農機合作社的投資效果、土地流轉、勞動力轉移、農機裝備及農機化發展水平及農業收益等方面取得的具體效果。論文結論為可黑龍江省農機合作社的健康發展提供具體指導, 為有關部門的客觀決策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農機合作社; 發展歷程; 階段劃分; 效果分析;
0 引言
近年來, 隨著農業種植技術和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 許多農村勞動力從土地中解放出來, 使得農戶閑散地塊兒逐步集中。隨著經營規模逐漸加大, 創造性產生了農民合作組織、家庭農場、種田大戶等新型生產經營主體[1]。其中, 合作組織 \\(又稱“合作社”\\) 是目前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有效形式。
不同國際機構、不同國家、不同學者從不同角度定義農業合作組織。國際合作社聯盟把合作組織定義為“人們為了滿足自身共同經濟、社會、文化需求, 自愿聯合起來, 通過聯合擁有、民主管理的方式形成企業”[2-3]。丹麥廣泛認同“合作組織是使用者所有, 并管理企業, 企業根據使用者上交產品數量所占的比例分配利益”[4]。向德楷、楊崇德認為:合作組織是以自愿互惠為基礎, 謀求和維護自身經濟利益為目的的從事經濟活動的經濟組織[5]。郭翔宇認為:“合作社是根據特定原則和價值標準, 農民為實現最大經濟效益的自愿建立的群眾性組織”[6]。
結合上述定義及我國農機合作社建設及運行模式, 可以認為:農機合作社以謀求自身利益為目標, 在自發組織與互惠互利基礎上結合起來服務于農業生產的經濟性組織, 是社員自愿、民主控制、社員參與并受益的農業生產組織形式。
目前, 我國農機合作社已逐漸成為農業生產經營的主流形式, 在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 農機合作社發揮了重要作用, 具體表現如下[7-11]:
1\\) 創新農業生產組織, 打破傳統作業模式, 加快向現代化農業轉變。
2\\) 改變以戶為單位的小規模、細碎化土地經營格局, 加快推動土地規模經營, 促進土地合理有序流轉, 提升農業生產規模效益。
3\\) 實現大型農機連片作業, 促進我國農機化發展, 推動農業生產標準化進程, 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 促進農業生產經營向企業化發展。
4\\) 建設實施農機合作社促進農業由田間種植業環節向農用物資營銷供應、農產品加工銷售等方面延伸, 促進農業供應鏈的形成和發展, 通過延長產業鏈進一步提高其抗風險能力及盈利能力。
1 黑龍江省農機合作社發展階段劃分
農機合作社始建于2003年, 截止2015年投資150.49億元, 建設現代農機合作社1 278個??偨Y黑龍江省農機合作社14年的發展歷程, 根據不同發展時段農機合作社建設規模、政策制度、組織形式及機具選型等差別, 可以將黑龍江省農機合作社的發展過程分為3個階段:初級階段、現代農機合作社發展階段及規范發展階段。
1.1 農機合作社發展初級階段 \\(2003-2008\\)
2003年, 黑龍江省開始組建農機作業合作社, 每個合作社投資規模100萬元, 要求土地連片經營規模達到266.7~333.3hm。2003-2008年6年間, 省市級財政和農民自籌資金計14.52億元, 共組建農機作業合作社1 216個。2003-2008年, 黑龍江省農機合作社發展建設情況如圖1所示。
圖1 2 0 0 3-2008年黑龍江省農機作業合作社發展趨勢圖Fig.1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ing trends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cooperative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from 2003 to 2008
2003年投入0.23億元, 新增農機合作社18個。從2004年開始, 投資額度和農機作業合作社建設數量逐年增加, 至2006年新組建合作社200個, 總投資達2.48億元;2008年, 投入資金3.89億元, 組建413個農機作業合作社[12]。2003-2008年, 黑龍江省農機合作社從無到有, 是黑龍江省農機作業合作社建設和實施的嘗試和初步發展階段。此階段農機合作社的投資規模和土地經營規模普遍較小, 農機合作社建設制度也經歷了從無到有, 從不規范向逐步規范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