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養殖行業的不斷發展, 散養形式已經轉變為規?;?、集約化養殖,生產成本得到有效降低,生產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由于動物防疫條件審核管理辦法出臺較晚,大部分規模養殖場處在過渡期,養殖場的規化與設置也不甚合理, 生產養殖過程中也存在不少問題。 筆者就規?;B殖場的規化與設置談一下個人看法。
1 畜禽養殖場的現狀
隨著政府對畜禽養殖業的扶持和畜禽規模養殖效益的突顯,小規模、大規模養殖場一涌而起,既沒有科學養殖概念,也沒有進行相關咨詢和專家論證,導致畜禽養殖場在選址和布局等方面存在很大問題。 動物衛生防疫條件差,疫病防控意識不強,疫病隱患嚴重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養殖成本, 養殖業風險也隨之提高,造成經濟效益降低。
2 養殖場建設選址和布局
(1)畜禽養殖場應當距離其他養殖場、養殖小區、種畜禽場、動物屠宰加工場所、動物隔離場所、動物診療場所、動物和動物產品集貿市場、生活飲用水源地3000m 以上; 距離城鎮居民區等人口集中區域及公路、鐵路等主要交通干線 500m 以上。
(2)養殖場的整個布局應當合理 ,場區周圍建有圍墻,場區出入口處設置與門同寬,長 4m、深 0.3m 以上的消毒池,并設有單獨的人員消毒通道;無害化處理區與生活和辦公區分開,并有隔離設施;無害化處理區內設置染疫動物撲殺間、 無害化處理間與冷庫等;動物撲殺間、無害化處理間入口處設置人員更衣室,出口處設置消毒室。
3 養殖場所的規化設置
養殖場應當設置生活管理區、生產區和隔離區以及糞便無害化處理區,而且每個區域應當設置消毒池和消毒室。 生活管理區是養殖場工作人員生活辦公的地方,同時也是接待外來人員的場所,是防疫的重點區域,有人員和車輛的進入,所以應該在門口設置車輛消毒池和人員消毒室。 生產區是養殖場的核心區域,也是消毒和管理最嚴格的區域。 進入養殖場的人員一般為場內飼養人員、獸醫和生產管理人員,除此以外,其他人員一般不允許進入生產區。 但是有關技術單位的工作、科研單位的研究人員等有時因工作需要也要進入生產區。 此外,還有各級政府部門的參觀、考察也可能進入該區。 因此,對進入該區的人員進行嚴格的消毒是養殖場管理工作的一個重要環節。 隔離區也是養殖場疫病控制的重要區域,如果不是全進全出式的飼養方式,此區就顯得尤為重要。 此外,生產區發病的畜禽也要轉入隔離區, 以防感染其他畜禽,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糞便無害化處理區是養殖場動物排泄物收集堆放處理的區域, 特別是 2014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的《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對養殖場動物排泄物的處理也做出了相應的規定,畜禽養殖廢棄物未經處理的,不得直接向環境排放。 所以說糞便無害化處理也是養殖的重要環節,必須加以重視。
進入場區和各個區域的人員必須通過消毒室進行嚴格的紫外燈消毒;所有進入場區的車輛都應通過消毒池消毒,消毒池的設置要滿足進入車輛消毒的要求, 一般消毒池的長度不應小于車輛輪胎的周長,消毒池的寬度應該不小于場區大門的寬度,以防進入車輛輪胎消毒不完全。 此外,在必要時應該對車輛外部進行噴灑消毒。
國內外實踐證明,規?;?、集約化、標準化養殖生產模式不僅能夠有效提高生產管理水平,也是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徑。 規?;B殖場各個功能區域要相互兼容,相互照顧,因地制宜,合理設計,有效分配投資,以求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