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的迅速發展和人口的逐漸增多為農業的發展贏得了良好的發展機會和廣闊的發展市場。在科技大發展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先進技術和先進產品滲透到農業生產中,蕎麥作為保健食糧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影響著我國小雜糧的發展,還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人們(尤其是蕎麥主產區)的日常生活,那么加強機械化生產技術在蕎麥生產中的應用也就成為了必然選擇。近年來機械化生產技術在農業發展中的應用逐漸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不僅增加了糧食產量、提高了農業效益,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農業生產的難度。但由于受到地形地質、經濟、農民素質、環境氣候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農業機械化技術在西南丘陵山區苦蕎麥生產中的應用還存在較大的問題,需要融入更多的先進技術和理念,從而不斷改進和完善蕎麥生產的機械化。
1 工程案例
1.1 環境概況
以西南云貴川丘陵山區苦蕎麥生產為例,對其蕎麥機械化生產技術進行分析。西南云貴川丘陵山區包含了云南、貴州、四川地區,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如四川的涼山州美姑縣、鹽源縣等地適合蕎麥的生長,具有悠久的苦蕎麥種植史;試驗田土壤肥力水平為0~20cm耕層土壤含有機質11.2g/kg、全氮1.12g/kg、全磷0.7g/kg、速效磷9.3mg/kg.試驗地為旱地,有代表性且0.6hm2集中連片,土壤類型為新積土。
1.2 工程概況
選用機械化的設備在這樣的環境下進行蕎麥生產,所謂的機械化包括播種機、懸掛犁等各方面的內容都要符合小型農機機械化的標準,并且將這些機械設備運用到此項目蕎麥生產中。例如在4月左右播種,首先進行土壤的清理,包括雜草的清除、土壤的疏松等,在下旬開始利用上述提到的機械設備進行施肥和翻耕;然后進行整地、準備種床,為蕎麥的生產營造良好的環境;最后在播種后對蕎麥的生長過程進行測試,并全面準確地記錄測試結果,為結果的分析提供一定的參考數據。
2 蕎麥機械化生產技術
2.1 旱地蕎麥機械化生產技術
2.1.1 選地。蕎麥屬于一年生植物,既可以作為草本植物,也可以作為保健食糧,具有良好的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由于蕎麥的根系淺,須根系,為了保證蕎麥的順利生長,一般選擇在土壤疏松的地區進行種植,比如說沙壤土;在鹽堿重的地區和土壤黏性強的地區,蕎麥根須的生長會受到一定的限制,嚴重的情況下會使蕎麥根須出現壞死的現象。在選地的時候可以利用測土儀對土壤進行一定的測試,盡量避免在鹽堿重的地區和土壤黏性強的地區進行種植;如果發現土壤種植過向日葵和甜菜茬,也要避免因為這些土壤疏松程度不夠,影響了根須的快速生長。在種植過豆芽的土壤上進行蕎麥的生產就很好地解決了土壤問題,種植前要對土壤進行翻耕,可以借助上述所提到的懸掛犁在秋季進行深翻,在深翻過程中施肥,從而保證土壤的疏松性和肥力能夠達到規定的標準。
2.1.2 施肥。蕎麥具有生長速度快、期限短的特點,它的生殖生長和營養生長屬于同一時期,所以要及時地進行養分供應,使蕎麥得以快速生長;在肥料的選擇上應該使用有機肥,尤其是人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提高,對糧食的質量有了更高的要求,有機肥料的使用也就成為了必然選擇,比如說農作物秸稈;肥料在用量上要根據蕎麥的生產面積和土壤情況進行適當的調整,比如說在旱平地和坡地進行施肥時一般為3.2~4.8kg/m2左右,在較肥沃的土地對施肥量進行適當的調整。
2.1.3 播種。播種前要首先對種子進行檢查,盡可能地選擇適宜當地農業條件的高產優質品種;其次對選擇的種子進行播前處理,把爛種、青頭、雜草等清除,然后將種子晾曬兩天,用一定濃度的磷酸二氫鉀浸泡,浸泡的時間要達到規定的要求,一般在4~6h即可,達到規定的時間后就可以將種子撈出,晾干后播種。機械播種一般用條播,每行之間的距離一般為31~41cm,每株之間的距離一般為2.1~2.6cm,留有一定的間距,為蕎麥的生長提供充足的空間;涼山州播種的期限一般控制在4月左右。如圖1所示:
2.2 無公害蕎麥機械化生產技術
2.2.1 環境條件。環境條件包含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土壤、空氣、水質等各方面的情況都要達到綠色的條件。比如在土壤上選擇有機質含量豐富、酸堿性適中、土壤層沒有有毒成分;由于交通干線會有密集的車流量,產生較多的污染氣體,工業園區會產生很多的工業污染氣體,所以蕎麥的生產要遠離這些工業區和交通干線密集的地方;在水質上要采用特定的工具對地下水進行測量,一方面是對地下水的污染情況進行測量,另一方面是對地下水的穩定性進行測量。
2.2.2 施肥。這里的施肥主要以農家肥為主,減少污染的同時保證蕎麥生產的質量。
3 結果分析
采用上述旱地蕎麥機械化生產技術,將其運用到西南丘陵地區的生產中,對效果進行分析,詳細情況見表1:分析:采用機械化蕎麥生產技術對于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人工成本,提高肥效利用率和光能利用率以及保證出苗質量和產量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4 結語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科技的不斷進步,機械化生產在農業發展中的應用已經成為了社會發展潮流的必然趨勢,隨著農業的不斷發展和擴大,隨之而來的質量和產量問題逐漸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蕎麥生產作為我國重要的小雜糧和保健食品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產量和質量的提高也就顯得格外重要。筆者提出,隨著農村勞動力的不斷轉移,傳統的農業生產技術已經不能滿足丘陵山區苦蕎麥生產發展的需求,需要運用更多的先進機械和技術進行生產,蕎麥機械化生產從最初的選地、整地到播種、施肥,再到最后的收獲,都需要合理勘查和選擇,利用科學的生產系統進行優質的規劃,以改善蕎麥產量低的問題,為蕎麥的生產發展提供良好的技術保障。希望通過本文的簡單分析,能夠幫助相關工作人員更好地開展工作。
參考文獻:
[1] 劉家勝,高冬梅,李明姝,等。無公害蕎麥生產技術[J].吉林農業,2009,(9)。
[2] 王文先,周青,楊俊忠。"泰興蕎麥"無公害生產技術意見[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3,(1)。
[3] 蔣亞莉,李小平。蕎麥芽產品的開發利用[J].農產品加工·綜合刊,2014,(7)。
[4] 高立榮,常慶濤,拓步彪,等。普通蕎麥自交不親和兩系互交制種技術研究[J].農學學報,2014,(10)。
[5] 李靜,肖詩明,鞏發永,等。涼山州有機苦蕎麥生產技術要點[J].江蘇農業科學,2012,(9)。
[6] 鄧蓉,陳瑩,陳燕萍,等。黔金蕎麥1號牧草生產技術規范[J].江蘇農業科學,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