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滄州冬棗種植面積的擴大,病蟲害也呈加重發生的趨勢,防治過程中不可避免地使用各種化學農藥,因農藥用量越來越大,不僅誤殺了害蟲天敵,還殺傷了對人類無害的昆蟲及鳥、蛙、小蜥蜴等生物,對生態平衡造成嚴重破壞,而害蟲的抗性日趨增強,化學防治難度逐年加大且極易導致果品污染和農殘超標。為保護生態,提升滄州市冬棗產品質量,推進冬棗無公害標準化生產和持續高效發展,我們開展了綜合應用無公害病蟲防治技術與傳統化學防治技術的對照試驗。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點設在黃驊舊城鎮白莊村冬棗園,樹齡 10~15a,行距 5m,株距 3m,平均每公頃 650株左右,水肥充足,棗園管理水平較高。其中選取3hm2作為試驗地,采用無害化綜合病蟲害防治技術,相距 1km 設置對照區 2hm2,管理方式采用傳統粗放的化學防治技術。
1.2 應用的無害化防控設備及材料
(1)粘蟲膠。采用河北省林業科學研究院研制生產的冀林牌無公害粘蟲膠,管裝 160g,膠帶紙寬 3~4cm.
(2)殺蟲燈。選用河北省滄州昊宇環??萍加邢薰旧a的富世鳴牌太陽能殺蟲燈。
(3)無公害農藥。阿維菌素、甲維鹽、菊酯類農藥、石硫合劑、波爾多液、吡蟲啉、撲海因等。
1.3 無公害病蟲防治綜合應用方案
主要采取物理措施進行防控,關鍵期視病蟲害發生情況輔以低毒、低殘留藥劑進行化學應急防治。
1.3.1 采用的物理防控技術
(1)粘蟲膠防控。冬棗萌芽前期刮除棗樹上老樹皮,然后在樹干涂粘膠環,先用塑料膠帶在樹干的中上部平滑處粘一閉合的膠帶環,膠環寬度 3cm,在膠帶環上涂一層粘蟲膠,涂膠需均勻,膠環需閉合,蟲口密度大時,可以適當涂寬些。全年共涂膠 2 次,第 1 次在 4 月上旬冬棗萌芽前,第 2 次在 6 月上、中旬。
(2)殺蟲燈誘殺防控。試驗區內每 2hm2安裝富世鳴牌太陽能電子殺蟲燈 1 盞,懸掛高度為2m,殺蟲燈設有雨控及定時系統,下雨天自動關閉,開燈日期為 5 月 1 日至 9 月 30 日。為減少對天敵的傷害,每天設定 20:00 開燈,23:00 關燈,這樣既可以把晚間活動高峰期的害蟲主體撲殺掉,又縮短了對天敵的誘殺時間[1].
1.3.2 無公害化學應急防治
抓住關鍵期視病蟲害發生情況輔以低毒、低殘留藥劑進行化學應急防治。兩種處理關鍵期采用防控措施情況見表 1.
1.4 調查方法
1.4.1 樹上主要害蟲數量動態情況調查防治試驗區均按對角線 5 點取樣,每點取 2株,每株分東、西、南、北、中 5 個方位和上、中、下3 層進行取樣調查,從 4 月 7 日開始,每 7d 調查1 次,到 10 月 6 日結束,觀察并記錄發現的病蟲種類、數量等。
1.4.2 對棗葉、花蕾、棗果的危害情況調查定期對葉片、花蕾及棗果進行隨機抽查,棗葉每標準樹按東西南北向各選取 100 片葉進行調查,記錄其危害數;花蕾每株標準樹按東西南北向各選取 1 個棗枝進行標記,記錄下花蕾總數及其危害數;棗果每株標準樹按東西南北向各選取 100 個,記錄其危害數。
2 結果與分析
2.1 兩種防治方案對樹上主要害蟲數量動態影響情況
從 2014 年 4 月上旬至 2014 年 10 月上旬對試驗地冬棗樹上蟲口動態情況進行了調查,每 7d調查 1 次,記錄樹上主要害蟲(紅蜘蛛、綠盲蝽、棗粉蚧、栆尺蠖等)的數量,并分別進行統計,結果見圖 1、2.
從圖 1、2 可看出:綜合防治方案起到了明顯的防控效果,冬棗整個調查期內各主要害蟲數量均控制在較低水平,紅蜘蛛、綠盲蝽、栆尺蠖等害蟲得到持續控制,棗粉蚧早期樹上雖有出現,但未達到危害水平。而對照區害蟲數量水平相對較高,雖然進行了多次化學防治,但不能起到持續控制作用,每次用藥后蟲口密度雖得到有效控制,但后期反彈迅速,蟲口密度上升較快,不得不進行下次化學防治,加重了化學農藥的使用量和使用次數。
2.2 冬棗的危害情況調查
分別于 5 月 10 日、6 月 15 日、7 月 15 日、8月 15 日和 9 月 15 日調查葉片被害率,5 月 30 日調查花蕾被害率,7 月 10 日、8 月 20 日、9 月 20日調查果被害率,調查結果見表 2.
從表 2 可看出:綜合防治方案防控效果顯著。葉片被害率在各個調查期均顯著降低,最大效果可降低 14.4 個百分點;花蕾被害率降低了13.1 個百分點;果的被害率大大降低,最高降低了 4.8 個百分點,提高了果品質量。
2.3 農殘情況調查
9 月 15 日對兩種防治區內果品進行了隨機抽樣,并送河北省果?;óa品質量監督檢驗站進行檢測,檢測結果顯示綜合防治區果品未檢測出農藥殘留,達到了綠色食品 A 級標準;對照化學防治區冬棗樣品均有農藥殘留檢出,其中氯氟氰菊酯為 0.37mg/kg,氰戊菊酯為 0.86mg/kg 均超出GB18406.2-2001 要求的小于 0.2mg/kg 標準[2].可見綜合防治方案大大降低了果品農藥殘留量,對提高果品質量效果顯著。
2.4 效益情況
綜合防治區使用了殺蟲燈、粘蟲膠等物理措施,雖增加了部分物理防治成本,但全年化學農藥的使用次數比對照減少 7 次,防治成本基本持平,防治蟲害效果顯著;通過抽樣測產,綜合防治區比對照區優質果率提高了 17.2%,且農藥殘留量顯著降低,果品價格提升 87.5%.同時生態效益、社會效益顯著。
3 結論與討論
從試驗結果看,與對照相比無公害病蟲防治技術的綜合應用對冬棗主要害蟲起到了持續有效控制,使葉片被害率最大降低 14.4 個百分點,花蕾被害率降低 13.1 個百分點,幼果被害率最高降低 4.8 個百分點,優質果率提高了 17.2%,農藥殘留量大大降低,達到綠色食品 A 級標準。無公害病蟲防治技術在冬棗生產中的綜合應用能有效減少化學農藥使用次數,減輕環境污染,提高病蟲防治效果和果實品質,具有廣闊的推廣應用前景。
無公害病蟲防治技術的綜合應用對減緩病蟲抗藥性方面及對田間多物種的保護效果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 考 文 獻
[1]趙季秋。重新認識燈光誘殺農林害蟲的意義[J].遼寧農業科學,2002,(4):53.
[2]孫福來,等。無公害冬棗生產操作規程[J].農業環境與發展,2003,(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