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褐天幕毛蟲 ( Malacosoma neustria testacea)屬鱗翅目( Lepidoptera) 枯葉蛾科( Lasiocampidae),在我國分布非常廣泛, 是主要食葉性害蟲之一,通過取食果樹和闊葉樹等的葉子, 繼而對樹木為害,發生嚴重時能將被害樹木葉片全部吃光,次年出現枯枝現象,甚至有的樹木整株枯死[1- 2]. 近年來,黃褐天幕毛蟲在山西省大同市陽高縣杏林大發生,發生重災區杏樹葉片幾乎被啃光,樹木光合作用受到嚴重影響,造成杏的產量和質量都大幅度下降[3]. 杏樹作為當地的主要經濟作物之一,由于黃褐天幕毛蟲在杏樹林的大暴發, 給當地造成的經濟損失不可忽視。為了及時、高效地對黃褐天幕毛蟲進行監測和治理, 本研究于 2013-2014 年期間通過林間調查和室內飼養相結合的方法,對黃褐天幕毛蟲的生物學特性進行了觀察, 并對其防治方法進行了研究,旨在為其監測和綜合治理提供科學依據。
1 材料和方法
1.1 林間調查
在山西大同市陽高縣黃褐天幕毛蟲為害嚴重的杏樹林中設立試驗地( 北緯 40°14′,東經 113°43′),從卵孵化開始,定期抽樣調查,觀察各蟲期的形態特征及生活習性。 該地屬大陸性高原氣候,四季分明, 年均氣溫 7 ℃,1 月平均氣溫 - 11 ℃,7 月平均氣溫 22 ℃,全年降雨量約為 400 mm.
1.2 室內觀察
1.2.1 幼蟲形態及生活習性觀察 在試驗地采集大小不同的幼蟲,放置于裝有新鮮杏樹葉片的養蟲籠內( 50 cm×50 cm×50 cm),每天更換一次新鮮的杏樹葉片以便幼蟲取食,觀察幼蟲的取食行為和化蛹行為,并記錄葉片質量的變化。
1.2.2 成蟲形態及行為觀察
1.2.2.1 羽化行為觀察 取裝有新鮮杏樹枝 葉的養蟲籠( 80 cm×80 cm×80 cm),把黃褐天幕毛蟲的繭平鋪于枝葉上,將養蟲籠置于通風處,保持自然溫度,光周期同自然光周期,每天枝葉表面噴適量水( 防止枝葉枯萎),每隔 2 d 更換一次新鮮的杏樹枝葉。 觀察養蟲籠內成蟲的羽化行為,每小時統計一次羽化成蟲的性別及數量。
1.2.2.2 求偶、交配行為觀察及壽命調查 將同一天羽化高峰期羽化的未交配雌蛾和雄蛾按雌、雄比為 1∶1 放入小紗籠( 60 cm× 60 cm× 60 cm)中進行飼養,另取 2 個同樣大小的小紗籠分別放入相同數目未交配雌、雄蛾,雌、雄蛾單獨飼養。 在每個小紗籠中懸掛一個用 5%的蜂蜜水浸濕的脫脂棉球,為成蟲提供營養源。 每天 24 h 觀察其活動、求偶和交尾行為,定時清理紗籠中死亡的成蟲,記錄紗籠中剩余成蟲的性別及數量。
1.2.3 成蟲產卵行為觀察 將交尾后的雌蟲轉移至另一紗籠( 30 cm×30 cm×30 cm)中,觀察雌蟲的產卵行為,統計產卵量及遺腹卵量。
2 結果與分析
2.1 形態特征
2.1.1 成蟲 雄成蟲體長 ( 1.58±0.24) cm、 翅展( 3.26±0.27) cm,觸角為雙櫛齒狀,體翅淡黃色,前翅中央有 2 條深褐色的細橫線,2 條線間的部分色較深呈褐色寬帶; 后翅中部的褐色橫線不明顯( 圖1- a) . 雌成蟲體長( 2.23±0.20) cm、翅展( 4.47±0.20) cm,觸角為鋸齒狀,體翅顏色較深為黃褐色 ,腹部色也較深。 前翅紅褐色,中部有條深褐色寬帶,寬帶兩側色較淡,前翅褐色寬帶紋的內外側呈淡黃褐色紋;后翅斑紋不明顯,呈淡褐色( 圖 1- b)。
2.1.2 卵 橢圓形,灰白色,高( 1.28±0.12) cm,頂部中央凹下,卵殼非常堅硬,數百粒卵圍繞當年新生杏樹枝條整齊排列成圓桶狀, 形似頂針或指環,因此,其也被稱為“ 頂針蟲”( 圖 1- d)。
2.1.3 幼蟲 共 5 齡,老熟幼蟲體長( 4.38±0.58)cm,頭部灰藍色,頂部有 2 個黑色的圓斑,體側有鮮艷的藍灰色、黃色和黑色相間的橫帶,體背線為黃白色,氣門黑色。 體背長有黑色的長毛,側面為淡褐色長毛( 圖 1- e 和圖 1- f)。
2.1.4 蛹 雄蛹 體長 ( 1.90±0.12) cm, 雌蛹體 長( 2.28 ±0.11) cm, 雄蛹體長明顯較雌蛹短 ( P <0.05) ,而體色相差不大,剛開始為黃褐色,隨后逐漸變成深黑褐色,體表有金黃色細毛( 圖 1- g)。
2.1.5 繭 雄繭和雌繭體長分別為 ( 2.42±0.12) ,( 3.0±0.11) cm,均為黃白色 ,橢圓形,絲質雙層且堅固。
2.2 生活史
在大同市陽高縣杏樹林,黃褐天幕毛蟲一年發生一代,以胚胎發育的幼蟲在卵殼內越冬,第 2 年5 月上旬小幼蟲開始鉆出卵殼,取食卵塊附近杏樹枝條上的新生嫩葉,隨后轉移到杏樹樹枝分杈處吐絲、結網形成白色網幕。 5 月下旬老熟幼蟲開始結繭化蛹,6 月底 7 月初為成蟲羽化盛期, 成蟲羽化后即交尾產卵,卵多產于被害杏樹當年新生枝條上( 圖 1、表 1) .
2.3 生活習性
2.3.1 幼蟲 幼 蟲共 5 齡 ,1~3 齡的黃 褐天幕毛蟲幼蟲白天群集在網幕中,晚上爬出網幕取食杏樹葉。 幼蟲近老熟時開始分散活動,白天往往潛伏在樹干下部或樹杈處,晚上爬到樹冠上取食,此時幼蟲食量大增( 圖 2),極易暴發成災,5 月下旬至 6 月上旬是幼蟲為害盛期,同期老熟幼蟲開始于單片杏樹卷葉內、2 片或多片杏樹葉間以及果園兩旁雜草叢中結繭化蛹。
2.3.2 成蟲
2.3.2.1 羽化行為 每天 14:00-24:00 均可觀察到成蟲羽化, 其中, 以 17:00-19:00 羽化最為集中,羽化數占當天羽化總量的 73%( 圖 3)。 黃褐天幕毛蟲羽化時,蛹體在白色網幕中蠕動,用頭部頂破蟲繭,待頭部蛹殼開裂出一小孔,成蟲逐漸從蛹殼中爬出,鉆出網幕。 剛羽化的成蟲雙翅潮濕且折疊成皺縮狀,整個背部外露,隨著成蟲頻繁振翅,雙翅慢慢展開,隨后雙翅合攏立于背上,與脊背成 90°角,大約 10~15 min 后雙翅水平放下于身體兩側。
2.3.2.2 成蟲壽命 在未交配情況下,雌、雄蛾的最長壽命均為 7 d,但平均壽命雄蛾(( 4.57±0.035)d)明顯高于雌蛾(( 4.13±0.142)d)( P<0.05)。 混養條件下,雌、雄蛾的壽命分別為( 3.620±0.166),( 4.070±0.365) d,與未交配雌、雄的壽命相比均縮短。
2.3.2.3 求偶和交尾行為 成蟲羽化后,在白天大多靜止不動, 受到驚嚇時才會進行短距離飛行,晚上活動頻繁。 成蟲羽化后的第 1 個暗期大部分雌蛾即開始求偶,呈現召喚狀態,雌蛾求偶時其兩翅微向兩側外伸,后腹末端經幾次伸縮后,露出產卵器及性腺體,性腺體翹起與腹部成一定角度,如果沒有進行交尾,此狀態可維持 1~2 h. 雌蛾的召喚對雄蛾能產生明顯的定向行為,當雄蛾接受到雌蛾釋放的性信息素信號時,便定向飛往雌蛾,在其周圍頻繁振翅飛行,處于高度興奮狀態,并不時伸出抱握器,不斷用翅和身體接觸雌蟲,直至交尾成功。 交尾時雌雄成蟲尾部連在一起,多呈“ 一”字形,極少數為“ 人”字形,并保持靜止不動。
2.3.2.4 產卵行 為 當天交配過的雌蛾即開始產卵,產卵前雌蛾四處爬行,腹部彎曲,雙翅微顫,尾部露出偽產卵器, 探測尋求適宜的位置進行產卵。在養蟲籠內, 雌蛾多產卵于紗網四周邊緣縫隙處;在林間, 雌蛾多產卵于當年新生的細杏樹枝條上。每頭雌蛾一般產 1 個卵塊, 每個卵塊的卵量為200~400 粒不等,少數雌蛾能產 2 個卵塊。 實驗室內觀察發現,未交配的雌蛾也有產卵行為,且平均產卵量大于交配過的雌蛾( 表 2)。
2.4 天敵種類
相關文獻報道,天幕毛蟲天敵種類繁多,在卵期、幼蟲期、蛹期有不同種類寄生性天敵,多為寄生蜂,也有少數寄生蠅,而捕食性天敵以益鳥為主,如喜鵲、大山雀、紅尾伯勞等[4]. 本試驗在室內飼養的蛹內發現了 2 種寄生性天敵, 即寄生蜂和寄生蠅( 圖 4- A,B) . 在 2013 年寄生蜂的寄生率很低 ,<1%, 未見寄生蠅; 2014 年寄生蜂的寄生率上升到5.8%,寄生蠅的寄生率為 2.3%.
2.5 防治
2.5.1 卵期和蛹期防治 黃褐天幕毛蟲是一種喜陽的昆蟲,成蟲一般在杏樹林的邊緣產卵,冬季杏樹葉片脫落, 在杏樹枝條上的卵塊非常容易被發現,便于采集。 因此,可以在冬季通過人工剪除黃褐天幕毛蟲的卵,并集中燒毀的方法進行防治。
2.5.2 幼蟲期防治2.5.2.1 人工防治 利用白天低齡幼蟲群集 網幕內的習性, 將帶有網幕的葉片和枝條及時剪除,通過人工搗毀絲巢進行滅殺。
2.5.2.2 藥劑防治 5 月上中旬, 幼蟲多處于 2-3 齡時期,此時害蟲取食量少,抵抗力弱,是防治的最佳時期,可使用生物制劑來控制蟲口密度,有效減少幼蟲為害,如采用蘇特靈常量噴灑、苦參堿噴灑、阿維菌素超低量噴霧等方法。
2.5.3 成蟲期防治 在成蟲羽化高峰期( 6 月下旬至 7 月上旬), 利用成蟲的趨光性進行黑光燈或高壓汞燈誘殺,降低成蟲交配率,進而控制其產卵量,減少越冬卵基數。
2.5.4 利用天敵防治 通過適時適量釋放寄生性天敵和保護益鳥等捕食性天敵進行生物防治。
3 結論與討論。
目前,對黃褐天幕毛蟲形態特征的報道[5],只對成蟲期的雌蟲和雄蟲的形態特征進行了差異性描述,卻未從蛹和繭的雌、雄個體大小不同進行區分,本研究對此進行了詳細比較。本研究結果表明,雄蛹和雌蛹體長分別為( 1.90±0.12),( 2.28±0.11)cm,雄繭和雌繭體長分別為( 2.42±0.12),( 3.0±0.11)cm,雄蟲的蛹和繭的個體明顯比雌蟲小。
杏樹是陽高縣的主要經濟作物之一,陽高縣政府充分利用當地良好的地理位置和適宜的氣候條件優勢, 著力建設現代化農業示范區杏樹經濟林,特色杏果業已成為提高當地農民經濟收入、致富奔小康的支柱型產業之一[6- 7]. 黃褐天幕毛蟲通過取食杏樹葉片繼而對樹木為害,致使杏的質量和產量大幅度下降,給當地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本試驗研究了黃褐天幕毛蟲生物學特性,對于掌握其發生發展規律,及時制定有效的監測和防治措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冬天杏樹葉片脫落,枝條上的卵塊極易被發現,便于采集,因此,可通過人工采集卵塊的方法來降低卵的孵化量;其次,利用白天低齡幼蟲群集潛伏在網幕內的特性,可以通過精確噴灑藥物,避免過量使用藥物而造成環境污染以及資源浪費;成蟲具有趨光性,可以通過黑光燈誘殺成蟲,進而降低交配產卵率。
昆蟲性信息具有高效、無毒、無污染、不傷害天敵、專一性等優點,目前,利用其對害蟲進行監測和預防的技術已經在國內外有很多應用實例[8- 14]. 筆者通過對成蟲求偶和交尾行為的觀察,發現雌蛾對雄蛾有很強的引誘能力,并且成蟲的交尾行為只發生在夜間,這為進一步對其生殖行為學特性及性信息素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每種防治方法均有其局限性[15- 18],如人工防治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化學防治會對環境造成一定的污染[15];利用黑光燈誘殺成蟲不具有選擇性,有可能殺害天敵及益蟲。 因此,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從保護環境和維護生態平衡的角度出發[19- 20],綜合運用各種防治方法對黃褐天幕毛蟲進行監測和治理。 結合黃褐天幕毛蟲生活習性及運用性信息素進行預測預報、干擾交配以及大量誘殺成蟲對其進行預測和治理將成為一種有效且環保的生物防治手段[21- 23]. 將生物學防治和其他防治方法相結合,對黃褐天幕毛蟲進行綜合防治,具有非常廣闊的應用前景,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 1] 郝俊,譚志剛,陳自勇,等。 黃褐天幕毛蟲幼蟲食葉量觀測及防治指標的測定[J]. 森林病蟲通訊,1998( 3):6- 9.
[ 2] 馮淑軍,王枝梅,王富強,等。 黃褐天幕毛蟲發生特點及防治試驗初報[J]. 內蒙古林業科技,2003( S1):42- 44.
[ 3] 李建兵。 陽高縣杏樹黃褐天幕毛蟲防治技術[J]. 山西林業,2012( 6) :47- 48.
[ 4] 孫亞峰,張黎明,李長浩。 天幕毛蟲的生物特性和天敵種類研究[J]. 長春大學學報,2011( 6) :72- 75.
[ 5] 劉巖,張立志,周素娟。 黃褐天幕毛蟲生物學特性與防治[J]. 遼寧林業科技,2004( 5):7- 9,21.
[ 6] 魯向柳,王殿輝,張鳳翔。 陽高京杏種植的氣候條件分析[J]. 安徽農學通報,2012,18( 18):152,157.
[ 7] 韓志平,張海霞,鄭少文,等。 陽高縣杏脯產業現狀調查分析[J].山西農業科學,2014,42( 9):1023- 1026.